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2024-01-23
肆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是什么关系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人内心深处最恐惧的记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转折点之一。向往汉唐的人,其实喜欢的不过是“安史之乱”前的唐朝,而不是平叛之后那个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的中唐、晚唐。由于“安史之乱”给天下带来了重大创伤,唐玄宗和杨贵妃也被世人看作是反面教材。当时许多人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不理朝政关系很大,而他荒疏国事的直接原因,就是沉溺很傻、很天真对政治毫无认识的杨贵妃。然而,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却将这段历史描写成了一场令人动容的爱情悲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陈寅恪先生在其著作《元白诗笺证稿》就专为《长恨歌》写了一章。
《长恨歌》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唐玄宗李隆基,也称唐明皇,相貌雄伟英俊,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其父亲是唐睿宗李旦,而其祖母,正是让李唐皇族又敬又怕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隆基少年时,李唐宗室饱受排挤,武家人凭借女皇武则天这个后台掌权。其他宗室能绕着武家人走就不直行,少年李隆基却对此不屑一顾。有一回,朝廷举行祭祀,金吾大将军武懿宗厉声呵斥李隆基的侍从护卫,年仅7岁的李隆基丝毫不惧,反过来喝道:“此乃我李唐家的朝堂,关你何事?竟敢骂我家护卫。”说完便扬长而去。武则天闻讯后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对这个颇有太宗皇帝遗风的孙子十分宠爱。
后来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霍乱朝政的韦后。唐睿宗李旦禅位于李隆基,而后又赐死了太平公主。至此,李唐宗室终于夺回了丧失多年的皇权。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两头冒尖的皇帝。他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前期重用姚崇、宋璟等能臣拨乱反正,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让大唐王朝的文德威名传播到四海;在他的后半生中,他不仅宠爱杨贵妃,还轻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在他一系列的错误出现之后,被他倚重的胡人将领安禄山发动了叛乱,而这便是由“天宝危机”开启的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之前出逃,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时,随行的禁卫军将士愤而哗变,先杀杨国忠,又迫使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继续逃往成都,而逃到朔方的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即位,史称唐肃宗。他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叛将安禄山被杀,唐玄宗返回长安,被迫成为毫无实权的太上皇,居兴庆宫。后来在宦官李辅国的离间下,唐肃宗将唐玄宗软禁于太极宫甘露殿。此后,唐玄宗郁郁而终。
这便是《长恨歌》的故事背景。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就是白居易对唐玄宗晚年悔恨心情的生动写照。
除了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外,唐朝小说家陈鸿还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下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说起来,两人还有一段渊源。(www.chuimin.cn)
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任盩厔县的县尉,陈鸿与王质夫恰好也住在此县。三人关系很好,在一次出游中提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往事。白居易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长恨歌》,而陈鸿则采用了一种新文体——传奇小说,创作了《长恨歌传》。
唐朝不仅以诗歌闻名于史,也以流行传奇小说著称。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此作了一番考订。
他说:“是故唐代贞元元和间之小说,乃一种新文体,不独流行当时,复更辗转为后来所则效,本与唐代古文同一原起及体制也。唐代举人之以备具众体之小说之文求知于主司,即与以古文诗什投献者无异。元稹、李绅撰《莺莺传》及《莺莺歌》于贞元时,白居易与陈鸿撰长恨歌及传于元和时,虽非如赵氏所言是举人投献主司之作品,但实为贞元元和间新兴之文体。”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小说是唐朝贞元、元和年间兴起的一种新文体,不仅在当时颇为风行,也被后世所效法。追根寻源,唐传奇小说与韩愈提倡的古文都与当时的体制有关。唐朝举人有时向朝中大臣献上小说或古文、诗歌,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寻求朝臣推荐。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虽不是用来博取朝中大臣好感的敲门砖,但采用的确实是当时新兴的文体。
陈寅恪先生又说:“此种文体之兴起与古文运动有密切关系,其优点在便于创造,而其特征则尤在备具众体也。既明乎此,则知陈氏之《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赵氏所谓‘文备众体’中,‘可以见诗笔’之部分,白氏之歌当之。其所谓‘可以见史才’‘议论’之部分,陈氏之传当之。”
他的意思是说,这种新兴文体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改革有密切联系。该文体利于作者创造发挥,并具备多种文体的综合特点。由此可知,陈鸿的《长恨歌传》并不是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作的“序文”。两者算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共同体。宋朝人赵彦卫认为,唐传奇的特点是“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云麓漫抄》)。也就是说,唐传奇小说集合了数种文体的特色,可以从中反映出作者的文史功底、诗歌文笔、评论深度。陈寅恪先生认为,这个故事题材的“诗笔”更多体现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上,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主要反映了“史才”和“议论”之长处。
《长恨歌传》不仅描写了杨贵妃的生平始末,还写了一件颇为玄乎的事。唐玄宗从成都回长安后,日夜思念已死的杨贵妃。有方士以法术召唤了杨贵妃的魂魄,让唐玄宗在海上仙山上与之相会。杨贵妃提到了天宝十年七夕与唐玄宗进行盟誓之事。此事在此之前未曾出现在唐朝文人的作品中,但《长恨歌》结尾写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由此看来,应是两部作品相辅而行,共用了一段创意。
白居易虽然也讽刺了唐玄宗“重色思倾国”的错误,但其笔触更多表现出同情之意。而陈鸿下笔就尖锐得多,他不仅在文中揭露了唐玄宗晚年各种腐化堕落之举,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这段爱情有着父夺儿媳的污点。陈鸿写这部小说的用意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对唐玄宗的批评更加不留情面。
这一歌一传流传甚广,风靡后世。北宋时乐史为此题材创作了长篇传奇《杨太真外传》(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元朝剧作家白朴创作了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初年的戏曲作家洪升,根据《长恨歌》与《梧桐雨》编写了京剧传统剧目《长生殿》。
有关陈寅恪讲国学 (大师讲国学文库)的文章
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2024-01-23
伍 “西方汉学”和“中国汉学”研究中国问题的并不只有中国学术界。西方学者同样关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明,并创立了“汉学”。所谓的“科学的东方学”,其实不是“中国学问”,恰恰是所谓“西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有些学者戏称西方人所谓的“汉学”是“虏学”。故而傅斯年戏称此类汉学家为“虏学家”。此外,西方汉学研究的重心在中国边疆各少数民族那里,而非中原文明。......
2024-01-23
肆 儒学的“通性之道”与“天理”哲学《论语·卫灵公》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先师孔子的这句话,为后世君子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仁人志士不可为了苟延残喘而牺牲仁义,相反,应该不惜牺牲以维护仁义,否则就不足以称之为“志士仁人”。亚圣孟子也有同样的观点。生存与仁义都是孟子想得到的,而倘若两者必须二选一的话,孟子宁可舍生取义。......
2024-01-23
叁 《柳如是别传》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颇为独特,不仅从传统的史书、档案等资料里搜集信息,还开创了“以诗证史”与“以史证诗”的读史方法。《柳如是别传》堪称陈寅恪先生的封笔之作。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欲夺其家产,性情刚烈的柳如是不惜以死维护亡夫的家产,享年46岁。他抱病坚持创作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也是出于对“河东君”的敬意。柳如是等明朝遗民的思想,与顾炎武是相通的。......
2024-01-23
贰 唐太宗对佛教是什么态度在唐太宗以前,陈寅恪指出,与佛教关系最深切的,一个是梁武帝,一个是隋唐帝。从唐太宗的这份手诏中明显可以看出,其对梁武帝笃信佛教的做法是极不赞成的,因此他将梁武帝信奉佛教一事引为反面教材。从这可以看出,唐太宗本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也反对别人信奉佛教。针对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陈寅恪又引用了一份诏书。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是随着时势以及个人兴趣的变化而变化的。......
2024-01-23
叁 “山东豪杰”主要指的是什么人在隋末唐初的史籍以及口语中,最常见到的一个称谓是“山东豪杰”。陈寅恪指出,这里面所说的山东豪杰,实际上指的是由胡、汉民族杂糅在一起,富有战斗力,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组织的集团。比如说后来与李建成、李元吉决斗时,唐太宗就派张亮前往洛阳招引“山东豪杰”来帮助自己。在窦建德死后的二百多年间,“山东豪杰”的势力一直存在,没有衰竭。......
2024-01-23
肆 如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陈寅恪曾游历多国求学,比一般人更熟悉西方文化。由于中外语言的先天差异,人们在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之处。但无论是胡适,还是其他致力于构建新文化的学者,依然采取陈寅恪批评的这种治学方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
2024-01-23
柒 儒家士族与法家寒族的矛盾三国末年,经过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大洗牌后,原为魏臣的司马氏家族夺去了曹魏的社稷,最终三分归晋,天下大流。两个政权的兴替实际上是东汉末期这两股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之间的较量,而不仅仅是曹家人与司马家人的矛盾。最终,司马氏建立晋朝,标志着儒家士族恢复了东汉时期的统治地位。故而,陈寅恪又将曹操定位为法家寒族的代表。这使得法家色彩浓厚的曹魏政权与儒家士族的矛盾一直很深。......
2024-0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