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2024-01-23
叁 《柳如是别传》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颇为独特,不仅从传统的史书、档案等资料里搜集信息,还开创了“以诗证史”与“以史证诗”的读史方法。他在研究晚明历史时,更是将这两种手法发挥到极致,创作出著名的《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别传》堪称陈寅恪先生的封笔之作。此书的撰写长达十年之久,而且陈寅恪先生当时的身体极度衰弱,眼睛也盲了。其助手黄萱记录先生口述内容并整理成文,才有了这部多达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
明末清初的南京秦淮河畔有八位才艺出众的歌姬,世人称之为“秦淮八艳”。柳如是就是八艳之一。她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柳如是自幼家贫,被掠卖为婢,后坠入风尘,往来于金陵与江浙等地。她曾与明末众多文人交往,情感经历多有坎坷,后嫁给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文坛名人、东林党大臣钱谦益,育有一女。清灭明后,钱谦益降清,柳如是还继续劝说他反清复明,并多次资助抗清义军。钱谦益被牵连入狱时,也是柳如是四处奔走将他救出。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欲夺其家产,性情刚烈的柳如是不惜以死维护亡夫的家产,享年46岁。她的代表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红豆村庄杂录》《梅花集句》《东山酬唱集》等。
明末东林党士大夫自许有肩负天下的胸怀和刚烈忠贞的节操,然而作为东林党领袖之一的钱谦益,却在改朝换代时全无做明朝官员时的道貌岸然,从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摇身一变为满清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反而是一介女流柳如是更符合“忠君爱国”的封建道德。
当清军兵临南明弘光政权城下时,柳如是见大势已去,便劝夫君一起投水殉国。按照明代士大夫的伦理观念,临危一死报君王是儒家正道,然而钱谦益却默然不语,很不情愿地去试了一下水,以“水太冷,不能下”为由拒绝殉国。气得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被钱谦益给拦住了。没多久,钱谦益就降清,去了北京,而柳如是不肯降清,继续留在南京。
后人对钱谦益的变节嗤之以鼻,而对柳如是推崇备至。而陈寅恪先生就对她的事迹“感泣不能自已”,大赞柳如是身上体现了“民族独立之精神”。他抱病坚持创作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也是出于对“河东君”的敬意。
陈寅恪先生说:“世所传河东君(柳如是)之事实,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世间流传的河东君故事大多虚妄不真,故而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以考订河东君生平事迹的来龙去脉,甄别后人添油加醋之说。
考证柳如是的生平事迹,离不开对当时历史大背景的描述。
柳如是生活的晚明至清初时期,是个十分动荡的年代。明朝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反抗,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最终,闯王李自成的兵马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尽,吴三桂投降清朝打开山海关,李自成军被清军的八旗兵一击即溃。后来,剩下的明朝大臣拥立不同的朱明皇族子弟建立了好几个南明小朝廷。这些南明政权一面抗清一面内斗,最终被清军逐个消灭。其中实力最强的郑氏集团,原首领郑芝龙降清后被杀,郑成功退守台湾,郑氏家族传到第三代时归降清朝。至此,反清复明的浪潮全部被压下去了。(www.chuimin.cn)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是通过推翻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而成立的。而灭掉明朝的清朝,是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夹在两个异族政权的明朝,是汉唐之后最强盛的中原王朝。所以,明朝灭亡有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殊意义。
明末三先生之一的顾炎武曾经分析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他看来,“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五帝三代到明朝,王朝换了一茬又一茬,皇族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江山易姓,国号更改,就是所谓的“亡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权更迭。“亡天下”则不同,“仁义”(社会伦理道德)被废弃,人们互相残杀。其引申义是以儒家礼义为核心的华夏文明被外来文明所毁灭。所以,顾炎武说,保卫“国”(指王朝政权)是“肉食者”(统治阶级君臣)的事,但保卫“天下”,哪怕是最低贱的草民也要负起责任。
柳如是等明朝遗民的思想,与顾炎武是相通的。她虽只是一个出身卑微的歌妓,但面对明清之际的山河变色,也力劝夫君钱谦益恪守儒家的道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钱谦益令人遗憾的表现,才反衬出了柳如是的不凡心志。
据《河东君传》的说法,柳如是为人“知书善诗律,分题步韵,顷刻立就;使事谐对,老宿不如”。由此可见,她知书达理,才华横溢,不让须眉。其诗文言行都包含了明朝遗民强烈的复明情结,对了解晚明时期的社会背景,有着重要的价值。
柳如是堪称明末社会的一个缩影。陈寅恪先生指出,河东君在当时的社交范围很广,有一定的自由度。
他说:“寅恪尝谓河东君及其同时名姝多善吟咏,工书画,与吴越党社胜流交游,以男女之情兼师友之谊,记载流传,今古乐道。推原其故,虽由于诸人天资明慧,虚心向学所使然。但亦因其非闺房之闭处,无礼法之拘牵,遂得从容与一时名士往来,受其影响,有以致之也。”
河东君与其他名姝精通诗词书画,故而与吴越地区的东林党士大夫交游频繁。他们既是文艺师友,又包含了男女之情,故而古今之人都对才子与名姝的话题津津乐道。陈寅恪先生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柳如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她身在风尘,不必居于礼法束缚,也不像寻常女子被锁在闺中,消息不灵通。柳如是与当时的风流名士往来,自然受其影响,变得风雅脱俗。
也正因为如此,河东君深切地了解到了晚明士人的忧国之心与报国之志。她嫁给钱谦益,也是为其东林学士风采所倾倒。只是她没想到,到头来,真正贯彻儒家春秋大义的是自己,而非像夫君钱谦益这样的晚明士子。
有关陈寅恪讲国学 (大师讲国学文库)的文章
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2024-01-23
贰 唐太宗对佛教是什么态度在唐太宗以前,陈寅恪指出,与佛教关系最深切的,一个是梁武帝,一个是隋唐帝。从唐太宗的这份手诏中明显可以看出,其对梁武帝笃信佛教的做法是极不赞成的,因此他将梁武帝信奉佛教一事引为反面教材。从这可以看出,唐太宗本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也反对别人信奉佛教。针对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陈寅恪又引用了一份诏书。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是随着时势以及个人兴趣的变化而变化的。......
2024-01-23
叁 “山东豪杰”主要指的是什么人在隋末唐初的史籍以及口语中,最常见到的一个称谓是“山东豪杰”。陈寅恪指出,这里面所说的山东豪杰,实际上指的是由胡、汉民族杂糅在一起,富有战斗力,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组织的集团。比如说后来与李建成、李元吉决斗时,唐太宗就派张亮前往洛阳招引“山东豪杰”来帮助自己。在窦建德死后的二百多年间,“山东豪杰”的势力一直存在,没有衰竭。......
2024-01-23
肆 如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陈寅恪曾游历多国求学,比一般人更熟悉西方文化。由于中外语言的先天差异,人们在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之处。但无论是胡适,还是其他致力于构建新文化的学者,依然采取陈寅恪批评的这种治学方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
2024-01-23
伍 “西方汉学”和“中国汉学”研究中国问题的并不只有中国学术界。西方学者同样关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明,并创立了“汉学”。所谓的“科学的东方学”,其实不是“中国学问”,恰恰是所谓“西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有些学者戏称西方人所谓的“汉学”是“虏学”。故而傅斯年戏称此类汉学家为“虏学家”。此外,西方汉学研究的重心在中国边疆各少数民族那里,而非中原文明。......
2024-01-23
肆 儒学的“通性之道”与“天理”哲学《论语·卫灵公》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先师孔子的这句话,为后世君子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仁人志士不可为了苟延残喘而牺牲仁义,相反,应该不惜牺牲以维护仁义,否则就不足以称之为“志士仁人”。亚圣孟子也有同样的观点。生存与仁义都是孟子想得到的,而倘若两者必须二选一的话,孟子宁可舍生取义。......
2024-01-23
贰 站得高,是否就能看得远陈寅恪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都拥有远见卓识,他们总会站在高处思考问题,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规划,因此他们才收获了成功。因为他们站得足够高,总能跳出世外,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他们自然可以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得出客观结论,也有利于他们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此诗道尽了成功的真谛,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2024-01-23
陆 研究古典文学应采用哪些方法中国自古以来是文史不分家,所以研究古代文学史的学者,不仅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还有深厚的史学功底。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古典文学时,不仅仅是就作品谈作品,而是文史结合、融汇中西,运用多种办法来解读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内涵。陈寅恪先生自认为才识不及钱谦益,但他研究文学的方法几乎受到了钱谦益的全方位影响。因此,用外国史书与中国史书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起到相互补正的作用。......
2024-0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