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寅恪讲国学》是博学者喜欢孤芳自赏的理由吗?

《陈寅恪讲国学》是博学者喜欢孤芳自赏的理由吗?

【摘要】: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

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

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是在劝导保持谦虚为怀的处事态度,而不要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否则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被周围的人讨厌。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例如,李白写诗时曾经请求唐玄宗命令宠臣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除非碰上令自己心服口服的“人外之人”,否则他们难以放下那股高傲之气。

在近代国学大师中,陈寅恪的游学经历之丰富,掌握的语言种类之多,对历史学研究的贡献之大,都可谓名列前茅,故而吴宓称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更是将陈寅恪视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顶尖学者。

然而,陈寅恪并没像钱钟书、辜鸿铭等人那样留下恃才放旷的口碑。恰恰相反,他一直给同事与学生们留下谦虚谨慎的形象,为人处世风格正如老聃所说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清华大学于1925年创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办学宗旨是,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国学,并培养相关的国学人才。于是,清华大学招募了不少国学大师来充实教师队伍。

当时中国学术界已经分化出两个流派。一些学者是按传统的经学方式培养的,没有出过国,人称本土派;一些学者在同样接受过传统经学教育的基础上,多了到日欧美等国留学的经历,人称留洋派。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学术界所说的西化派、学衡派等等学术意见分歧多多的流派,都可以归入留洋派。他们中既有被认为是全盘西化论鼓吹者的胡适,也有学衡派主将吴宓,还有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王国维

本土派学者与留洋派学者的理念相左。前者认为喝过洋墨水的后者并不熟悉中国国情,纵然学问很深也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后者认为前者缺乏国际视野,食古不化,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于是两派学者充分发扬了“文人相轻”的悠久传统。但有趣的是,无论哪一派,都对陈寅恪十分尊敬,可谓学术界一奇。

说起来,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初并不算很出名。时人眼中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以及最晚到校的陈寅恪。(www.chuimin.cn)

这四人都曾经留过洋,却又以精通国学著称。王国维曾经给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做过读书顾问,发现了甲骨文,开创了以甲骨文考据商周史的新方向;梁启超早年以戊戌变法名闻天下,后来致力于研究中西文化;赵元任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被后世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三人个性迥异,却早已扬名立万,在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这是当时刚满36岁的陈寅恪所不具备的。

在此之前,陈寅恪还在德国游学,还没写出后来的大部头学术专著,而且他游学的地方虽然多,学习的科目也不少,偏偏对考博士学位毫不上心。关于他被清华聘用为导师一事,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陈寅恪好友吴宓在国学研究院当主任,他一直把陈寅恪当成良师益友,故而向学校推荐;另一种说法是:说服清华院长曹云祥的人不是吴宓,而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清华校长认为陈寅恪一无学历二无著作,完全看不出哪里有水平,谁知梁启超却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总之,陈寅恪在一年后成为了清华国学院的导师。他曾为梁启超与王国维写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这里的“南海圣人”指的是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王国维给清帝溥仪当过读书顾问,算是同学。这副对联既显示了陈寅恪的风趣,也体现出他谦和的本色。

陈寅恪的博学很快令清华师生们惊叹不已。例如,他在讲历史课时,连同各国文字流变、葡萄酒原产地等等零碎的知识也讲得通透,而且他上课时常常用多种语言进行教学。连其他教授都常常兴冲冲地来听他讲课,甚至是在海外颇有盛名的冯友兰,也在陈寅恪面前以学生自居。于是,陈寅恪得到了“教授的教授”的美称。

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例如,他与胡适的思想几乎处于对立面,但他一直将胡适作为互相砥砺的对手兼朋友,而不是因此否定其学术价值。这在近代学术界内留下了一段佳话。

而在为同事王国维写挽词时,陈寅恪高度赞扬了其学术成就与人品。他说:“(王国维)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而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把自己最推崇的思想品格赋予王国维,可见他对王国维有多么尊敬。

总而言之,陈寅恪是个有铮铮铁骨与坚定意志的学术硬汉,但他只有傲骨而没有傲气。他低调谦和,学贯中西,却说自己“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从未在自己不懂的地方装腔作势。无论对方是否与自己见解相同,陈寅恪都能客观中肯地评价其学术成就。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老聃那句“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用在陈寅恪先生身上可谓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