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2024-01-23
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
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是在劝导保持谦虚为怀的处事态度,而不要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否则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被周围的人讨厌。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例如,李白写诗时曾经请求唐玄宗命令宠臣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除非碰上令自己心服口服的“人外之人”,否则他们难以放下那股高傲之气。
在近代国学大师中,陈寅恪的游学经历之丰富,掌握的语言种类之多,对历史学研究的贡献之大,都可谓名列前茅,故而吴宓称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更是将陈寅恪视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顶尖学者。
然而,陈寅恪并没像钱钟书、辜鸿铭等人那样留下恃才放旷的口碑。恰恰相反,他一直给同事与学生们留下谦虚谨慎的形象,为人处世风格正如老聃所说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清华大学于1925年创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办学宗旨是,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国学,并培养相关的国学人才。于是,清华大学招募了不少国学大师来充实教师队伍。
当时中国学术界已经分化出两个流派。一些学者是按传统的经学方式培养的,没有出过国,人称本土派;一些学者在同样接受过传统经学教育的基础上,多了到日欧美等国留学的经历,人称留洋派。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学术界所说的西化派、学衡派等等学术意见分歧多多的流派,都可以归入留洋派。他们中既有被认为是全盘西化论鼓吹者的胡适,也有学衡派主将吴宓,还有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王国维。
本土派学者与留洋派学者的理念相左。前者认为喝过洋墨水的后者并不熟悉中国国情,纵然学问很深也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后者认为前者缺乏国际视野,食古不化,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于是两派学者充分发扬了“文人相轻”的悠久传统。但有趣的是,无论哪一派,都对陈寅恪十分尊敬,可谓学术界一奇。
说起来,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初并不算很出名。时人眼中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以及最晚到校的陈寅恪。(www.chuimin.cn)
这四人都曾经留过洋,却又以精通国学著称。王国维曾经给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做过读书顾问,发现了甲骨文,开创了以甲骨文考据商周史的新方向;梁启超早年以戊戌变法名闻天下,后来致力于研究中西文化;赵元任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被后世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三人个性迥异,却早已扬名立万,在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这是当时刚满36岁的陈寅恪所不具备的。
在此之前,陈寅恪还在德国游学,还没写出后来的大部头学术专著,而且他游学的地方虽然多,学习的科目也不少,偏偏对考博士学位毫不上心。关于他被清华聘用为导师一事,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陈寅恪好友吴宓在国学研究院当主任,他一直把陈寅恪当成良师益友,故而向学校推荐;另一种说法是:说服清华院长曹云祥的人不是吴宓,而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清华校长认为陈寅恪一无学历二无著作,完全看不出哪里有水平,谁知梁启超却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总之,陈寅恪在一年后成为了清华国学院的导师。他曾为梁启超与王国维写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这里的“南海圣人”指的是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王国维给清帝溥仪当过读书顾问,算是同学。这副对联既显示了陈寅恪的风趣,也体现出他谦和的本色。
陈寅恪的博学很快令清华师生们惊叹不已。例如,他在讲历史课时,连同各国文字流变、葡萄酒原产地等等零碎的知识也讲得通透,而且他上课时常常用多种语言进行教学。连其他教授都常常兴冲冲地来听他讲课,甚至是在海外颇有盛名的冯友兰,也在陈寅恪面前以学生自居。于是,陈寅恪得到了“教授的教授”的美称。
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例如,他与胡适的思想几乎处于对立面,但他一直将胡适作为互相砥砺的对手兼朋友,而不是因此否定其学术价值。这在近代学术界内留下了一段佳话。
而在为同事王国维写挽词时,陈寅恪高度赞扬了其学术成就与人品。他说:“(王国维)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而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把自己最推崇的思想品格赋予王国维,可见他对王国维有多么尊敬。
总而言之,陈寅恪是个有铮铮铁骨与坚定意志的学术硬汉,但他只有傲骨而没有傲气。他低调谦和,学贯中西,却说自己“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从未在自己不懂的地方装腔作势。无论对方是否与自己见解相同,陈寅恪都能客观中肯地评价其学术成就。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老聃那句“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用在陈寅恪先生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有关陈寅恪讲国学 (大师讲国学文库)的文章
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2024-01-23
叁 《柳如是别传》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颇为独特,不仅从传统的史书、档案等资料里搜集信息,还开创了“以诗证史”与“以史证诗”的读史方法。《柳如是别传》堪称陈寅恪先生的封笔之作。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欲夺其家产,性情刚烈的柳如是不惜以死维护亡夫的家产,享年46岁。他抱病坚持创作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也是出于对“河东君”的敬意。柳如是等明朝遗民的思想,与顾炎武是相通的。......
2024-01-23
贰 唐太宗对佛教是什么态度在唐太宗以前,陈寅恪指出,与佛教关系最深切的,一个是梁武帝,一个是隋唐帝。从唐太宗的这份手诏中明显可以看出,其对梁武帝笃信佛教的做法是极不赞成的,因此他将梁武帝信奉佛教一事引为反面教材。从这可以看出,唐太宗本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也反对别人信奉佛教。针对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陈寅恪又引用了一份诏书。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是随着时势以及个人兴趣的变化而变化的。......
2024-01-23
叁 “山东豪杰”主要指的是什么人在隋末唐初的史籍以及口语中,最常见到的一个称谓是“山东豪杰”。陈寅恪指出,这里面所说的山东豪杰,实际上指的是由胡、汉民族杂糅在一起,富有战斗力,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组织的集团。比如说后来与李建成、李元吉决斗时,唐太宗就派张亮前往洛阳招引“山东豪杰”来帮助自己。在窦建德死后的二百多年间,“山东豪杰”的势力一直存在,没有衰竭。......
2024-01-23
肆 如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陈寅恪曾游历多国求学,比一般人更熟悉西方文化。由于中外语言的先天差异,人们在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之处。但无论是胡适,还是其他致力于构建新文化的学者,依然采取陈寅恪批评的这种治学方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
2024-01-23
伍 “西方汉学”和“中国汉学”研究中国问题的并不只有中国学术界。西方学者同样关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明,并创立了“汉学”。所谓的“科学的东方学”,其实不是“中国学问”,恰恰是所谓“西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有些学者戏称西方人所谓的“汉学”是“虏学”。故而傅斯年戏称此类汉学家为“虏学家”。此外,西方汉学研究的重心在中国边疆各少数民族那里,而非中原文明。......
2024-01-23
肆 儒学的“通性之道”与“天理”哲学《论语·卫灵公》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先师孔子的这句话,为后世君子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仁人志士不可为了苟延残喘而牺牲仁义,相反,应该不惜牺牲以维护仁义,否则就不足以称之为“志士仁人”。亚圣孟子也有同样的观点。生存与仁义都是孟子想得到的,而倘若两者必须二选一的话,孟子宁可舍生取义。......
2024-01-23
贰 站得高,是否就能看得远陈寅恪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都拥有远见卓识,他们总会站在高处思考问题,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规划,因此他们才收获了成功。因为他们站得足够高,总能跳出世外,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他们自然可以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得出客观结论,也有利于他们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此诗道尽了成功的真谛,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2024-0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