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寅恪讲国学:学者意志的坚强

陈寅恪讲国学:学者意志的坚强

【摘要】: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

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陈寅恪先生的游学阅历很广,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一生中遭遇了许多时代剧变带来的冲击,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学术研究,他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有人说陈寅恪是民国的学术“男神”,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算是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硬汉”。

出身名门却没活在太平盛世,是陈寅恪的不幸,却又是他的幸运。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

抗日战争爆发前,民国进入了学术的“黄金时代”,陈寅恪也在这段时期中潜心研究和治学,取得了不少成果。随着战祸的来临,北京大学师生为躲避日军铁蹄而南迁。陈寅恪与吴宓等少数人留守,后来随之南下。

那个年代的学者做学问,不像今天那么方便快捷。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搜索引擎技术。我们今天用关键词检索一搜就能找到许多相关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往往来源于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籍,而他们只能通过翻阅数量有限的史书及其它书籍,如大海捞针一般将知识点逐个摘录出来。就算是学富五车,记忆力惊人,也难以达到当代人搜集资料的高效率。更何况,我们在电脑前安静地打开网上图书馆与期刊论文网站时,他们可能还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状态,连泡图书馆的机会都没有。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

陈寅恪一度有到英国牛津大学任教的机会。他原本打算把家属也带到英国去,奈何欧洲已经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使得陈寅恪一家在香港滞留多日后,不得不返回昆明。第二年暑假,陈寅恪再到香港,一边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边等待去英国的机会。谁知没过多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军侵占香港,他立即辞去香港大学的职务,在当地闲居,生计十分艰难。

日本侵略者曾经以四十万元日金的高价来委托陈寅恪创办亲日的“东方文学院”,遭到其坚决拒绝。后来,又有人邀请他去已经沦陷的上海讲课,他再度拒绝,并离开香港,从广州转移到桂林,先后出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后,又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这段流离颠沛的日子,并没有动摇陈寅恪治学研究的决心。他在这一时期不仅完成了繁忙的教学工作,还先后完成了中古史研究的两大名著——《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论稿》。

在这两部书中,陈寅恪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比如,在中古历史中著名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概念,就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后来的学术界一致认为,陈寅恪先生这两部隋唐史专著为后人研究历史开辟了新途径。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www.chuimin.cn)

1944年,陈寅恪的好友吴宓也来到燕京大学执教,两人再度重逢,喜出望外。吴宓感觉陈寅恪在分别之后苍老了许多。而他最担心的是陈寅恪的视力问题——陈寅恪的右眼失明已久,全凭左眼工作。数年颠沛流离加上工作繁忙,让陈寅恪的左眼视力也因劳累过度而大大下降。那时候医疗水平差,货币严重贬值、物价飞涨。虽然大学教授的工资远高于普通工人,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过得很艰难。1944年12月对陈寅恪来说非常不幸,他的左眼也失明了,致使他不得不住院治疗。

吴宓和其他燕京大学师生常去探望陈寅恪,大家都很担心他因情绪焦躁而让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他们每次去都陪着两眼不能视物的陈寅恪聊很久。但遗憾的是,陈寅恪的眼科手术失败,他的视力未能恢复。对于一个学者而言,不能翻阅资料的痛苦好比是长跑运动员失去了双腿。这几乎宣告了一代大师的学术生涯到此结束。

曾经有部分运动员因为伤病断送前程而灰心丧气,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学术界,陈寅恪的老友王国维早早地投湖自尽,给世人留下不少猜疑。就实而论,陈寅恪此时面对的困难比王国维生前要更棘手。但幸运的是,他在亲友们的鼓励下,以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

坦然面对双目失明的现实后,陈寅恪的情绪也稳定下来了。他出院后,吴宓经常找到他海阔天空,畅通古今中外各种事,为他读报纸上的新闻,录下他创作的新诗。陈寅恪在这段时期内创作了不少诗歌,都被吴宓全部整理保存。

1945年秋,抗日战争临近尾声。对于忧国忧民的陈寅恪来说,时局好转是一件喜事。让陈寅恪等人更欣慰的是,英国牛津大学邀请他去治眼睛。大家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然则,天不遂人愿,陈寅恪在英国做了两次手术,均未能治好左眼。他失望地离开了英国,谢绝了牛津大学的好意。后来抗战胜利,清华迁回了北平,陈寅恪继续回清华任教。

解放以后,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1962年,他不慎跌断了右腿。腿瘸目盲让他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松懈对学术的探索。

在助手黄萱的协助下,陈寅恪将多年来积累的文章编纂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最了不起的是,前面提到的多达80余万字的古代文学史专著《柳如是传》,就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陈寅恪的助手黄萱女士由衷地感叹道:“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哪怕是身体健康、环境安定的情况下,许多学者也很难取得著作等身的成就,更不易留下影响深远的学术名著。而陈寅恪以纯粹而坚韧的求知精神,克服了时局动荡与身体残疾造成的不利影响,留下众多传世之作,开启了不少学术研究之先河。他那刚毅的学者本色,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中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