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
2024-01-23
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
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陈寅恪先生的游学阅历很广,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一生中遭遇了许多时代剧变带来的冲击,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学术研究,他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有人说陈寅恪是民国的学术“男神”,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算是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硬汉”。
出身名门却没活在太平盛世,是陈寅恪的不幸,却又是他的幸运。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民国进入了学术的“黄金时代”,陈寅恪也在这段时期中潜心研究和治学,取得了不少成果。随着战祸的来临,北京大学师生为躲避日军铁蹄而南迁。陈寅恪与吴宓等少数人留守,后来随之南下。
那个年代的学者做学问,不像今天那么方便快捷。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搜索引擎技术。我们今天用关键词检索一搜就能找到许多相关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往往来源于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籍,而他们只能通过翻阅数量有限的史书及其它书籍,如大海捞针一般将知识点逐个摘录出来。就算是学富五车,记忆力惊人,也难以达到当代人搜集资料的高效率。更何况,我们在电脑前安静地打开网上图书馆与期刊论文网站时,他们可能还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状态,连泡图书馆的机会都没有。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
陈寅恪一度有到英国牛津大学任教的机会。他原本打算把家属也带到英国去,奈何欧洲已经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使得陈寅恪一家在香港滞留多日后,不得不返回昆明。第二年暑假,陈寅恪再到香港,一边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边等待去英国的机会。谁知没过多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军侵占香港,他立即辞去香港大学的职务,在当地闲居,生计十分艰难。
日本侵略者曾经以四十万元日金的高价来委托陈寅恪创办亲日的“东方文学院”,遭到其坚决拒绝。后来,又有人邀请他去已经沦陷的上海讲课,他再度拒绝,并离开香港,从广州转移到桂林,先后出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后,又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这段流离颠沛的日子,并没有动摇陈寅恪治学研究的决心。他在这一时期不仅完成了繁忙的教学工作,还先后完成了中古史研究的两大名著——《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论稿》。
在这两部书中,陈寅恪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比如,在中古历史中著名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概念,就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后来的学术界一致认为,陈寅恪先生这两部隋唐史专著为后人研究历史开辟了新途径。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www.chuimin.cn)
1944年,陈寅恪的好友吴宓也来到燕京大学执教,两人再度重逢,喜出望外。吴宓感觉陈寅恪在分别之后苍老了许多。而他最担心的是陈寅恪的视力问题——陈寅恪的右眼失明已久,全凭左眼工作。数年颠沛流离加上工作繁忙,让陈寅恪的左眼视力也因劳累过度而大大下降。那时候医疗水平差,货币严重贬值、物价飞涨。虽然大学教授的工资远高于普通工人,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过得很艰难。1944年12月对陈寅恪来说非常不幸,他的左眼也失明了,致使他不得不住院治疗。
吴宓和其他燕京大学师生常去探望陈寅恪,大家都很担心他因情绪焦躁而让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他们每次去都陪着两眼不能视物的陈寅恪聊很久。但遗憾的是,陈寅恪的眼科手术失败,他的视力未能恢复。对于一个学者而言,不能翻阅资料的痛苦好比是长跑运动员失去了双腿。这几乎宣告了一代大师的学术生涯到此结束。
曾经有部分运动员因为伤病断送前程而灰心丧气,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学术界,陈寅恪的老友王国维早早地投湖自尽,给世人留下不少猜疑。就实而论,陈寅恪此时面对的困难比王国维生前要更棘手。但幸运的是,他在亲友们的鼓励下,以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
坦然面对双目失明的现实后,陈寅恪的情绪也稳定下来了。他出院后,吴宓经常找到他海阔天空,畅通古今中外各种事,为他读报纸上的新闻,录下他创作的新诗。陈寅恪在这段时期内创作了不少诗歌,都被吴宓全部整理保存。
1945年秋,抗日战争临近尾声。对于忧国忧民的陈寅恪来说,时局好转是一件喜事。让陈寅恪等人更欣慰的是,英国牛津大学邀请他去治眼睛。大家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然则,天不遂人愿,陈寅恪在英国做了两次手术,均未能治好左眼。他失望地离开了英国,谢绝了牛津大学的好意。后来抗战胜利,清华迁回了北平,陈寅恪继续回清华任教。
解放以后,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1962年,他不慎跌断了右腿。腿瘸目盲让他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松懈对学术的探索。
在助手黄萱的协助下,陈寅恪将多年来积累的文章编纂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最了不起的是,前面提到的多达80余万字的古代文学史专著《柳如是传》,就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陈寅恪的助手黄萱女士由衷地感叹道:“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哪怕是身体健康、环境安定的情况下,许多学者也很难取得著作等身的成就,更不易留下影响深远的学术名著。而陈寅恪以纯粹而坚韧的求知精神,克服了时局动荡与身体残疾造成的不利影响,留下众多传世之作,开启了不少学术研究之先河。他那刚毅的学者本色,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中一览无余。
有关陈寅恪讲国学 (大师讲国学文库)的文章
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
2024-01-23
叁 《柳如是别传》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颇为独特,不仅从传统的史书、档案等资料里搜集信息,还开创了“以诗证史”与“以史证诗”的读史方法。《柳如是别传》堪称陈寅恪先生的封笔之作。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欲夺其家产,性情刚烈的柳如是不惜以死维护亡夫的家产,享年46岁。他抱病坚持创作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也是出于对“河东君”的敬意。柳如是等明朝遗民的思想,与顾炎武是相通的。......
2024-01-23
贰 唐太宗对佛教是什么态度在唐太宗以前,陈寅恪指出,与佛教关系最深切的,一个是梁武帝,一个是隋唐帝。从唐太宗的这份手诏中明显可以看出,其对梁武帝笃信佛教的做法是极不赞成的,因此他将梁武帝信奉佛教一事引为反面教材。从这可以看出,唐太宗本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也反对别人信奉佛教。针对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陈寅恪又引用了一份诏书。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是随着时势以及个人兴趣的变化而变化的。......
2024-01-23
叁 “山东豪杰”主要指的是什么人在隋末唐初的史籍以及口语中,最常见到的一个称谓是“山东豪杰”。陈寅恪指出,这里面所说的山东豪杰,实际上指的是由胡、汉民族杂糅在一起,富有战斗力,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组织的集团。比如说后来与李建成、李元吉决斗时,唐太宗就派张亮前往洛阳招引“山东豪杰”来帮助自己。在窦建德死后的二百多年间,“山东豪杰”的势力一直存在,没有衰竭。......
2024-01-23
肆 如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陈寅恪曾游历多国求学,比一般人更熟悉西方文化。由于中外语言的先天差异,人们在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之处。但无论是胡适,还是其他致力于构建新文化的学者,依然采取陈寅恪批评的这种治学方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
2024-01-23
伍 “西方汉学”和“中国汉学”研究中国问题的并不只有中国学术界。西方学者同样关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明,并创立了“汉学”。所谓的“科学的东方学”,其实不是“中国学问”,恰恰是所谓“西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有些学者戏称西方人所谓的“汉学”是“虏学”。故而傅斯年戏称此类汉学家为“虏学家”。此外,西方汉学研究的重心在中国边疆各少数民族那里,而非中原文明。......
2024-01-23
肆 儒学的“通性之道”与“天理”哲学《论语·卫灵公》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先师孔子的这句话,为后世君子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仁人志士不可为了苟延残喘而牺牲仁义,相反,应该不惜牺牲以维护仁义,否则就不足以称之为“志士仁人”。亚圣孟子也有同样的观点。生存与仁义都是孟子想得到的,而倘若两者必须二选一的话,孟子宁可舍生取义。......
2024-01-23
贰 站得高,是否就能看得远陈寅恪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都拥有远见卓识,他们总会站在高处思考问题,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规划,因此他们才收获了成功。因为他们站得足够高,总能跳出世外,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他们自然可以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得出客观结论,也有利于他们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此诗道尽了成功的真谛,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2024-0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