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寅恪论韩愈:传承儒学之大师

陈寅恪论韩愈:传承儒学之大师

【摘要】:贰 为什么说韩愈是承前启后的儒学大师自从西学东渐以来,不少近代学者都学贯中西。韩愈主要的成就在诗文与思想。陈寅恪将韩愈视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名儒。总之,在韩愈看来,市面上的种种言论都是在误导大众,故而他将振兴儒学视为天降大任。韩愈在佛教狂潮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精神。有趣的是,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是引发“古文运动”的起因。而韩愈恰恰是这个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贰 为什么说韩愈是承前启后的儒学大师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不少近代学者都学贯中西。有的推崇全盘西化论,例如胡适;有的则推崇传统文化,例如王国维。而陈寅恪也曾留学海外,开阔视野,但他骨子里更推崇中国传统的儒家。在陈寅恪看来,古老的中国文化需要双管齐下,一面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两者相结合,才符合道教的真精神与新儒家的旧途径。这是两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给陈寅恪留下的启示。

吴宓曾经感叹道:“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世界。”这是他在1961年与陈寅恪重逢时所说的话。由此可见,陈寅恪依然信奉儒家之道。他写下《论韩愈》这一史学专著,未尝不是借点评韩愈来抒发自己的抱负。

韩愈,字退之,唐朝时邓州南阳人,后世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氏祖籍河北昌黎,故而世人大多称其为“韩昌黎”。尽管祖辈曾经地位显赫,但到韩愈那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更不幸的是,韩愈父母早丧,由其兄韩会抚养,幼年生活极其贫困。韩愈读书极为刻苦,精通儒家六经,并熟悉诸子百家之学。但他缺乏考试运,科举之路十分曲折,直到第四次赶考时才“擢进士第”。

韩愈主要的成就在诗文与思想。在当时的唐朝,“杜(牧)诗韩(愈)文”一直为人所称道。他反感时人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古文运动,与此同时,他极力批评佛、道两家,以复兴儒学为人生宗旨。陈寅恪将韩愈视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名儒。

儒家在两汉达到第一个鼎盛期,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繁荣,也使得这个诞生于先秦时期的古老学派走向僵化教条。三国战乱之时,魏、蜀、吴统治者法儒并用,让儒家经学的地位产生动摇,而西晋建立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许多儒学大家追随晋朝宗室与北方士族南下避难,史称“衣冠南渡”。儒家学说在东晋时进入了低潮期,外来的佛教在北方和南方都很流行,而本土的道教也借鉴佛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使得过去“述而不作”的儒家学说,暴露出哲学深度不足,理论体系不完善的弊病。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包容并蓄的文化政策,道教、佛教、儒教都得以自由发展。但在这种环境下,儒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也不尽如人意。韩愈对此作了一番沉痛的总结。

他在《原道》中呐喊道:“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从周道(指儒家学说尊奉的西周王道)衰落,儒教祖师孔子逝世之后,儒家学说就多灾多难。秦始皇焚烧了儒家的诗书经典,汉朝推崇与儒家背道而驰的黄老学说,东晋、北魏南朝萧梁、隋朝盛行佛教。总之,在这些时代中讨论道德仁义(指儒家学术)的学者,不是出自杨朱学派,就是归入墨家;不是出自道教,就是归入佛门。归入了其中某一家,必定轻视其他学派。尊崇自己所在的学派,就藐视本学派所反对的学派。依附了某个学派,就诋毁其他对立的学派。这样一来,后世之人想了解仁义道德之学,应该听谁的意见呢?(www.chuimin.cn)

站在今人的视角来看,韩愈描述的社会现象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多个学派相互砥砺,相互切磋,共同发展,而问题是,韩愈延续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正统观念,视其他思想学说为异端。

按照韩愈的说法,当时社会存在一种贬低儒家的倾向,道家人士说:“孔子是我们道家祖师的弟子。”佛门中人也声称:“孔子是我们佛祖的弟子。”学习孔子儒学的人天天听到这种言论,久而久之也接受这些荒谬的说法,自认为儒学低人一等,也宣传“我们的老师曾想拜其他学派为师”之类的谬论。他们不但在嘴上这样说,甚至还将其写入书中。

总之,在韩愈看来,市面上的种种言论都是在误导大众,故而他将振兴儒学视为天降大任。在唐朝儒学史中,只有韩愈的“反佛振儒”运动算是一个亮点。“反佛振儒”的主要方式就是推行古文运动。

韩愈在佛教狂潮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精神。假如没有他的力挽狂澜,儒学将难以摆脱发展的桎梏,整个思想体系可能会滑向意想不到的方向。

陈寅恪先生曾经这样点评韩愈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一、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有趣的是,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是引发“古文运动”的起因。韩愈有鉴于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胡人祸害中原的教训,借推行“古文”来承载“尊王攘夷”之道,以排斥外来的佛教,保护儒家道统不绝。后世的宋朝学者延续了韩愈选择的这条路,发展出了宋明理学体系,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因此,陈寅恪总结道:“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在他眼中,唐朝前期历史承袭了南北朝以来的旧局面,而后期历史为后来的宋朝新面貌埋下了伏笔。无论是社会经济领域,还是文化学术领域,都处于一个大转折阶段。而韩愈恰恰是这个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