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曹操为何不夺帝位-中国历史悬案

曹操为何不夺帝位-中国历史悬案

【摘要】: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生前为臣,始终没有称帝,但人们都说他代汉之心昭然若揭。于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并以保护安全为由,挟持献帝迁都许昌。因所谓的护驾有功,献帝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踢开最后一道障碍,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呢?不夺帝位,只是曹操的一个战略方针,拥有实质上的帝权,比称帝更容易获取名声和实惠。

人物档案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生前被汉献帝封为大将军、武平侯,死后被儿子曹丕(魏文帝)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生前为臣,始终没有称帝,但人们都说他代汉之心昭然若揭。最后,他的帝王梦是由儿子曹丕实现的,那么,曹操为何没捅破最后一层纸,荣登九五之尊呢?

曹操像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之乱,汉室衰微。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

为了反对董卓,各地诸侯并起,割据局面形成。在此期间,曹操以5000人起兵,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又收黄巾军之精锐30万人,逐渐走向强大。然而,在参与争霸的众多诸侯当中,曹操并不是实力最强的,他也时常说自己并不能自保。在这种逆境中,曹操有一种非常人所能比的霸气,他善于招纳有才之士,积极发展屯田生产,同时他更善于施展策略。正当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各个争当盟主、抢着称帝的时候,曹操在不动声色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直到建安元年,他开始向自己的霸业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初平三年(192),董卓被王 允和吕布设计杀死,四年后,献帝终于回到了洛阳。此时的洛阳,已经被董卓破坏成一片废墟。官民都生活在饥饿和惶恐中,连尚书郎以下的官员,也要亲自出门采稆,有的人甚至饿死了。各个州郡的诸侯拥兵自重,迟迟不肯向洛阳运粮。(www.chuimin.cn)

天子陷入窘境,看似一个无用的符号。但曹操认为,若有人辅佐天子,那么天子还是可以号令天下的。于是,建安元年(196)八月,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并以保护安全为由,挟持献帝迁都许昌。因所谓的护驾有功,献帝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从此,曹操对内开始主持朝政,对外“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又胜过百万雄兵的政治筹码。他以皇帝的名誉,先后灭掉各地群雄,统一了北方。而汉献帝,早已只是一个傀儡了。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踢开最后一道障碍,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呢?

登天之路

曹操曾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的理想,诗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把自己比做周公,有治国之才却无代主之心。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他说自己身为宰相,位极人臣,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的期望。如果没有自己,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以此来表达对汉室的忠心。当然,曹操的话都是说给外人听的,他自己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在曹操心里,曾经有一个前车之鉴,就是董卓。当年,董卓有称帝之心,司徒全力设下连环计,除掉了董卓。如今,天下大乱,如果他废帝自立,就会马上成为天下的“贼人”,引起诸侯的联合讨伐。但是如果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显得名正言顺了。不夺帝位,只是曹操的一个战略方针,拥有实质上的帝权,比称帝更容易获取名声和实惠。

三国时的车骑图壁画

历史收藏夹◇

生逢乱世,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暮年也壮心不已。他精于兵法,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唯才是举,平乱北方割据势力,大修水利工程,实行屯田制,用鲁迅的话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另外,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诗文独树一帜,又被鲁迅赞为“改造文章的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