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屈原投江自尽汨罗江原因

屈原投江自尽汨罗江原因

【摘要】:政治上,屈原心怀“美政理想”,却屡遭排挤,一生两次遭受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从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听说张仪被放,非常生气,当面质问楚王为何不杀张仪。五年以后,楚国重新联齐,屈原作为联齐的使者被召回。殉国说屈原死于殉国的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抱石投江自尽了。

人物档案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出身于贵族世家,是楚武王的后代,字原,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政治上,屈原心怀“美政理想”,却屡遭排挤,一生两次遭受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文学上,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造了“骚体诗”,也是“香草美人派”文学的鼻祖。

汨水和罗江,绵延几百里,千古不息。站在汨罗江畔,望着汨罗山上的12座屈原疑冢,回想着两千多年前那风雨交加的岁月,人们不禁要问:屈原为何投江自尽?他曾进行过怎样的思想斗争?为什么走上了不归路?

湖北屈原故里

⊙秭归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其名胜也多与屈原有关。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

自洁说

屈原是楚国贵族,二十余岁时,以才华出众而受到楚怀王的重视。《史记》里记载,楚怀王任命屈原为左徒,地位仅次于令尹(宰相)。屈原在这个职位上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深受楚怀王信任。

然而,宫廷的政治生活并没有屈原想象的那样简单。楚国朝廷里有一股强大的黑暗势力,他们争权夺利,妒贤嫉能,蔑视法度,所以屈原受到楚怀王重用的时间并不长。在屈原30岁左右的时候,他和上官大夫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斗。楚怀王让屈原起草改革的法令,在法令还没有公布以前,上官大夫却要屈原交出来,他们想看一看里面的内容是否对贵族不利。

屈原不给他们,他们就去楚怀王那里进谗言,说屈原把改革的功劳都归功于自己,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楚怀王听后非常生气,开始疏远屈原,并剥夺了他左徒的职位,改任三闾大夫。从此,屈原被排除在楚国的政治核心之外。不过,屈原并没有屈服,他奋起揭露旧贵族的黑暗,与他们作斗争。屈原自尽的原因,也许就是“美政理想”破灭后的“绝望”。

尸谏说

一些学者认为,屈原看不到实现“美政理想”的希望,而国家却“党人”横行,内忧外患。在面临亡国大祸,没办法面谏楚王的时候,他决定以死进谏。

当时,楚国和齐国联盟以对抗强秦,这是秦国不希望看到的。于是,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张仪来楚国离间。张仪贿赂楚国的权臣们,让大家说服楚王和齐国断交,并以六百里土地作为补偿。昏聩贪婪的楚王答应了张仪,跟齐国断交。

后来,楚王派使者去秦国找张仪索要六百里土地,张仪又借口楚、齐并未完全断交,拒绝出见。随后楚王又派使者去齐国,在朝廷之上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坚决地和楚国断绝了关系。当楚王再次派人到秦国去索要土地时,张仪却说:“我何时说过六百里土地,我只说是六里。”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丹阳一役,楚军大败,阵亡八万人。楚王又倾全国之兵与秦国决一死战,又败。随后,韩国和魏国又趁机来攻打楚国,楚国腹背受敌,只好撤兵而回。

屈原像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至此,楚王才如梦初醒,派屈原到齐国重新修好。然而此时,秦国也来楚国讲和,许诺汉中的一半土地给楚国。但是楚王却说,只要张仪不要土地。张仪就自愿请命到 了楚国,被楚王关在牢里。张仪又开始对贵族大臣,甚至楚王的宠妃郑袖进行贿赂。最终,楚王在郑袖的劝说下,放掉了张仪。屈原从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听说张仪被放,非常生气,当面质问楚王为何不杀张仪。楚王虽后悔,却为时已晚。(www.chuimin.cn)

九歌图(局部)

⊙此《九歌图》卷共11段,每段一图,画屈原像及楚辞《九歌》中的内容。此卷线条纤细,笔法工整流畅。

那时,楚国已经背离了改革道路,内忧外患,而楚王又越发疏远了屈原,使得屈原以后的进谏都无法受到重视。屈原的死,似乎含有一种惊醒昏君的暗示。在《离骚》篇末,屈原写道:“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不能实现美政,我就追随彭咸去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作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彭咸是商代有名望的大夫,向国君进谏没有被采纳就投水自尽了。)王逸根据这一说法,认为屈原是在仿效彭咸尸谏。那么,屈原真是以死明志吗?

殉道说

近代人曲沐认为,屈原之所以自杀是因为社会政治黑暗,他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无法实现,因而愤懑不平,罹忧而死。从这一说法上看,屈原和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势力已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那么,什么事情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屈原在斗争中又遭受了怎样的结局呢?

当年,楚国内政越来越腐朽,外交屡次失误,国势由盛转衰。楚国内部曾因是否和秦国结盟进行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屈原在这个问题上是持反对意见的,且因此遭到了两次流放。楚国亲秦派贵族要求和秦国结好,屈原极力反对,楚怀王不纳明谏,流放屈原到汉北。五年以后,楚国重新联齐,屈原作为联齐的使者被召回。

公元前300年,秦国攻楚,连败楚国八城,迫使楚怀王来武关会盟。楚国国内围绕着楚怀王究竟去不去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与秦王盟会,然而怀王的世子和小儿子子兰却坚决主张楚怀王可以去。怀王最终还是去了,结果被扣押起来,七年之后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继位,子兰做了令尹,他与屈原积怨颇深,经常在楚王面前进谗言。顷襄王大怒,将屈原逐出了郢都。屈原在《楚辞》里多处描写了他的流放生活。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只身赴死,以“殉道”结束了生命。而殉道则是当时“士”所推崇的行为。

殉国说

屈原死于殉国的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

殉葬就是陪葬,殉国一般是伴随着亡国而进行的。据史书记载,楚国是公元前225年被秦国灭亡的,而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此时楚国并没灭亡。那么,这两位学者为什么说屈原的死是为了殉国呢?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顷襄王兵败,逃到了现在的河南淮阳。白起在郢都烧毁了楚王室的祖庙,挖了祖坟。这个消息传到屈原耳中,他悲痛万分,写下了著名的《哀郢》,哀叹郢都陷落、宗庙社稷成为废墟,哀叹楚王的怯懦,哀叹人民流离失所。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抱石投江自尽了。故而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郭沫若强调说:“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屈原去世了,两千年后,人们依然对他的死充满了悲恸和遐想。也许,人们所想到的这些原因,都曾在屈原的脑海中翻腾过吧!屈原这个名字,人们将永远牢记!

◇历史收藏夹◇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是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现有遗作《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和《招魂》,共计23篇。据说,中国民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永远享有世界人民的隆重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