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汶川地震报道与新闻策划

汶川地震报道与新闻策划

【摘要】:下面我就《北京晚报》对地震的报道为例,谈谈对新闻策划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讨教与研学。《北京晚报》的做法则是,把三天的哀悼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系统的报道设计。这该是《北京晚报》国哀三日等等报告策划的客观依据与思路。

王焕平[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举国震惊、世界震惊。灾区灾情如何?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广大民众做何反应?诸如此类的问题,全球关注。于是,一场新闻较量在各路媒体间展开。

其间,《北京晚报》对地震的报道,没有血腥场景,没见惨烈煽情,但不失震撼。整个报道因为充满人性关怀,强调了爱,突出了生命的坚强与力量,让人虽疼却温暖,因痛而奋进。尤其是对一些可预见性新闻事件,如国哀三日、儿童节的报道,从内容编排到版式设计,匠心独运,前呼后应,让人过目难忘。下面我就《北京晚报》对地震的报道为例,谈谈对新闻策划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讨教与研学。

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思维发散而系统、动态又立体

客观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活动不能脱离客观、背离客观,但是可以认识客观,并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影响、改造客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报道工作中,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收获最佳的报道效果。突如其来的灾难,作为报道对象,具有新闻事件发生的瞬时性、新闻素材的易失性、现场采访的困难性等特性,在客观上为新闻报道的策划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如果因此而缺少思路,疲于应付,奉行拿来主义,或等米下锅,来料加工,是很难在报道活动中有建树有作为的。《北京晚报》在报道策划中,思维是超前的,发散的、动态的、立体的,因此,对客观的把握是准确的,报道活动是预期的、可控的、完整的。良好的版面设计,赋之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美的。

(一)报道具有前瞻性、连续性、整体性,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北京晚报》在地震报道策划活动中的积极能动性,首先体现在思维具有超前性,他们把进入视野的新闻事件作为整体,从内容到版面表现形式,都给予通盘考虑,使对整个事件的报道具有前瞻性、连续性、整体性,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008年5月19~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平民举行的下半旗全国致哀活动,各家媒体自然十分重视,纷纷组织报道。但不少媒体的报道,让人有虎首蛇尾之感,大多仅19日在版面设计上体现了哀悼,报道了当日的一些默哀活动;20日、21日除版面套黑外,版面设计恢复正常,例行性地报道了一些纪念活动。他们对国哀三日的报道与《北京晚报》相比,缺乏整体上的哀悼气势。《北京晚报》的做法则是,把三天的哀悼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系统的报道设计。该报19日的主题是《哀悼》、20日的主题是《国恸》、21日的主题是《永生》。三天的主题随着时间的展开,事件报道的推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同时,三天的尾版除了与当天报道主题呼应、收尾外,连起来也形成一个链,最后一天即21日的尾版更是对三天的报道作了一个结。19日的尾版,是一位北京人怀抱菊花眼含热泪在北京植物园北川中国“鸽子树”下凭吊汶川大地震遇难者,呼应当日头版主题《哀悼》;20日尾版主题是《都江堰大百合北京开放》,而两位精心培育大百合的四川工程师却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我们,呼应当日头版主题《国恸》;21日尾版主题是《阿坝的小叶平枝栒子安居北京》,以产自震区的生命力极强的植物与当日头版主题《永生》呼应,并由其对三日的报道收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尾。在每天的内容编排上,该报也颇为讲究,每版都围绕当天头版设计的主题进行编排。让人感觉每天一个主题,整叠报纸是一个整体,而每天又是三天中的一个过程,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把哀悼的意蕴,给予了完整的诠释,首尾呼应,非常流畅,具有极强的传播气势。

国哀三日报道在版面设计上,除了舒展大方透气、照片的选取很精细到位,讲求视觉传达效果外,也很讲求连贯与呼应。19日的头版版式是,报头居中,报头下是一个白底大黑框,通底冲破上框的旗杆上,是低垂的五星红旗,旗下只有两个超粗黑的大字《哀悼》(点明当日报道主题);20日,依然是报头居中,其下依然是白底大黑框,不同的是采用了一个经过剪辑的头顶沙布的儿童的满含泪珠的双眼的图片,图片下是超粗黑的两个大字《国恸》(点明当日报道主题);21日,依然是报头居中,其下依然是白底大黑框,不同的是另一张经过剪辑的图片——战士、医生抬着伤员急行在瓦砾上,图下是超粗黑的两个大字《永生》(点明当日报道主题)。由此可见,在三天的头版设计中,编辑花了很大的心思,做得很精细,变与不变很讲究。其间,不变的是哀悼日的基本格调——版式、主色彩和主题字体,变的是三个意蕴深刻的照片与主题,及其在递进中给予的暗示: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生命不败,希望永存。三天所采用的图片与当日主题相呼应,递进衔接,具有极强的震撼与激励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地震一经发生,作为己存的客观现象,围绕着它的客观系统已经形成。从灾难发生至重建工作完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的话,其间灾难的进展、救灾活动的开展、重建工作的展开是二级系统。二级系统里,又可以分出三级系统,如灾难进展中的每次余震,堰塞湖,等等。依此类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新闻事件,我们都可以以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归纳分析,并作为一个个完整的过程来进行报道设计,让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始有终,从而让报道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这该是《北京晚报》国哀三日等等报告策划的客观依据与思路。

(二)很好地解决了非本地灾难报道的难题,信息的接近感强

在非本地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对大多数媒体来说,由于远离信息源,在特派记者成本高、现场采访难度大的情况下,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实现信息的深度、广度报道,一直是个难题。一些媒体一不留神,就落入了人云亦云的窠臼,缺少独家新闻,自然就流于平庸,毫无个性。这种情况存在的结果是,来自灾区的同类信息的狂轰滥炸让读者产生信息“过剩”的阅读疲劳,除了得知那里很惨,不知道与“我”有何干系。

《北京晚报》处理这一难题时,无疑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立体的。当大家把眼光盯紧灾区,追逐灾情与抗灾报道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报是在北京的人看的报,用了很多的篇幅去反映在灾难来临时来自北京本地的反应及心理活动,并尽可能多地去挖掘和设计能把北京和灾区联系起来的新闻事件,通过一系列的策划与运作,成功地实现了异地灾难报道本地化、深度化,让人产生灾情就在身边,北京人民和灾区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对本地读者有很好的粘连作用。

一是关注灾情袭来时,发生在北京的重大事件。例如,5月19日,哀悼日首日,该报一版隐去了当日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切活动及广场周边的其他一切元素,独独采用了天安门广场上下降的半旗构成图片;打通二版三版,以摄影专版的形式,对天安门广场升旗情况进行了报道;20日集中大篇幅报道了19日发生在京城的各地各界的默哀活动,尤其是对国旗护卫队和升旗手进行了独家采访。这种紧靠本报地理优势、紧贴事件核心元素的处理,不仅传达了丰富的传播内涵,还显示出贴近北京本地又引领了全国的高超的传播技巧。二是关注在灾区救灾的北京人的活动。《北京消防员向废墟深深鞠躬》、《北京医生日记讲述救援故事》以及对北京厨师在灾区的系列报道,等等,反映了北京人在灾区的救灾活动。三是关注北京人对灾情的关注与行动。《真情涌动京城全力支援灾区》、《市民心系灾区盼重建家园》、《心理救援者北师大集训》、《多名法官志愿者不留名》、《书画家奉献佳作抗震义卖》——及连续推出的讲给亲人的悄悄话《我在北京为你祈祷祝你平安愿你多救一个人》,全方位对北京各界对灾区的关注与行动进行了报道。四是关注灾难对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的影响。《我们复婚吧》、《默哀后原被告当庭和解》等等报道发人深思。五是关注生活在北京的灾区元素。《棉竹的小靖宜今天北京入学》、《(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资助300万元)在京受灾大学生6000人》、《法院从速处理涉及灾区案件》及19日至21日尾版,来自地震灾区的植物在北京的成长的报道安排,给人灾区与北京一家亲之感。六是创设条件,拉近北京与汶川的距离。该报策划发起了北京厨师进灾区,并进行了跟踪报道;用两个通版,让在京亲人通过《北京晚报》向奋战在抢险一线的北京勇士们问好;开设特刊“心灵博客”《致汶川》;“六一”儿童节的特刊中让北京小朋友给灾区小朋友写信等,都是策划运作的结果,实现了很好的地域连接与转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与关于前线灾情及救灾进展情况的报道相呼应,使得报道内容丰满、立体,同时也很好地把灾区和北京联系了起来,大大拉近了灾区与北京的心理空间,缩短了心理距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节制处理灾难的残酷,给人疼并痛,但很温暖的感觉

灾难的瞬时性、惨烈性,灾难报道的时效性,以及一些媒体对眼球效应的片面推崇,使得灾难性报道当中,经常出现一些血腥的恐怖图片和场景描述,对读者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www.chuimin.cn)

对这个问题,《北京晚报》的认识无疑是清醒的,对报道的安排有一个超前的预期,从而将报道的内容编排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没用一张刺激性的图片,没有一篇描述惨象的文章,但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是因为它从内容设置,到版面设计乃至图片采用,都力争体现社会关怀、生命顽强,人情善良。他们通过版面语言,把能够反映上述精神魅力的元素做足做强,给人心灵以震撼,让包围在灾情及灾难报道中的人们为灾难中伤亡者而疼而痛,为全社会众志成城抗灾、生命顽强、大爱无私而感动而温暖:以19日为例,该报一版为点明主题的封面,从二版起主打稿件依次为《庄严国旗为死难者而降》、《各地为罹难者下半旗》、《第一辆伤员专列上午开出》、《映秀挺住映秀不哭》、《今天我们为所有遇难同胞默哀》、《总理流泪呼喊的孩子挺住了》、《废墟下,爱让我们超越死亡》、《生命如此坚强救援如此艰苦》、《100个小时挖出243人》、《不顾儿子谁家娃近先救谁》、《老师力顶门框留下生命之门》、《党旗在废墟上猎猎飘扬》、《真情涌动京城全力支援灾区》、《8万网民网上公祭遇难同胞》、《汶川地震震级修订为8.0级》、《代遇难者向失子老人尽孝》、(赈灾义演)《开场〈爱的奉献〉结尾〈歌唱祖国〉》、《爱的奉献明星义不容辞》、《〈生死不离口口相传〉王平久:这是大家的心声》、《电影界抗震救灾大集结》、《(印度尼西亚汤杯决赛场)观众为中国汶川默哀》、《(中超赛场球员球迷)共同哀悼地震死难者》、《鸽子树从北川来到北京》。

这是19日当天《北京晚报》32块版中前26块版及尾版的主打稿件,占大半版、整版或两个通版,超粗黑的通栏标题。透过这些标题反映的内容及版面上的表现形式,该报的宣传导向可见一斑,同时,当天还有一个拥有8个版面的《致汶川》特刊,以心灵博客的形式,致哀死者,告慰生者,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当日各版的大幅照片也突出了默哀、抢救、捐款的场景,与文字相映衬,凸显了英勇救灾、社会关爱、大爱无私、生命顽强等主题。

二、打造个性风格、建立应对机制、发挥团队精神,搞好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汶川地震报道中,《北京晚报》的策划是不俗的、成功的。这不俗来自于对自身定位的充分认识,抓住了京报的优势与特性,娴熟运用了新闻报道原则(完整、接近、充满关爱),恰当使用了版面语言(严肃、庄重、变与不变取舍有度);这成功体现在实现了异地灾难报道的本地化、深度化、人文化。由此反观《北京晚报》日常的报道设计与版面安排,给我们的启示是:《北京晚报》常态策划的积淀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启示一:打造适合自己报纸的、相对稳定的风格,让报道策划常态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晚报》此次报道中体现出的从内容编排到版式设计的连贯呼应,在其日常的报道中可找根据。日常报道中,《北京晚报》的头版,除了当日热点关注的主打照片外,其余都是新闻导读,头版发挥的是封面、引领作用。内容编排按封面提示顺序展开;特刊更讲究突出主题与版次之间内容的逻辑顺序;广告特刊安排注意周末、节日等生活节奏,每天广告类别相对固定,读者想看哪类广告,买哪天的报纸就可如愿。这种有序排列的日常策划编排模式,让他们在应急策划中,很容易从提炼事件主题入手,依据事件缓急、长短理清报道思路,报道上形成前后呼应的整体。依此编排,对一个事件通盘考虑,连续报道,就可形成连环递进,环环相扣的气势。这样看《北京晚报》对三日默哀及儿童节等的报道策划,就很好理解了。由此可见,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的依据是让整张报纸的风格相对固定,在日常大大小小的报道中,注意各部分策划的联动与协调,并让这种联动与协调成为习惯与常态。

启示二:建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形成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对新闻媒体反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新闻报道策划能力的大检阅。“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想在检阅中胜出,就必须平时多积累,多准备。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成立由有关社领导、相关科室主任及业务能力强的编辑、记者等组成的应对突发事件策划报道组。形成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主动策划和出击,确定有效的策划报道思路,快速反应,从而让报道显示出主动性、预期性、可控性,取得胜人一筹的报道效果。

启示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让协作放大报道效果

突如其来的大型报道活动,《北京晚报》能做到报道思路如此条理清晰,从报道内容编排到版面设计如此精细老道,采访报道的新闻事件如此之广之深,充分昭示了他们拥有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奋勇当先、团结协作的优秀团队。由此,要实现对突发事件系统、动态、立体的报道,就必须充分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精神,让协作放大报道的成果。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就是效益。好的策划方案需要大家一起去构想,好的方案的实施更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其间,报道方案一经确定,报道活动中哪怕是一个小环节的缺失,团队中哪怕是某一个人执行职责的不力或缺位,都有可能给报道效果的预期实现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失。因此,面对需要快速反应的重大报道活动,发挥团队精神,加强协作协调也是报道致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

[1]本文写于2008年5月。

[2]作者系人民法院报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