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探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摘要】: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一种信念,即无论社会环境、受众心理与技术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是在报道社会常态事件中还是在报道公共危机、群体事件中,舆论都可以被有效引导。战斗中,媒体不仅仅要在场,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勇于担当责任,为最大程度地化解危机出力。在丰富的信息面前,新闻媒体要有所选择,有取有舍,不渲染灾情,减少让公众产生恐慌心理的报道,以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

荆 龙[2]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新闻媒体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特别是随着网络、手机媒体的勃兴,新闻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境界。但在新闻媒体强势介入社会生活、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忽略了自身具有的一项重要功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媒体的功能在持续扩大,其自身的诉求也与日俱增,但媒体绝非媒体自己的媒体,乃是整个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媒体,其功能决定了必须履行的社会担当。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新闻媒体如果只片面追求“客观、全面、真实”报道新闻事实,而弱化通过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教化民众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这是不合时宜的。

一般来讲,在经济社会常态发展时,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但在发生公共危机、群体事件等特殊境况下,其维护社会稳定、平复公众情绪的功能就应凸现出来。

2010年3、4月间,以福建南平校园袭击小学生案为肇始,一些地方陆续发生了若干起类似的伤害儿童事件,造成多名儿童伤亡的严重后果,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人们在为早殇的生命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想方设法帮助失去亲人的家庭早日摆脱伤痛,尽快平复心情。然而此时,有些媒体将报道焦点反复集中于惨案本身,想通过回放惨案细节,抢出独家新闻。有专家指出,个别媒体的这种做法对行凶者起到了心理暗示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此后校园袭击事件的发生。

在这次新闻报道中,个别媒体的做法过分强化了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忽略了特定境况下的维护稳定功能。这种一味追究所谓“客观、全面、真实”的新闻报道方式无助于正常社会生活的恢复,走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反面,负面效果明显。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题,稳定是和谐题的中应有之义,作为“第三力量”、“无冕之王”的新闻媒体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发生公共危机、群体事件时,当然要发挥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这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社会共识。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一种信念,即无论社会环境、受众心理与技术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是在报道社会常态事件中还是在报道公共危机、群体事件中,舆论都可以被有效引导。新闻媒体要自觉运用新闻舆论的力量,着眼于国情、世情,胸怀大局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站稳新闻立场,有效传播情感、态度,在公众对某些问题心怀疑虑不能达成共识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勇于引导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化解社会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于我们化解矛盾的能力。目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于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于复杂化,人民群众在住房拆迁、收入分配、升学就业、看病就医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和其中包含的观点、立场等都要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激化社会矛盾,同时新闻媒体还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排解人们的情感困惑,缓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减压阀”、“稳定器”、“粘合剂”,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来说,在公共危机、群体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首先要以迅速、准确、审慎的报道在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后续报道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为此要做到:

一、开渠疏通不压不堵(www.chuimin.cn)

在公共事件传播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事件的准确信息和后续的处理结果。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信息传播存在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的问题,会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由于受众面对多渠道、大容量的事件信息,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信息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可靠的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新闻媒体报道的真伪,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由此可见,在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是把“双刃剑”,既可能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也可能制造麻烦,点燃社会矛盾。

媒体作为舆论工具,具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公共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就可能将矛盾分流,导入正确的化解渠道。如果隐瞒压制公共事件信息的传播,就可能火上浇油,让矛盾越烧越旺。因此,对待公共危机和群体事件,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击破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公共危机、群体事件发生后,在某些区域内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动荡,偏激的观点往往会汇聚成主流舆论,而这种舆论又反过来影响公众的意见和情绪表达。此时,如果对当事人的情绪进行正确的疏导,对不明真相的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将阻却不良舆论的形成,有助于危机的解决。

二、胸怀全局有取有舍

一旦公共危机、群体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公共事件既是对媒体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对媒体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与地震有关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舍安全等信息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这些海量的信息面前,新闻媒体应该把焦点对准什么,是仅仅对准伤亡情况和“豆腐渣”工程,还是对准抗震救灾和生命的坚强。紧盯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次群体性事件或公共危机报道,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战斗中,媒体不仅仅要在场,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勇于担当责任,为最大程度地化解危机出力。在丰富的信息面前,新闻媒体要有所选择,有取有舍,不渲染灾情,减少让公众产生恐慌心理的报道,以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

【注释】

[1]本文写于2011年11月。

[2]作者系人民法院报社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