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贤明[2]“独辟蹊径探奇峰”,这是本人从事法制新闻宣传工作8年时间的一点感悟。我正是看到我们《人民法院报》和《福建日报》的报道深度与编辑的敬业精神而与之进行深入的沟通,通过编辑的指点,使文章的构思独到,从而推出有一定深度的法制新闻。作深度法制新闻同样也需要遵循这一规律,采写法制新闻尤喜案件事实材料新颖,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
2024-01-22
杨树明[2]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中国革命史上这个伟大的创举,本报精心组织和举办了“长征路上看法院”报道活动。本报记者亲身体验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感受了社会主义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征沿途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法官们战胜困难、一心司法为民的高尚情操,新闻报道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法院系统和新闻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本文现就本次报道活动策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作一个回顾。
一、领导重视亲自部署
早在今年4月,报社党委就决定组织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并着手进行报道活动的策划工作。
新闻报道策划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报道的设想和规划,以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报道设计方案,包括:报道主题、报道内容、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报道形式、版面地位、报道人员等。一般说,重大的新闻报道活动都离不开新闻策划,特别是像“长征路上看法院”这样的大型系列报道活动更需要作出周密的策划。
这次报道活动从一开始就得到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而策划方案更是在社长兼总编辑杨润时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完成的。
记得4月中旬,杨润时社长就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这次报道活动的策划工作,并就策划方案和报道活动提出了要求:
本次系列报道活动,题目定为“长征路上看法院”;主题是讴歌长征业绩,继承长征精神,推进法制建设,提高司法水平;并且邀请全国法院模范法官参加采访同时这一点也构成了本次报道活动的鲜明特色,也是本次报道活动的最大亮点。
党委副书记提出选择一些采访点进行报道,而不是像其他媒体以往纪念长征胜利时采取的拉网式报道方式,这样就可以突出报道重点。
策划方案第一稿完成后,杨润时社长又召集其他社领导和有关人员,进行了讨论。副社长刘保军,副总编辑杨传春、赵翔等领导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次会议决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报道活动的主题和指导思想。二是报道的主要内容和报道形式。三是选择长征路上曾召开过重要会议和发生过重大战役的30个地区进行重点采访。四是请老红军为报道活动题词。五是请全国模范法官与本报记者一路同行,和长征路上的法官面对面地交流。六是确定报道步骤和报道时间。此后,报社党委又专门召开会议听取策划方案的汇报,并要求对方案加以细化,以便实施。
按照报社党委的要求,我和研究室主任程鹏又对策划方案作了细化和实施工作,如确定采访人员、编制采访组、设计具体路线图等。办公室的同志对报道的前期准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购买有关长征的资料和采访设备等。
大型报道活动发稿量大、时间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也会有所变化,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作调整,这也是使报道不断深化的过程。
如原定方案发稿从7月28日开始到10月20日结束。当时预计10月20日左右,中共中央将举行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这一天,本报将转发新华社消息,同时刊发评论,至此报道活动结束。但由于一些原因,报道活动向后推迟,最后一篇报道没能和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同步。但是,社领导在最后一篇报道发出之后建议请参加了采访活动的全国法院模范法官题词;值班编委郝利利建议研究室写一篇总结性稿件,副主任赵俊梅写了《红色记忆照亮法治征程——写在“长征路上看法院”采访活动结束之际》的报道,并配以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门前标志着三个方面军的三面红旗的压题照片及其他有关图片,同时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强烈地烘托出了“长征路上看法院”报道活动结束时的气势,弥补了因情况变化而显得原策划方案的不足。
二、报道内容突出特点
新闻竞争力的较量,实际是新闻策划力的较量。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许多新闻媒体都在策划报道活动。作为人民法院报,在这次报道活动中应该如何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又如何用自己的特色显示出本报的优势?这是报社领导自策划方案制定初始就考虑的问题。
组织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报道活动,在报道内容上无疑要回顾长征的历史,追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事实上在后来的一系列的报道中,几乎每篇报道都介绍了长征途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只能是历史的回忆,因此,在报道中必然要和现实相结合。
那么与什么内容相结合呢?如果脱离或者少量的报道法院方面的内容,多侧面地报道长征沿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变化也无不可,报道内容或许更丰富,但要占用相当的篇幅,法院方面的报道内容就会减弱;另一方面,长征途经的地方,大多是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地区,本报记者很少有机会到这些地方采访,当地法院宣传报道工作也一直比较薄弱,以至在本报很少见报,甚至报社成立十多年来,对这些地方的有的法院从未报道过。而长征沿途各地法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变化和成就又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在策划时把报道内容定位为:多侧面地报道长征路上的人民法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变化,展现人民法院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维护公平与正义所取得的成就和业绩,讴歌人民法官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和情怀,反映人民法官的愿望和呼声。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采访组正是把目光聚焦到了长征沿路上的基层法院和基层法官上,聚焦到这些法院和法官在艰苦的条件中,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上,使整个报道充分地体现出了特点和特色。(www.chuimin.cn)
当然,在重点报道活动中,仅仅有了具有特点的报道内容还不够,系列报道的策划还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大局意识是指中央政策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精神具体化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随时把握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才能胸有全局,才能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才能选择出有价值的新闻,才能策划出好的报道,才能在报道中不仅仅就法院工作报道法院工作,而是使报道体现出思想性。
因此,杨润时社长要求,在“长征路上看法院”采访活动中所采写的稿件,要和大局结合起来,不要就事论事,要使报道有针对性。具体来说就是策划方案中所讲的这样几个结合:
结合今年两会内容、结合最高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纲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等。总之要和中央的精神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
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是新闻策划的基本出发点,内容确立的同时,还要考虑报道的可读性,看它是不是贴近实际、是不是贴近读者、是不是为人们喜闻乐见。所以,制定策划方案时,我们提出报道体裁要多样,工作通讯、人物通讯,专访、采访札记,现场新闻,等等,多种体裁并用。要寻找距离法官最近的角度采写新闻,见人见物见景见情。
事实上,在这次报道活动中,一路走来的本报记者正是为红军艰苦卓绝、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所感染,为老区人民法院和法官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干劲所鼓舞,写出了大量的贴近生活、贴近法官的思想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并配以新闻图片,图文并茂,令人振奋。
预见性和创新性是新闻策划的重点。新闻策划不同于一般的策划,它姓“新”,是对“新”字的策划,他要求突破和非常规行动,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新闻策划中要大胆发挥想像力,大胆设想,超前思维,夸张构思,想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在策划方案设计过程中,杨润时社长提出并要求这次报道活动邀请部分全国法院模范法官参加。这个想法突破了报道活动的常规模式,创意新奇,先声夺人。
他说:“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模范法官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模范法官走进长征路上的人民法院,走到长征路上人民法官的身边。这些全国知名的模范法官和本报记者一起,可以对长征路上的人民法院进行调查采访,并和当地的法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优良的司法传统和先进的工作经验定会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成果。”
在这次报道活动中,本报共邀请了六位全国模范法官。他们和本报记者一路同行,共同感受长征精神,感受长征路上的法官风采。
长征路上法院的法官们聆听到了宋鱼水、金桂兰等模范法官的精彩报告,学习到了模范法官们的优秀品质和高超的办案技巧,对更好地发扬长征精神,做好审判工作大有益处。模范法官也为老区法官不怕困难、艰苦办案的精神所震撼。他们纷纷撰文,表达自己的感受。李增亮在《老山界上的沉思》一文中感叹:“我们为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所震惊,为法官们在穷山恶水间的默默坚守所感动!”刘晓金在《重走长征路一路都感动》中写道:“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长征精神的闪耀和延续,他们值得我尊敬,值得我学习!”黄学军在给本报的题词中说:“一路翻山越岭的艰难跋涉,收获的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得到的是一次灵魂的升华!”
模范法官和记者一路同行,也给记者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素材,使得记者们写出了许多既有新闻价值,又有鲜活内容的报道,如赵俊梅、张景义、茶莹的《“金法槌”、“银法槌”对话长征路》,李飞的《我和宋姐走长征:六千里江山细细看》,王银胜、赵刚、聂敏宁的《与黄学军一起旁听庭审》,郝利利、郑小洁、李劲松的《将台堡:“十佳”与“十杰”握手》,等等。
模范法官和记者一路同行,在本报的历次大型报道中是第一次,在同类报纸的报道中也是第一次。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它不仅使本报这次报道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在其他新闻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的媒体的负责人反映说:“我们怎么没想到呢?”这个没想到,恰恰是本报“长征路上看法院”大型报道活动最突出的亮点。
可见,新闻策划,预见优先,要站得高、看得远、定好位。做到这一点,要靠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去洞察事物,预见事物发展的可能进程,指导采访实践。
“长征路上看法院”报道活动的策划过程说明,新闻策划就是从出点子到实施点子的过程。“长征路上看法院”大型系列报道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杨润时社长和其他报社领导则是这次报道活动的总策划。
【注释】
[1]本文写于2006年11月。
[2]作者系人民法院报社新闻部副主任。
梅贤明[2]“独辟蹊径探奇峰”,这是本人从事法制新闻宣传工作8年时间的一点感悟。我正是看到我们《人民法院报》和《福建日报》的报道深度与编辑的敬业精神而与之进行深入的沟通,通过编辑的指点,使文章的构思独到,从而推出有一定深度的法制新闻。作深度法制新闻同样也需要遵循这一规律,采写法制新闻尤喜案件事实材料新颖,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
2024-01-22
但法官毕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法官行使审判权,必须遵守各项法定程序和规则,其中一项基本的程序性规则就是审判回避制度。应该说,这些法律、司法解释对审判回避制度的规定是明确的、具体的,自实施以来,对确保司法公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24-01-22
而司法是执行法律的日常机构,是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手段,保障正当的新闻监督也是司法的法定职责。这是新闻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基础,使新闻监督与司法活动处于和谐的状态。而新闻监督是主动的,具有扩张性或称侵略性,也就是说,新闻媒体会主动对司法活动这一社会热点领域进行报道、监督。......
2024-01-22
法院管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张德淼[1][2011年12月29日第5版]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实现某种目标必要的手段。社会管理创新活动是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汉江中院遵循审判规律,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审判管理、审判方式改革创新,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法院管理工作的“四大工程”的思路与举措。......
2024-01-19
北京广播学院有一位名叫朱光烈的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言下之意是说传统媒体所面对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恐龙所经历并最后灭绝的冰川时代。你报纸、杂志有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容量吗?......
2024-01-23
一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机关报,人民法院报初次尝试策划的第一篇编辑部文章发表于2009年2月18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人民法院报又策划刊发编辑部文章《感受风云际会把握时代脉搏》,对一年来全国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累累硕果进行全面盘点和解析。无论立足于阐释澄清还是盘点梳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人民法院报组织刊发任何一篇编辑部文章时都经过了一番周密筹划。......
2024-01-22
网络媒体应运而生,并日渐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那些起初并不在意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媒体很快吃惊地发现,曾经牢不可破的强势地位正在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读者移情别恋,开始习惯于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广告商转移阵地,把大量的广告投向网络媒体。“是的,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美国很多传统媒体都在裁员,《纽约时报》裁减了100名员工。”......
2024-0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