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客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博客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摘要】:博客——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杨霄玉[摘要]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博客的定义及发展简史;第二部分,提出了博客的五个特点;第三部分,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博客可以被图书馆利用的服务模式。博客综合了多种原有的表现形式,其本身具有多样化的特性。图书馆可以利用博客的共享精神,把博客作为信息工具,为用户提供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黑体, SimHei; color: rgb(255, 0, 0);">博客——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杨霄玉

   燕山大学图书馆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    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博客的定义及发展简史;第二部分,提出了博客的五个特点;第三部分,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博客可以被图书馆利用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  博客 图书馆服务 个性化 共享

[分类号]  G250

1 博客的定义及发展史[1]

博客即blog,是web log的简称,中文意思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即网络日志,是继电子邮箱、网络论坛、即时聊天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每个上网的人都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个人想法、与他人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探讨以及从事其他活动。它极大的表现出了个性化的一面,可以自由的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不受主题限制。

《纽约时报》的大卫·格拉格曾这样描述过博客(blog)的诞生:一些程序员尝试在网上推出超链接形式的日记,张贴他们自己的技术层面的思考心得与个人生活方面的休闲内容。由于博客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所以很难界定谁是真正的“博客之父”。准确的说,博客的历史应该与万维网的历史一样“悠久”。1994年,贾斯汀·霍尔通过网络发布了他的“网上日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交流时代。但是,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词的应该是Jorn Barger。 1997年12月,Jorn Barger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名字,他将log的意义从接近航海日志那种无人称、拟客观、机械式协作,转换成较接近旅游日志的“有人称、有个性”的自由书写。而目前最流行的词汇“blog”,一般公认为是Peter Merholz在1999年才命名的。1999年,由于Blogger、Pita等一些自动网络出版发布的免费软件的出现,博客开始真正流行起来。其中1999年8月Pyra公司创办的Blogger是最流行和最有影响力的工具,该公司已于2003年2月被Google收购,并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俊秀和方兴东在2002年8月8日推出“博客中国”网站,成为了“博客”这一中文名词的功臣。博客的迅速普及也延伸了它的含义,现在,“博客”一词并不单指一个网站或者一个系统,还泛指写博客的人,即创作者。

2 博客的特点

博客的精神是自由、共享、奉献。博客综合了多种原有的表现形式,其本身具有多样化的特性。

2.1博客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兴趣爱好,喜欢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每个人的博客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都是个性鲜明的,真实的展现自我。

2.2博客精神的共享性。博客们精选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各种媒体获取的新知识,或者是“大脑”突然闪过的思想火花,记录在博客上,和他人共享,为他人提供帮助,在和他人的交流中,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利人的共享精神。

2.3 参与者充分沟通和写作。博客的简单易用和即时发布的特点为建立SNS(社会网络)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能够方便的利用博客展开关于某个主题的讨论。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还可以对其他人的博客发表个人意见,对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还可以把分散在各处的相同主题的内容聚合起来,便于交流。

2.4 博客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据考证,每两秒世界上就产生一个新的博客用户,博客用户的数量快速增长,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比如有专门报道和链接新闻的博客网站,专门提供网络资源导航的博客网站,专供娱乐或学习的网站以及各学科专家学者的博客网站等。博客已经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领域,无论是新闻、教育、出版还是娱乐、休闲、旅游,博客无处不在。

2.5 博客对信息资源的整合性。博客参与者可以利用博客工具快速的将自己感兴趣的博客汇集在一起,同时还可以附上自己的备注,方便自己利用。并且,通过浏览主题相近的博客可以获得更多相关博客或其他网络资源。有些专业领域的博客网站聚集了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者造诣较深的业余人士,搜集整合该领域的精华,不断的向人们展示该领域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等,极具权威性。

3 博客是可以被图书馆利用的服务模式[2]

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参与到博客社群中来,以日志的方式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仅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更是一种日常工作的工具:可以利用博客资源的共享性为用户提供服务;可以利用博客作为交流的平台,开展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可以将博客技术作为工具,整合用户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3.1 利用博客的共享性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世界图书馆学巨擘阮冈纳赞于1928年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①书是为了用的;②每个用户有其书;③每本书有其用户;④节省用户时间;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在这个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五定律中体现出了图书馆的精神实质,“图书馆在所有的时间里都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机构对外开放、它要收集并免费分发所有的教育工具,并依靠他们的帮助来传递知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够获得任何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共产主义理想”[3]。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其精神实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博客体现出了一种利人的共享精神,不仅仅具有日记的功能,记录自己生活的琐事、生活片断以及事实评论,还能通过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思想交流,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图书馆可以利用博客的共享精神,把博客作为信息工具,为用户提供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由于博客可以简单快速的发布、传递信息,因此,博客已经成为了一种跟随一些学科知识的前沿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博客允许那些对特定领域感兴趣的人,发展一个社群,来共享知识和经验。很多学科的学者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对某学科主题的见解,对该主题展开讨论,其他的学者如果对这一主题也感兴趣,可以在此博文的下面发表自己的评论。学术博客或者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博客已经成为学术研究新的阵地,同时也成为我们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学术信息源之一。学术博客同样具有博客的特点:交流和共享。同一学术领域的人,通过博客以及其发表文章的链接形成一个潜在的学术圈,和同一学科主题的博客写作者互通信息,互相交流并共享本学科最新的国内外的进展。(www.chuimin.cn)

由于一般的博客都提供RSS Feed的功能,图书馆员可以利用搜集信息的专业能力,收集每一学科的学术博客,根据学科分类聚合起来,给用户提供推送服务,利用图书馆员的专业长处,帮助用户获取他们需要的学科信息。

3.2 利用博客的交流互动性改进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也面临着挑战,怎样与用户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交流?怎样保持交流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并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流的成本、扩大交流的辐射面?图书馆一直在寻找一种最佳的参考咨询模式。

博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交流互动性,它集知识收集工具和思考交流工具于一身,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图书馆的需求。图书馆可以利用开源软件建立自己的博客系统,在这个交流平台上,馆员和馆员之间,馆员和用户之间,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能够进行多重的互动交流沟通,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每个用户都可以快速的利用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准确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并且,通过博客系统,图书馆员还可以利用用户的智慧,发掘用户的隐性知识,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或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思考、研究的心得、获取的资源以及比较好的获取资源的方式,会给其他用户带来启示,也可以为图书馆员的工作提供帮助,避免了用户和图书馆员的重复工作,提高了图书馆和整个用户团体的知识水平,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良好开放的、资源共享的学术研究交流氛围。

3.3 利用博客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博客工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分散在网上的信息资源按主题进行整理,以超链接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附上自己的见解,供自己和他人分享浏览,方便查询利用。我们知道,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使分散的知识有序化,便于用户利用是图书馆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如果图书馆员能充分利用博客的便捷性,并辅以专业的分类加工技术,可以更科学的对网络资源加工整理,方便用户的利用。例如,图书馆员可以利用自己搜集信息的专业优势,根据用户群的需要,收集各个学科的专家博客,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上海大学图书馆的新闻聚合平台收集了图书情报界国内(833个)、国外(285个)以及港澳台(79个)专家学者及图书馆员的博客,聚合起来方便用户浏览[4]。除了图情版块,上海大学还聚合了宗教社会学版块以及上海大学其他学科版块。聚合了网络上分散的资源,供用户共享,不光给本校的用户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方便了校外的关注同一学科的人。据笔者所知,很多关注图情发展的校外用户都在博客上提到过上海大学图书馆的新闻聚合系统。这种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他图书馆也可以借鉴上海大学图书馆的经验。

3.4  图书馆员可以从博客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一些有益的站点收集图书情报的新闻并且散布给其他的图书馆员;图书馆员可以从彼此的博客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国外比较著名的图书情报类的博客有“LibraryStuff” [5],“theshiftedlibrarian” [6], “Librarycrunch” [7]等,国内比较著名的有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系主任范并思的“老槐也博客” [8],其夫人的“编目精灵[9],上海图书馆keven的“数图研究”[10]浙江大学李超平教授的“超平的博客” [11],北大图书馆王波的“书间道”[12]等。从同行人员的博客中,图书馆员可以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高效的工作方式,还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本学科一些热门问题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认识,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参与到博客中,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收获。

参考文献:

[1]blog_百度百科[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60.htm

[2]沈健. “博客”在图书馆界的应用实践与发展[J]. 图书馆建设,2005(6):95-97

[3]卢泰宏. 图书馆的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3):4-10

[4]上海大学图书馆新闻聚合系统[DB/OL]. http://202.120.122.230/tuqing/

[5] Steven M. Cohen. LibraryStuff[DB/OL]. http://www.librarystuff.net/

[6] Jenny. The Shifted Librarian[DB/OL]. http://www.theshiftedlibrarian.com/

[7] Michael Casey . LibraryCrunch [DB/OL]. http://www.librarycrunch.com/

[8] 范并思. 老槐也博客[DB/OL]. http://oldhuai.bokee.com/index.html

[9] 胡小菁. 编目精灵[DB/OL]. http://catwizard.net/

[10] 刘炜. 数图研究笔记[DB/OL]. http://www.kevenlw.name/

[11] 李超平. 超平的博客[DB/OL]. http://www.mingzhiguwen.net/

[12] 王波. 书间道[DB/OL]. http://blog.sina.com.cn/u/141227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