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但毫无疑问,尽可能找到并控制那些对人才培养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高等学校课程制订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二高等学校课程的特殊性高等学校课程与普通中小学课程及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学校的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点反映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就体现为与科学文化知识的特殊关联性。......
2024-01-22
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人们只注意到高等学校是一个教育环境。提出育人环境的优化,往往也习惯地认为就是指教育环境的优化。泛泛而言,校园环境就是教育环境,因为凡是有教育活动发生的地方就形成了教育环境。家庭、社会、学校中都有教育活动进行,都应该成为新一代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但是具体考察起来,学校教育环境,也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和条件,一般是指一种人为的、目标指向性很强的、与现实客观环境所不同的狭义的教育环境。
而除了这种意义上的教育活动,高等学校校园里还有其他的活动,如:科学实验、学术交流、日常生活、公益劳动、人际交往、闲暇娱乐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与教育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不可能完全按教育活动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并且其在内容与目的上也不等同于教育活动,他们对人的成长有着不能由教育活动代替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学校的校园,就不能只从教育活动一个角度来研究。不能只用教育的规律来认识包容万象的校园生活,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把校园作为一个文化环境来加以认识和研究。
为什么提出用“文化”的概念来涵盖校园生活,要给予回答。首先要明确“文化”在这里所表示的范畴。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用“文化”一词来表示不同的范畴。文化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以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而在社会学家的研究中,“文化”可以从广义上定义为:“作为群体或人的活动方式,以及为这种活动所创造,并又为这种活动方式所凭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人的群体或类借以相互区别并与它类区别的依据。”[1]由此出发,可以说文化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它包括了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还包括了人们的活动方式。
高等学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在这一社区中活动的人们,大多具有共同的活动方式。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们具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高等教育的对象是趋向成熟的青年,他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且是积极地参与校园生活,给校园生活赋予新的特点和多彩的面貌。正是这些文化现象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独具一格的标志,并造就了当代大学生与往昔所不同的,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区别的精神风貌。
大学校园是一个教育环境,而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归纳起来,从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不同角度探讨育人环境是有以下区别的。
首先,学校教育环境是指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是教育者为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设计和有组织地建设的。因此,它是以教育者确定的目标和内容来规定的。而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除了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向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而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志左右。这种影响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但并不与教育者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完全一致。
其次,教育环境明确地规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与任务。而在文化环境中两者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在文化环境研究中,更注重校园中每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而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问题。
最后,教育环境的研究多是从教育科学出发注重各种学校在教育意义上的共性。而文化环境的研究则是从文化社会学出发注重各个学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它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不同的校园文化,借以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各种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地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中的每个人。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能不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不能不研究现实文化环境对教育活动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涵义。
把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文化环境来考察,要研究的内容会是相当广泛的。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明确规定校园文化的涵义。
1.属于广义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财富、组织制度和精神产品这三部分。
2.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术活动以及教育、学术气氛都为这一文化环境打上了鲜明的标记。因此,既然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氛围和群体心态,就不能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正规教育课程”(显性课程)与“非正规教育课程”(隐性课程)作为界限来规定。
3.校园文化的主体不只是大学生,应当包括校园内三个主要人群:大学生、教师、管理者及职员。三个群体虽各有其文化子系统,但在整体上应该有其必然的同一性。特别是后两种群体,的确在校园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不仅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制约作用,同时由于他们在校园中的时间延续性远长于学生,从整体效应上看,他们是校园文化的必不可少的载体。
4.校园文化要包括组织制度。因为任何精神氛围总是要由有一定关系的人群来表现的。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社会团体,人们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要由组织制度来维系。这种存在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5.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认为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的提法,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兴起以及对自身完善和全面发展的追求。那么,提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以三个群体为代表的所有生活于校园中的人们,则是对一种维系整个学校的价值体系和团体意识的呼唤。校园文化的形成引领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目标的实现中,去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一定的价值体系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的涵义可以表述为: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要载体,是有别于其他社群文化的,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智能文化:学术成果、学科体系、科学研究。
物质文化:教学、生活、文化设施,校园营造。
规范文化:学校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www.chuimin.cn)
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群体心态。
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这里所指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广义的校园文化,而在建设中应注重于狭义的校园文化即一种精神氛围的形成。
二 校园文化的特征
要研究能否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形成一个更适合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就要研究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校园文化具有社会文化总的趋向和特征,但同时它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文化的鲜明特征。
(一)认同与超越的同一。
校园是人类将文化传递给新一代的有效场所。所以,学校教育中强调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即承认并接受现有的文化成果,包括科学技术知识、思想观念和社会规范等。但是,我们的教育又是面向未来的,在教育过程中对社会文化就不是简单地全面地认同。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筛选,加以整合,使其具有超越性。由于校园里知识密集和学术活跃,先进科学技术、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得以在校园中产生、传播与发展。因此,校园文化相对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列,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看,它具有超越、趋同和反向三个层次,既与现实社会文化认同,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又以其创新超前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媒介,同时也有与现实文化逆向的批判性和某些消极成分。认同性与超越性是校园文化的一对主要矛盾。
(二)交融与批判的同一。
置身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中,通过学术交流,外来文化中的观念、学说、思潮首先在校园中交锋、交融。校园文化是中外文化的中介,因为它最能反映每一种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价值。每一种民族文化在其发展中都要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校园文化积极地促进不同文化的传播与沟通以利吸收其精华而更加昌明。校园文化的中介作用还在于它具有理智的批判性,在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反思中,在对外来文化糟粕的批判中进行有效地选择。将传统的、现存的文化之中的精华与外来文化之中的先进因素交融,实现社会文化的再造。
(三)吸收与辐射的同一。
校园中的知识群体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吸收力,与旧时代的象牙之塔不同,高等学校的活力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从社会文化中吸取精华,以其创造的精神产品、以其所造就的人才向社会辐射先进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更新进行导向。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已使得大学校园与社会更加接近,甚至没有明显的界线,院墙内外的文化差异似乎已不存在,这一特征正说明了校园文化的存在和对社会文化的特殊作用。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同一。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既以平等的权利去创造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激励人们进取精神,充满教育意义的环境;又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激发,使人们产生心灵的感应和人格的升华。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
校园文化是“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的,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使新到这种环境的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并能较快地适应环境的要求,改变原来不适应新环境的行动和习惯”。文化环境不是把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客体,而是将人的主体看作是其中活动的能动的组成。因而校园文化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同一。
(五)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的同一。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创造为标志,它对外充分地显示了其个性。个性是一种创造活力,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任何一所成功的高等学校,都是在扬长避短的策略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社会竞争中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改革之路。而正是校园文化这种独特性,使其内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人们对自己的校园文化认同,正是对蕴含在其深层的价值观念的认同。高等学校的成员对其历史的荣誉感,对其组织的归属感,对其利益的责任感和对其他成员的亲密感,就是对校园文化认同的表现。校园文化越完善,其对外的独特性也越鲜明,这种内部的一致性也就越强烈。
以上种种特征都反映出校园既然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场所,其文化环境就必然充满了教育性。文化与教育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如果说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自发性,随意性,校园文化相对而言可以说有着一定的可控性,指向性。
三 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是为了使主流文化符合办学思想,从而成为育人的良好环境,为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在实际中能够有以下四方面功能。
1.教育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教风、学风、校风健康形成。“风以化人”就是指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影响的潜移默化和持久稳定性。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于人的智能开发,而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和精神升华的作用,对于自我意识强烈,排斥灌输的当代青年,正可以收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2.开发创造功能。发达而又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满了勃发的创造活力,昂扬进取的开拓精神,激发着生活于其中的学者和学生进行着精神产品的创造。对学生的智能开发起着催化作用,使之自觉求知,努力成材。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的多方面发展。
3.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调节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自娱能力,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娱乐也有助于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避免和学习工作过度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身心健康。
4.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向前人看齐做出成就,为学校争光。同时它又成为一种粘合剂,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目标。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有的预期功能,在实际中并不一定就能自然发挥出来,甚至某种反主流文化还会起到与期望的功能相反的副作用,这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有关高等教育学的文章
可以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但毫无疑问,尽可能找到并控制那些对人才培养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高等学校课程制订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二高等学校课程的特殊性高等学校课程与普通中小学课程及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学校的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点反映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就体现为与科学文化知识的特殊关联性。......
2024-01-22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它独特的教育功能。渗透性、选择性、超前性,是校园文化功能的三大特征。(二)选择性校园文化是通过传授知识、开展活动形成的。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外显的器物层,就是学校中按一定目的、计划所设置的校园环境、文化网络、教学设施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
2023-10-20
对于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至今尚无非常清晰的厘定。根据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大致可以从如下两角度明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根据这一界定,教师对18周岁以下的孩子或学生开展的研究均可以称作教师的儿童研究。从前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看,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年龄范围也大致涉及0~18周岁。[9]该定义大致明晰了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征。从上述不难看出,教师的儿童研究是一种问题探寻和解决的过程。......
2023-07-30
只有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环节,才能真正优化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调节和补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学校领导管理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只有这样揭示校园文化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在联系,才是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议事日程上来,自觉地把它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就为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01-22
一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效应,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良好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改善人际环境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究其根源是封建等级制的隶属关系、小生产的以邻为壑排斥相互协作的从业方式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狭隘心理等文化传统加上现时流行的实用主义的“关系学”构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藩篱。在非正式组织中坚持公平原则,破除实用主义庸俗的关系学,其根本是强调人格的平等、责任的相当。......
2024-01-22
[22]古德温和德里斯科尔提出的五个特征中,其中特征指出,轶事记录的结果需要包括轶事发生的情境,这与叙事性描述是相同的;特征中提到了推论或解释,需要指出的是,不是任何轶事记录都需要推论和解释,只有所记录的是儿童身上不常出现的轶事时才需要做出推论和解释。......
2023-07-30
据此,事先设定观察时间、确定时间间隔、界定所观察的行为,是能否恰当运用时间抽样法开展观察的关键。作为一种量化的儿童研究方法,时间抽样法的主要特征如下。[2]欧文和布什内尔所指的其实就是儿童行为的代表性问题,所观察的行为15分钟内出现的次数少于一次,意在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度非常低、不具有代表性,不适合用时间抽样法做进一步的观察和记录。......
2023-07-30
激素种类繁多,作用复杂,但它们在对其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的机制方面,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一)特异性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它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接触,但激素只作用于某些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这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