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学校德育途径-《高等教育学》

高等学校德育途径-《高等教育学》

【摘要】:一开设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教学是实施各育的组织形式,也是德育实施的途径。很多高校确定由业务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而且明确班主任承担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德育的这一途径的作用。通过党团组织和班级活动来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学德育的途径是由德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它要遵循大学德育的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不断更新。教育实践证明,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渠道有多少,教育的途径也应当有多少。这里简要归纳以下六方面。

一 开设政治思想教育课程

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教学是实施各育的组织形式,也是德育实施的途径。尤其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内容的教学,更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识水平,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列宁曾经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哲学笔记》)这段话说明了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时能够进行理论思辨,具备了区别谬误掌握科学真理的条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可以启发他们循着科学的思路,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开设了一系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这一直是德育的主要途径。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课程体系有所变化与充实,目前开设较为普遍的有:《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针对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提高思想素质,1983年以后,不少高校又陆续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1987年起,国家教委决定增设五门思想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是形成大学生思想品德认识的基础。把他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纳入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中去,让学生学会理论分析问题、指导实践,这是政治思想教育课程长盛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二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还要“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反复和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因此,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而且有助于深化对祖国、对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情。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大学生看到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艰辛和奉献,看到自己的不足;认清人生的价值所在,激发他们树立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和事业心;有助于他们克服简单急躁,对改革抱有不切实际想法的弱点,了解不能用想象代替现实、用感情代替理智,进一步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树立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有益于引导他们看清社会要求努力成才。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首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和业务实习;其次,应采取适当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和调查研究。如有的高校联合组织了大学生“国情考察团”、“党的光辉历程考察团”、“创业者之路调查报告团”等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效果;第三,大学生社会服务(包括科技服务)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服务中能培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同时体会科学技术在社会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和成才有正确的认识。有些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兴农建设营”“重点工程劳动营”以及平时组织的科技开发等社会服务活动都很有收效。

搞好社会实践必须加强组织管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计划安排上,还应建设好社会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规范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实践成为失去教育意义的走马看花和放任自流。

三 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

高等学校以业务学习为主要活动,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是学习科学文化和各门专业知识。而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基础。列宁曾经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当然具体科学知识的教学并不等同于世界观教育,应当挖掘其思想性。例如,通过自然科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历史科学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等等。总之,发挥业务教学的德育作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结合业务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必然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结合业务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治学态度、科学方法、创造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且是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学生热爱和尊重教师,越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密切,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很多高校确定由业务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而且明确班主任承担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德育的这一途径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的精神境界、信仰、品质、情操对学生心灵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四 通过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

学生大量的思想行为问题,是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学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党团组织和班级活动来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的作用。

高校中共青团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很大,通过团组织活动做好团员的日常思想工作,等于做好了全体学生的工作。团组织应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开展适合青年特点有教育意义的组织生活。并通过“争做优秀团员”、“创先进团支部”活动使团员发挥出应有的先进性。

学生会是团领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学生会与团委共同开展工作,并独立开展课外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通过丰富科学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对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等都有重要的德育作用。学生会也是校领导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一方面,积极配合校系领导,把学校的要求和期望传达给广大学生,并配合德育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纪念“五四”、“一二·九”活动、大学生科技服务和义务劳动、校园文化节、创评文明宿舍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及时向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学校工作中的问题、同学的合理要求,在参与学校管理中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有利于将日常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www.chuimin.cn)

(二)班级活动是日常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

大学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想交流所依赖的集体。日常思想教育可以个别进行,但是每个大学生都生活在一个班级中,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思想教育不仅有了通畅的渠道,而且又增加了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班级工作作为日常思想教育的途径能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良好舆论;进行思想交流;举办各种科技文体娱乐活动,陶冶情操等等。

(三)加强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

学生党支部的建立,使德育有了一个开展工作的坚强阵地。学生党员一般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威信。他们和广大学生朝夕相处,对于同学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了解得比较清楚和及时。他们做日常思想工作,可以摸准情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专职教师和政工干部起不到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因此,要抓好学生干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落实,对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党课制度要健全,以利他们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中有许多希望加入党组织的积极分子。要抓紧党建工作,关心要求入党的学生,并通过党章学习小组、业余党校,不断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得广大青年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自觉成长为青年共产主义者。

五 建设校园文化

大学生的课外活动,都可以包括在校园文化之列,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校园生活的总体,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多指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其中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有个体活动也有群体活动。物质生活体现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上,如个人生活消费,宿舍布置及卫生,校园景观的设置,公共设施的维护,校园环境的美化等等。精神生活反映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如通过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学术报告、科学研究等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文体娱乐活动、社团活动、培养文化修养、陶冶审美情趣、形成丰富多彩和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活。精神文化还体现在学校的传统、教风、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它是一个学校凝聚力的体现,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还包括校园里的各种组织活动,如班集体、社团、党团组织活动等,以及一系列的保证校园生活的秩序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通过校园文化这一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有3个特点。

1.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接受其影响。

2.持久性。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像滴水穿石般日积月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他们的一生将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和持久地发挥作用。

3.选择性。校园文化不像规定的课程那样没有选择性。活动要引起学生兴趣,并且是他们自愿参加的。它们多是对紧张的学习生活的放松,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他们的爱好和需要,但是要引导这些活动的健康发展,使得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统一,才能寓教于娱,有较好的德育效果。

六 开展心理咨询

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心理上的原因,如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借助于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咨询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作媒介,给咨询者以心理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大学生中有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恋爱、环境适应、学习困难以及心理发展不平衡等。大学的心理咨询针对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开展两类咨询:一类是发展咨询,即为学生的心理保健提供指导,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学习方法的适应等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类是障碍咨询,即帮助那些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的学生,战胜发展中的问题,而健康成长。

咨询可以用不同方式进行。团体咨询,即举办各种系列讲座;宣传咨询,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给予说明和解答;个别咨询,即通过门诊、预约、通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单个接待咨询者,由专家针对其各自的问题和需求给予咨询。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咨询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鉴于当代大学生多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自尊心很强,经受不了挫折;对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和准备不足,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这一手段已逐渐为德育工作者所重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