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学书籍:高等学校德育原则

高等教育学书籍:高等学校德育原则

【摘要】:另一方面,由于德育过程中只有知行统一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做到的,教育者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明了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给自身提出任务,并独立地实现这一任务。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更高的教育艺术和付出更大的努力,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造成一种互相尊重与信任,心情舒畅和宽松活跃的环境氛围,以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德育的原则是教育者实施德育工作的准则,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德育原则是德育过程中确定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选择德育途径、采用德育方法所必须依循的具体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既是大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不仅要说明客观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形成才能巩固,同时理论认识不运用到实践中去而是空谈一阵也毫无意义。

大学德育既要向大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又要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从事社会实践,以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领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分析客观形势,去说明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还要联系学校的实际和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完整而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不能在封闭中进行。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通过接触社会,接触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人生。当然如果不把实践教育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成果,升华到理论认识上,不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进行,也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信念

另一方面,由于德育过程中只有知行统一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教育者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做到的,教育者自己应当首先做到。同时这一原则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评价学生德育的成效,要“听其言观其行”,既要看其认识,又要看其实践。大学生只有把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在实践中化为行动,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才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二 情理相融原则

在德育中要情理结合,也就是说要将激发感情与说理教育相结合,做到合情合理、寓理于情、以理激情、情理交融。教育者要以自己深厚的感情激发受教育者,形成相互间的情感沟通与共鸣。有了情感的催化作用,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就有了使受教育者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基础。

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要重视情感教育。一是要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作用和感化作用,为学生创造愉快、乐观、有希望和信心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感氛围使人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二是要重视以理育情、以理激情。认识和情感有着相互联系,“知之深、爱之切”说明认识的深化会培育出深厚的情感,说理的透彻也能激发出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三是不能忽视以行育情。实践是情感转变和形成的基础。一定的行为实践可以唤起、培养和强化精神情感。

大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要重视说理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认识水平,这样才能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在德育中如果只达理不通情,这种说理不是像八股式的说教苍白无力,就是像生硬的训斥不易被接受。以理通情,以情达理,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在实践中情理结合,还包括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切身利益,从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和迫切需要入手,直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注意这一点,光讲大道理,就显得冷冰冰,不近情理,不利于促进他们思想矛盾的转化。

三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大学德育过程中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没有教育就谈不上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失去了教育能见成效的必要条件。这一原则的侧重点是自我教育,因为大学德育的重要任务在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明了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给自身提出任务,并独立地实现这一任务。通过自觉地克服发展中的问题,调节自身精神状态并控制规范个人的行为,达到较高的品德水平。自我教育既是受教育者自身的活动,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影响的平行活动。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向成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修养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是自我教育的有利条件。但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不是自发的,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教育和引导。实践证明,不少大学生还不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还不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要求开展自我教育,就要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从正面教育,激励他们发扬优点,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从反面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做到“见贤思齐之,见不贤而内省也”,具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辨别是非、善恶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www.chuimin.cn)

在德育工作中,学生既是工作的对象,又是主体和动力。因此必须重视自我教育的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更高的教育艺术和付出更大的努力,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造成一种互相尊重与信任,心情舒畅和宽松活跃的环境氛围,以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四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大学德育过程中,既对集体进行教育,又教育和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和影响个人;既对个人进行个别教育,又通过个别教育去影响其他个人和集体,掌握了教育集体与教育个人的辩证统一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施的有效性。

集体教育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这种形式的德育工作是大量的、经常的,这也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因为大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的主体。卓有成效的集体教育,可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集体。这样的集体又可以成为影响、约束和教育其每个成员的环境和巨大力量。可见教育了集体,也就教育了个人。要教育和培养个人,就要重视教育和培养他所在的集体。有一种认识,似乎大学要注重个性发展,强调了集体就会束缚了个性。对这种把个性发展与集体建设对立起来的认识,马克思早就给予了回答: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但这绝不是要忽视个别教育。大学生思想过程的形成,毕竟是个体现象。承认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应当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艰巨细致的个别工作,可以深化集体教育,并为集体教育提供经验和典型材料。忽视个别教育,会走向集体教育的形式化、一般化,降低德育的实效。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克服只抓个别教育,忽视教育和培养良好集体的倾向;又防止只重视对集体教育,忽视和取消因人制宜、个别教育的倾向。

五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管理的基础,管理则是服务于教育的手段和保证。只讲教育不讲管理,教育就难于落实到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只讲管理不讲教育,就没有坚实的思想基础,难于形成内在的控制力,一旦失去了管理约束,就形同放任自流。因而德育工作中教育与管理二者不可缺一,也不能互相代替。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好的整体效应。

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这些管理本身并不是德育工作的范畴,但是渗透着德育的内容及要求。各种管理实施中要通过制度、规章来约束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并给予激励与惩罚。这些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在管理目标上应与德育规格一致,含有较强的德育导向性与激励性。这种管理的制度与条例如能全面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会使大学生懂得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应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种强制约束力,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为实现德育目标,也要进行德育管理。它包括目标,计划与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首先,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明确德育的目标,特别是要将目标具体化到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个人。不同的时期要明确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的个体也要明确其各自的努力方向。不能泛泛要求,只提大而空的口号式目标。其二,要加强计划,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也反映在对个人的成长有所计划,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达到自我的完善。教育者更要对集体教育的实施做到合理安排,行之有效。而不能盲目地出现什么问题就抓什么教育,被动地做“消防”工作。德育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形成和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就要有计划、有层次和有针对性地步步深入。从内容到形式的安排都要体现出系统性与连续性,这就要求在德育实施中自身也要加强管理。其三,德育的实施如何也应加强考核。通过考核反馈教育效果,一方面有利于教育者改进工作;另一方面督促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德育的考核尽管难度很大,但也有了一些尝试和成功的经验。即使有些问题还没能解决,考核也应当不断试行,继续探索。德育的考核只能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完善。目前德育工作中只有目标而没有评估,对大学生只有要求而没有考核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而这就是德育管理的任务。只有完善了管理,通过必要的外在约束和奖罚激励,才能推动自我教育持之以恒地深入进行。

六 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大学德育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校内教学、管理、后勤、党政全方位形成合力

首先,培养四化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使命,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大学德育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就要求社会、家庭在德育的方向与目标上相配合、相一致。否则当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方向不一致时,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不能形成一种正向合力。协调多方面力量,使教育方向趋于一致,是德育的重要原则。特别是社会实践的开展,对于高等学校把握办学方向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加强德育也是有力的推动。社会实践使学校德育在开放中进行,教育者的作用不在于去控制影响的存在与否,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社会上有利因素与校内教育相结合,来抵制和消除校内外的消极影响,起到仅仅是正面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在正确的指导下,反面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正面教育的补充与深化。有比较才有鉴别,强调一致性不是不让学生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不健康的东西,试图创设一种纯而又纯的环境;而是既要开放,又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正面教育,理直气壮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消极的影响。全社会要为教育下一代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而不能听任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让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广播、电视、出版物等传播媒介,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其二,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学校里一部分人的工作,而应当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只有确立全员德育意识,学校每个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在本职工作中主动地发挥出育人作用,才能使整个学校的环境具有和谐的德育功能。只有整体环境的优化才能摆脱以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才能开创齐抓共管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