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常用的几种传统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常用的几种传统教学方法

【摘要】:一讲授法(一)讲授方法的作用。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由上可见,讲授法既有其突出的优越性,也存在某些内在的缺陷。第二步,根据确定的讲授内容进行教学法准备,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与教具的准备。

教育实践在发展,教育理论在发展,因此,教学方法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展。有一些教学方法是多少年来一直沿用下来的,还有一些方法则是随科技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进展而开发出来的。为叙述方便起见,这里我们将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分为传统的方法和新的方法两部分来阐述,这一节先来谈传统的方法,下一节谈新的方法,最后再简要谈一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动向或趋势。

一 讲授法

(一)讲授方法的作用。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并不是一回事,同一位教师讲授同一内容,学生接受的效果却大小不同,这除了教师讲授水平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因素外,涉及对讲授作用的实质的认识。

正确认识讲授作用的实质,要从学生掌握间接知识的规律来观察。学生对于间接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感知、理解、应用来实现的。而关键是理解。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就不能实现将他人知识变为自己知识的转化。讲授的实质则是以教师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讲授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在于教师以自己理解问题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因此,讲授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如何运用自己的理解以达到学生的理解,它是由前一种理解转化为后一种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传递和注入。

由上可见,讲授法既有其突出的优越性,也存在某些内在的缺陷。由于这种方法能使较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且又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因而成为教学方法中一种基本方法。同时,又由于它存在着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自学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将此方法绝对化而排斥或取代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讲授内容的处理。

所谓讲授内容的处理,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特点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讲授内容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专业培养目标逐层分解的结果。

2.讲授内容应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统一基础上求得科学性。在高等学校,既要传授给学生具有确定性内容的知识,也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尚未克服的矛盾,使学生看到科学中不确定的需要继续探求的一面,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

3.讲授内容要有思想性,应从学科内容的特点出发,贯穿有关的思想内容。为此,一方面要注意教材思想性的挖掘,一方面也要防止“离题”与附会。

4.讲授内容应是以教材系统为依据的重点讲授,以及难点的突破。重点讲授与系统性是不矛盾的,它是在系统性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思路与思路之间的联系。

(三)讲授方法的运用。

讲授方法的运用有以下四点基本要求,即激发动机、同步思维;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虚实结合、表述生动;注意反馈、及时调整。

根据以上基本要求,可采用下面一些对应的方法:

1.运用问题法(或叫矛盾分析法)。

“思维自问题始”,没有问题或矛盾就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设疑和释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不断地出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

2.运用逻辑方法。

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讲授实质上就是一个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逻辑过程。所谓结构严谨、说理深刻,就是在讲授内容的整体结构上与具体的分析论证上要合乎逻辑。在讲授中通常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应在教学中交互使用,防止偏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

为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尽可能地增强讲授的直观性,也就是做到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应讲明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据或实验根据,其次应运用实例来阐明理论,或运用理论分析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其三是尽可能说明理论的实用价值或现实针对性。此外在可能情况下,尽量运用直观方法来配合理论讲授。

4.运用教学语言。

讲授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语言运用的好坏,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教学语言使用的主要要求是做到干净(即少讲废话并避免口头禅)、准确和生动。

5.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信息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或表情反映出来的,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及时调整讲授的输出信息,以引起新的信息反馈,从而使讲授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

6.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

讲授方法是讲课方法与听课方法的统一。教师在运用讲授方法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善听、善思、善记。

善听,即善于把握教师讲授的基本内容,注意教师是如何理解教材的,以及讲了哪些教材上没有的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善思,即善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转化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领会教师讲授中所使用的方法,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善记,即善于做听课笔记。它是以善听、善思为基础的活动,所记的东西应是讲授的要点及其逻辑联系、教材上没有的材料和观点,以及自认为精彩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四)备课。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是新开的课还是教过多年的老课,都应认真地进行课前准备。备课的步骤,按其任务大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钻研教材、参考资料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时规定,进行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和组织,并写出讲稿或讲授提纲。第二步,根据确定的讲授内容进行教学法准备,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与教具的准备。第三步是临上课前再重温一下教案或讲授提纲,使上课时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是讲稿与教材之间应保持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讲稿对教材而言,既可以是补充性的,也可以是与教材在体系上、观点上相左的,这对加深、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其二是实际讲授时的临场发挥可能与讲稿不完全相同,或根据情况做临时调整,或临时想到更为精彩的例证,这些都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的表现,也是搞好课堂讲授所必需的。

二 讨论法(或课堂讨论)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课堂讨论的基本特点是将教师指导、学生个人独立钻研、集体学习与交流三者结合在一起。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有四:第一,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促进学生对难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应用;第三,能较好地使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第四,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

课堂讨论的主要缺点是比较费时费力,因此只能有选择地适量地组织。根据目的和性质,课堂讨论可分为各种类型,如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目的的知识性讨论、以弄清某难题为目的的讨论、以揭示问题矛盾为主旨的争论等。教师应根据需要进行准备;讨论组的大小及组织方式也应考虑到讨论的目的和效果。

(二)讨论的选题与准备。

选择恰当的论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达到预期效果的首要条件。选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论题要能体现课堂讨论的具体目的。如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就应在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上选题;如目的在于新知识的应用,就应选择具有理论意义的实际问题或案例,等等。第二,论题的内容和表述要有启发性,并有讨论的余地,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第三,论题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水平并照顾到学生负担。

论题确定之后,就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对教师来说,准备工作包括对时间、活动方式、参考资料等作出具体安排;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对学生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进行总结发言的准备等。对学生来讲,应针对讨论目的和要求,查阅有关材料,形成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论点与论据,整理成发言提纲。讨论后发言提纲应交给教师,作为考核的依据。

(三)讨论的组织与引导。

无论什么类型的讨论,都应包括下列三个基本环节:

1.讨论的进行。这是讨论的主体部分,教师在组织与引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预先指定若干学生作开题发言,或简要报告自己观点,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使讨论始终围绕论题的中心展开,及时纠正偏离主题的情况。

③应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论题的焦点上,使讨论能步步深入。

④应控制好时间。通常一次讨论都不超过两节课,因此教师一要使学生发言尽可能简练,二是要适时转题,不要使讨论纠缠在个别枝节问题上。

2.讨论的总结。总结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学生发言内容加以归纳和评价;二是补充教师对论题的基本观点,即带有结论性的意见。有些一时难以作结论的问题也应加以说明;三是对本次讨论的优缺点,尤其是讨论方法加以总结,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3.讨论的成绩评定。学生课堂讨论应给予成绩评定,其依据主要是发言提纲和讨论中的表现。这无论对于保证讨论的质量还是对于改进成绩考核内容和方法,都是必要的。

三 实验方法

(一)实验方法的作用与类型。

实验教学法是科学实验方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作为教学方法的实验,从内容上讲,多数为已有科学实验的重复,从方法上讲,则是对科学实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对自然科学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验证科学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②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使之掌握科学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高校教学中的实验可分为3种类型:

①演示实验。同课堂讲授结合进行,一般由教师操作与讲解,其目的是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或事实依据。

②验证性实验。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按预先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操作。其目的在于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方法、能力的训练。

③研究性实验,或称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探求新知识,并提高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课的安排与设计。

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www.chuimin.cn)

1.要处理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在内容上要有机衔接,在进度上要疏密配合,并保证一定的分量。

2.要处理好经典实验与现代实验的关系。经典实验对于掌握基础理论、训练实验的基本功仍然是必要的,但要进行精选,数量要逐渐减少,同时增加现代的新的实验内容。

3.要处理好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的关系。就本科教育而言,显然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但不能只限于验证性实验,在高年级安排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独立实验的训练。

4.要处理好实验教学体系与科学实验方法体系的关系。近代以来,在实验方法上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方法论体系,因此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加强对科学实验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探索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贯穿科学实验方法论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课的组织与指导。

1.实验课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一是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编定实验指导书,对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方法、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出规定或说明。二是对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亲自做实验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临时出差错。三是指导教辅人员做好仪器设备、药品等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做好实验预习,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实验指导书。同时还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参与仪器装配和药品的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设计性实验打好基础。

2.实验过程的指导。

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为此,实验的编组,最好是每人单独做实验,条件不具备的也以两人一组为宜。在实验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应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分析、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发现问题,及时向学生提出,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不应做过多的具体帮助。此外还应注重科学态度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四)实验成绩的评定。

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应根据实验教学的目的要求,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为此,可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制定实验成绩评定的标准。作为理论课组成部分的实验,其成绩应在该课总成绩中占据一定比例。如实验不合格,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的期终考试。

四 实习

(一)实习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实习,一般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是某一门课或相近几门课的实习,也称为课程实习,一般规模较小,时间较短也比较分散,可到校外现场进行,也可在校内的实习工厂、农场及有关现场进行。生产实习,包括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医科院校的临床实习等。由于各类专业的特点不同,生产实习的安排也不完全相同。如工科将生产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但不论什么专业都将毕业实习作为集中的总的实习则是相同的。

生产实习具有以下不同于校内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

首先,生产实习属于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生产或工作单位,以工作人员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或工作过程。实习的一切目的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因而具有实践性。

第二,生产实习既是学科上的综合训练,又是知识、能力、思想的综合训练,因此具有综合性。

第三,生产实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进行的,学生要作为一名工作人员独立承担任务,因而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是学习独立性最强的。

第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思想状态、知识能力及实际工作状况上表现出比校内课程教学中更明显的差异性。

第五,由于生产实习一般是分散在各单位进行的,各单位情况具有较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实习安排和效果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实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是一次集中的综合训练。通过实习,对实习生来说至少可以达到4个目的:①进行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的教育;②提高专业水平,特别是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③检验在校期间的学业水平,明确努力方向;④了解和熟悉社会情况及未来工作的环境。是一次全面的学习、检验和提高。

第二,对学校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实习的检验,可以对学生的质量作出一些基本的分析和估价,作为全面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三,实习是加强高等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

(二)实施正确的实习指导。

实习的指导力量,包括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有关业务人员,尤其应发挥实习单位业务人员的指导作用。

对实习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有4点:

1.要有周密的计划。包括学校、系、实习点及实习生个人计划,要逐层落实,对各实习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在作计划时要有所预计,并逐一加以解决。

2.要实施全面指导。具体内容包括:①对实习生的思想指导;②对实习生业务工作的指导;③组织实习生进行社会调查;④关心实习生的生活与健康;⑤指导实习生做好实习总结;⑥进行实习成绩考核及实习生的质量分析等。上述指导任务应由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3.对实习生应从严要求,防止走过场。

4.指导工作要“引而不抱”、“因材施教”。“引而不抱”是要求把实习指导工作建立在放手让实习生独立实践的基础上,是指导与放手的统一。由于实习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在“引”的时候,应区别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实施具体指导。

(三)充分发挥实习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实习生独立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是实习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师一要敢于放手,使实习生真正进入角色,二要正确对待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工作上的失误,应帮助他们总结失误的经验教训,提出改正办法,三是要鼓励实习生的创造精神,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四)建设合适与稳定的实习基地。

所谓合适,最重要的是实习单位的指导力量、工作条件及必需的生活条件能符合实习任务的要求。所谓稳定,就是要建立长期协作的关系,使实习单位熟悉实习工作的规律,能够更好地与学校配合。

要建立合适稳定的实习基地,必须做到双方互利,要发挥高校的优势,对实习单位的工作有所帮助、有所促进。只要下决心、下工夫,这是能够做到的。

五 调查法

(一)调查方法的作用与类型。

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等学校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首先能使学生对我国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是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社会重大问题的积极性。第三,能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并使之受到调查研究方法基本功训练。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调查的类型可作以下一些划分:按教学任务,可分为社会调查和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专业性调查两类,后一类调查又可分为以验证、理解和运用已学理论为主的应用性调查和以研究、探索规律为主的学术性调查。按调查对象不同,可分为经济调查、教育调查、人口调查等类型。按调查所要求的结果的不同,可分为现状描述性调查、因果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等类型。按调查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城镇调查与农村调查,全国性调查与地区性调查等类型。按调查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类型。综合上述不同角度的分类,明确其在各种分类中的位置,是制定整体调查计划的依据。

(二)调查的准备。

调查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拟定调查计划。一般应包括目的要求、对象与范围、项目与成果目标、方法、步骤、人员组织与时间安排等项。调查计划应同调查单位共同商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2.理论准备。教师对调查所要涉及的和可能出现的理论问题与方法问题,应有充分的考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3.调查工具的准备。一类是文书性工具,包括调查提纲及各种调查表、统计表等;一类是器具性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等。其中关键是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提纲所涉及的概念及项目,要有明确的涵义,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性、可测性,并有利于最后的统计和归纳。

4.组织准备。根据布点做好编组工作,进行思想动员,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调查的目的意义及调查计划所涉及的各种要求。同调查单位一起做好调查的生活、后勤安排。

(三)调查的实施与指导。

按照调查方案的设计,做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是调查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调查工作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做好下面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外部协调工作,主要是密切同调查单位或地区领导机构的关系,向他们通报情况,争取支持和帮助;同时注意密切同被调查对象的关系,尽可能增加接触,争取他们的理解与合作。

另一项工作是内部指导。为收集到真实可靠的资料,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事实出发,调查的结论只能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而不是开头。要保证调查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正确使用观察、访问、问卷等收集资料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其特定作用与局限性,一般都是交叉使用。不过对社会调查而言,应以访问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

3.根据调查过程阶段性特点实施及时的指导。在开始阶段,要解决好打开局面的问题;在中期,要及时总结交流,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后期,则要进行好资料收集的扫尾工作,就地对调查资料进行质量检查和初步的整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或补充。

(四)调查的总结。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鉴别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

1.调查资料的整理与鉴别。除调查期间要随时整理资料外,总结时应对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鉴别,筛选出提供分析的基本的论证材料,包括数字统计材料、描述性材料和析因材料等。

2.调查资料的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回答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必要的结论,根据调查目标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现状评价结论、因果关系结论和预测性结论。要使分析的结论有充分的依据,必须将数学分析与理论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3.撰写调查报告。整理调查报告时应根据所得结论,用观点统帅材料,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实、层次清楚、文字通畅。调查报告不仅是调查质量的反映,也是学生调查能力、表达能力及理论水平的反映,因此,除调查组要写出集体调查报告外,每个学生都要写调查报告,并作出成绩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