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学: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解析

【摘要】: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一般指狭义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认识心理、情感意志有关,从而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而是高等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教学方法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规范性与创造性相互统一的程度。这也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 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一般称为教学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其中也包括教材编写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狭义的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一般指狭义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认识心理、情感意志有关,从而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影响。但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毕竟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而是高等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则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学、学习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本书所说的教学方法,即是指“教的方法”。

二 教学方法的归属

教学方法从其归属上看,究竟主要属于科学范畴还是主要属于艺术范畴?这是教育理论中一个一直没有定论的古老问题。历代教育思想家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和说法。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的思想中,可以明显看到或感受到把教学方法主要归于科学或主要归于艺术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无论对于教学实践还是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如果我们把教学方法主要看作是科学范畴,那么我们的改革方向就是如何使高校教学方法科学化,同时为此制订一些评价标准,并把改革着眼点放在推广那些“最优化的”、“规范性的”或“科学性强的”教学方法上。而如果把教学方法主要看作是艺术范畴,那么我们的改革方向就必然鼓励广大教师去创造性地结合自己学科、自己的特点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显然,两种倾向各有偏颇:前者只强调了共性,后者则只偏重了个性。在教学方法归属问题上,不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掂量科学与艺术孰轻孰重,这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方法中既有科学成分,也有艺术成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起的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就性质而言,科学在其中属于主导或核心地位,而艺术则是这种主导、核心地位的外显形式。

2.教学方法中的艺术是科学性基础上的艺术,脱离了科学的艺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迷失方向。

3.教学方法中的科学性必须通过艺术来体现,没有艺术体现的科学,无异于死板的教条,而且规行矩步,也难免引向格式化和陷入僵化。

4.科学具有共性、普遍性和规范性,艺术则在于体现个性、特殊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规范性与创造性相互统一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知,高校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进行改革应遵循的一条原则是:使教师在掌握教学方法的共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原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追求个性、特殊性和创造性,而不是相反。俗话说,熟能生巧。用这四个字来比喻教学方法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也许是贴切的。“熟”,即对科学原理、技能、规范的熟悉和掌握,“巧”则是在熟练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不“熟”便谈不上“巧”,只“熟”而不能生“巧”,便是僵化刻板的表现。那些公认教得好的教师,必然都自觉不自觉地符合了教学方法使用的科学原理、规范和程序,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发挥了教学艺术作用的。但在教师对科学原理、规范和程序熟练掌握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艺术的运用就成为提高教学方法使用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了。

三 教学方法的性质(www.chuimin.cn)

教学方法本身有无优劣之分?这也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作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所教学科内容不同,自身的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差异、在使用中就可能产生一些效果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有时是很大的。所以某些方法对于某门学科、某项内容、某位教师、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更合适,而对于另一些学科内容、另一位教师、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就不那么合适。这是客观存在的。就此而论,无法断定某种教学方法是绝对优于另一种方法的。

其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定作用或功能。对于某个教学目标或教学环节来讲,甲方法可能较佳,而对于另一个教学目标或教学环节来讲,乙方法或许较合适。因此,某种教学方法的好与不好,只能相对达到教学目标时的作用和完成教学环节时的功能而言,不能笼统地将其划分优劣。

再次,在教学方法中,有些是传统的,如讲授法、讨论法等,也有一些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产生或完善的,如模拟法、程序教学法等。但同样是一种教学方法,却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而产生不同效果。传统方法若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可以发挥最佳功能,达到最佳效果;而现代教学方法若在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效果必然不好。因此,不能从教学方法产生的时间上来对教学方法的“好”与“不好”作出判别,关键在于这种方法是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方法本身并无绝对的优劣;各自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关键在于是用什么教育思想来指导其使用的。这些结论对于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含义在于,应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并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个性以及学生个别差异等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

四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从性质上说,由于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普通学校教学方法是一致的,因而就方法自身而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由于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又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在使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的。

根据高等教育是专门教育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这两个特点,可以看出,首先,高等学校的教学是处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最前沿的,是在科学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探索的。因此,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另一方面具有探索性。其次,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成熟,他们不是简单地吸取知识和形成一般能力,而是要深入到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论和构成思想基础的方法。因此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更接近研究方法。概言之,如果说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教学方法相比具有特殊性的话,那么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明确的专业指向性及与科学文化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接近性。

但是应当指出,就教学方法自身而言,有许多方法是普通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共同使用的。在方法的功能、程序、步骤以及使用它们的原则、条件等方面,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人们之所以讲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具有特殊性,实际上讲的是在使用同一种方法时,必须注意它所服务的目标以及其他各种制约和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与中小学的不同;以防止将中小学中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时的具体做法生搬硬套到大学中来。

以上简要地阐述了教学方法的4个基本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教学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者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的本质,并据此研究新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