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摘要】:一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的。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与普通学校的教学过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同时肩负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生理、心理基本成熟的20岁左右的青年。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较之普通中小学有3个明显的特点。

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手段。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其好坏不但影响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学校科研工作、科技开发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尤其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理解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做好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对于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其对象主要是生理、心理上趋向成熟的20岁左右的青年。这不但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也是我们认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特点的基础。这一节拟以这两个特点为基础,阐述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 教学过程的要素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产生复杂的运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双方共同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与普通学校的教学过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既有一般教学过程构成要素的共性,也有其个性。而且正是这些要素的个性才构成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师。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职能。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同时肩负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任务。作为高校教师,不但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之职,而且有创造科学文化之职,他们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并站在自己专攻领域的前沿,了解本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但要在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中对学生进行传授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且要引导他们在人类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在处理和学生的关系时,他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先知的圣者,应当允许学生对权威的怀疑,充分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意识,并努力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此外,他还必须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生理、心理基本成熟的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增强使其有了较大的独立性,,进入了心理的“断乳期”;专业定向又使未来的职业选择具有某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表现在思想上,这一阶段正是形式逻辑思维基本完善、辩证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都较中学时期大大增强了,但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总而言之,大学时期正是独立性、创造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是我们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

3.教学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较之普通中小学有3个明显的特点。首先,高等学校的教学在广度、深度与复杂性方面都大大增加了。高等学校是精研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人类知识系统的最前沿,它所传授的内容是能够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专门的知识系统,其广度、深度与复杂性是普通中小学教育内容不可比拟的。其次,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就要在某一专门领域从事实际工作。因此,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另一方面,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也进一步加强了。第三,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留给学生自己学习与思考的部分更多了。

二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有别于普通学校教学过程的地方很多,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归为4个特点。

1.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

教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认识间接知识为主,将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统一起来的过程。这种统一性从理论上分析,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认识人类已有知识时,虽然这些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已知,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因此整个过程表现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未知的知识,表现出已知和未知的统一性。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其次,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已有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探索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未知的东西,表现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很明显,前面一个已知和未知的统一是所有教学过程的共性,而后一个统一则主要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是普通学校教学过程所没有的。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统一从实践上分析,则表现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结合上。

(1)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渗透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般形态中。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但自己要承担科研工作,而且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教给他们科研的方法。首先,在传授人类已有知识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利用已知的知识去探求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鼓励他们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获取这些知识,做到已知与未知的统一。其次,教师应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再次,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引导高年级学生参与部分研究工作。要用自己的研究经历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教给他们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与进行实验的方法与思路。(www.chuimin.cn)

(2)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体现在对学生专门的科学研究训练中。例如,文、理科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工科学生要完成毕业设计。在这些科学研究的训练中,学生不再是单纯验证、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而要在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半独立地甚至独立地探索,从而真正体现出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统一。

(3)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最高阶段,因而是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高度统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总量、知识传播速度不断增加,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大学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教师与学生都一同站在人类知识发展的最前沿。当前,全球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缩短了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之间的差距。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作为教师研究工作的助手,直接参与研究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科研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研究过程,从而体现出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高度的完美的统一。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教学过程大多是在人为设计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人为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教学过程中任何认识的目的都在于通过这些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毕业之后能够投身于改造世界的伟大洪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与自然的认识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从而达到提高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目的。这是教学过程中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第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时,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诚然,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但是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在性质上与高等学校有所不同,而且在数量上、系统性方面都不能与之相比。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专门教育,是学生进入专业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和建设的准备。一方面,学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专业领域的感性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知识,为学好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毕业以后马上就要从事某一职业,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实际能力,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努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例如,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要求本科生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起主要作用,自己设计实验程序、选择测量技术、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而不是按教师预定的程序进行验证。麻省理工学院自1973年以来,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或其他年级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申请工程方面的实际锻炼,在实际中进行教学。我国许多学校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学校试行了预分配制度,即在本科三年级以后到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一年;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再回校攻读一年,有的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的培训基地,密切了学校与实际工作单位的联系。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特点。

3.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为目的。但是,专业教育不是“工匠”教育,工匠教育只要教会学生一套操作规程与技术就够了。而高等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专门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还要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变化的环境中对事物作出有效的分析和采取适宜的行动;此外,高等学校不仅要使学生达成一定的专业目标,而且要使其成长为一个在各个方面健全发展的个体。这就要求围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各门学科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做到既重视专业训练又重视人格培养,防止各门课程成为互不相干的堆砌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逐渐向两方面延伸,一方面,学科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旧的学科不断地分解,呈现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学科之间联系不断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交叉,其他具体学科也不断渗透,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这种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在某一专门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知识,而且要求具有比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比较广泛的适应性,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快速变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课程应紧按这一目标来设置,既要有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又要有为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适应性的综合课程。同时,专门化的深入和提高也离不开不同知识之间的渗透和综合。这是时代的要求,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普通教育已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它表明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结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突出的特点。例如,日本筑波大学打破旧的学部学科制度,设立综合学群、学类和学系,把综合性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废除旧的系科组织,代之以多科的学院制,一方面实行大文科和大理科制度,另一方面,又把文科课程理科课程结合起来设置。学生既要学习一定深度的专业课,又要学习普通课或属于背景课的共同课,使学生既能获得专门化训练,同时又可探讨学科中心领域的课程,涉猎边缘学科的知识。在我国,不少学校在探讨加强基础课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方面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例如,有的学校在一、二年级打破了专业与系的界限,实行基础课全部打通,在三年级开始选择专业方面。这样既加强了基础,又照顾了专门化,充分体现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4.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

在教育史上,很多教育思想家都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若从认识论角度看,也就是个体认识的社会化过程。然而,教育理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主要都是针对中小学的,或者说是针对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但在高等学校,受教育者已是完成了基础教育的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除了继续接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必需的基础教育,继续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外,还要为在某一专门领域去探索未知、去解决社会生产、生活问题而接受更专门同时又更广泛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处在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前沿上去探索未知,还是面对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社会生产、生活问题去攻克难关,对于大学生来讲,所需要具备的,除了人类已积累起来的与所学领域相关的知识、能力外,还需要一种对原有知识的批判精神、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这种品质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比知识和一般的能力更为可贵。缺少了这种品质,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便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而适时作出调整和改变。所谓“读死书,死读书”者,主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缺少这种品质。世界是纷繁复杂,多彩多姿的,任何教育系统都不可能预先制定某种固定培养模式来永远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事实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此来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来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高等学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把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性和批判、独创精神的形成与巩固过程,称为“社会认识的个体化”。显然,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训练机构,都不可能完成这个过程。因为无论从人的发展的成熟性来看,还是从教学过程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性质来看,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才有可能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稳固的品质。尽管在普通中小学阶段也提倡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但中小学阶段还未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也还未接触到某领域中的整个“社会认识”,因而不可能站在“社会认识”的制高点上进行个体化。此外,中小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建立,在目的上也与高等学校不同。前者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已知,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为将来进一步独立地获得知识打下基础;而后者则一方面为了基于它去探索未知,另一方面则为了直接面对当前五彩纷呈的环境去开拓一条改造世界的新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社会认识的个体化”的。

可以说,个体认识的社会化与社会认识的个体化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反映,也可以把这一特点看作是从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的独特性的角度,对前面三个特点所作的引申。

个体认识的社会化与社会认识的个体化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既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特点,也是对当代高等学校教学的一种要求。在专业林立、学科纷繁的高等学校里,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千人一面、类型单一的培养模式,建立一种与多彩的世界相辉映的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社会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上的那些最基本的要求,也必须努力达到。在个体认识社会化和社会认识个体化这两个方面,过分偏向某一个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都会抹煞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也都会使教育质量降低,从而难于为社会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