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冲突及教育观

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冲突及教育观

【摘要】:正是由于教育实践中存在矛盾冲突,教育理论从不同角度反映教育实践的矛盾冲突,就形成所谓“个人本位教育论”和“社会本位教育论”两种对立的教育观。绝对的个人本位教育论或社会本位教育论,除见于早期的人本主义或国家主义的教育学说中之外,现时并不多见,因为这种极端主张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教育的定义,包含如下的涵义: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是社会活动,教育活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为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3.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将社会的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不断地内化于教育对象,使人体社会化;

4.教育通过培养人(劳动力、公民、专门人才)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一教育定义,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包含了三个基本概念——教育、人、社会。教育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中介,人与社会是教育的两端。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图示如下:

上面的短箭头标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下面的长箭头标示人为社会服务。(www.chuimin.cn)

要理解教育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必须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的角度看:人是一定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人的价值,只能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人不能超越于社会,离开了社会价值不存在抽象的人的价值。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是人按照一定模式或系统组成的集合体。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人的个体与群体素质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作为人与社会中介的教育,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根据社会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功能。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两个基本功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教育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的个体与群体的素质;教育为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社会能提供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教育资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目的、互为条件,教育的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的统一。因此,教育必须协调这两种基本功能,才能充分实现教育的价值。

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虽然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教育实践上,却往往存在畸重畸轻,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有一个时期,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发展人的个性的功能,把人视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工具,致使人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人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发挥,人的生机与感情受到挫伤,另一个时期,片面强调个性自由发展而忽视为社会服务,滋长严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致使学校所培养的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群策群力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论片面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或只是把人作为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工具,其最终结果都是既不利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发展。

正是由于教育实践中存在矛盾冲突,教育理论从不同角度反映教育实践的矛盾冲突,就形成所谓“个人本位教育论”和“社会本位教育论”两种对立的教育观。前者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后者主张根据国家的利益、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绝对的个人本位教育论或社会本位教育论,除见于早期的人本主义或国家主义的教育学说中之外,现时并不多见,因为这种极端主张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倾向于以个人发展为主或以社会发展为主的两种观点的分歧,却是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经常可见的。心理学家着重于研究个人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学家着重于研究社会进步与教育的关系;研究微观教育理论的教育家较多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向政府提供宏观决策咨询的教育家则较多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教育,对于认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是有裨益的,但也往往引起争论。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教育功能的争论,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争论的背景是与当时整个思想界的动态密切相关,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还是社会,教育的着重点是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前者所持的主要理由是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才能进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后者所持的主要理由是教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个体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只能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而如果两个对立的命题都有它的充分理由,有一定的正确性,说明两个命题都不全面,只有辩证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教育两种基本功能的辩证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经过这场争论,已经成为大多数教育理论家的共识,这是理论上的收获;而在实践上,则是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必须纠正前一个时期把教育只是作为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工具的片面性,忽视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错误,从而自觉地采取积极措施来发展学生个性;还认识到当前出现的一股思潮,认为教育只要满足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而可以不管社会的需要,也是错误的。我们的教育,应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个性发展与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协调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说,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功能。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属于教育的外部关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包括智力与体力、思想与道德,以及审美情趣等等,也就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关系,这是教育的内部关系。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本质与规律,是同一层次的范畴。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事物内在矛盾所构成;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诸因素存在本质的关系,就是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简称教育内部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存在本质之间的关系,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简称教育外部规律)。[2]内部关系规律制约着促进人的自身发展的功能,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的社会功能。两者都是教育最一般的规律,为任何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为了更好的协调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就必须掌握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