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学的影响:朱子学在日本的独尊地位

汉学的影响:朱子学在日本的独尊地位

【摘要】:此时的日本如同一个成长中需要营养的孩子,不断地从先进的中国文明中吸取各种营养元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子学。其门徒林罗山,专心研究朱子学,并成为日本朱子学的创立者。朱子学成为幕府和各藩的官学,在日本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9.汉学的影响

江户时代,以儒教为媒介所进行的思考是留给日本人的精神遗产,虽说不是全部,但首先是或基本上是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

——(日)相良亨

随着幕藩体制的确立,德川政权得以巩固,和平的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此时的日本如同一个成长中需要营养的孩子,不断地从先进的中国文明中吸取各种营养元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子学。

朱子学在镰仓时代随禅宗传入日本。1600年,禅僧藤原惺窝还俗,并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其门徒林罗山,专心研究朱子学,并成为日本朱子学的创立者。林罗山主张:“世界万物均有上下名分,人间社会也是如此,君臣父子尊卑贵贱各有其位,不得混淆。”其学说肯定了封建制的身份等级论,受到德川家康的信任,被任命为幕府的政治顾问,得以参与幕府的法制制定。

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期,林家世袭儒官并建立学塾,教育幕府士族子弟。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在江户的汤岛修筑大型孔庙,供奉孔子朱熹等儒学圣贤,并作为幕府的最高学府,研讨和宣扬儒学,鼓励传播朱子学。林家第三代传人孙凤冈被任命为大学头主持学府工作。朱子学成为幕府和各藩的官学,在日本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林罗山

各藩的武士都努力学习儒学,许多下级武士也成为朱子学派的名儒。而不懂朱子学的武士则仕途黯淡。各地还设立了许多教授朱子学的藩校,如名古屋的学问所、冈山藩校、米泽藩兴馆等。

根据朱子学的三纲五常和大义名分的思想,在社会中,人人要遵从主人的安排,忠于主人,反抗主人的意愿被视为不可饶恕的罪行。在家庭中,子女要对长者尽“孝道”。绝对的家长制不仅表现在家中,家长对外也要为家人的行为负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继承权不考虑女性。武士家系实行长子继承制,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就需要领养养子,否则武士的领地将被幕府收回,成为失去主君的浪人。

这一时期,民间出现了阳明学和古学两大学派,提倡创立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江藤树及其学生熊泽蕃山。受中国明朝王阳明(王守仁)学说的影响,他们借用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批判朱子学的“知先于行”思想,反对不加批判地直接在日本运用儒教道德思想,其改革现实的主张与幕府相左,熊泽蕃山后来被幕府软禁。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主张孔孟之道,批判朱子学,反对中国中心论,视日本为“中朝”。

林家第三代传人孙凤冈(www.chuimin.cn)

浮世绘版画的题材以仕女为多,称为"美人画"。其中对青楼女子的描绘,更是江户时代享乐主义的写照。这幅画的作者胜川春潮是安永、天明及宽政年间(1772~1800)美人画名家胜川春章(1726~1792)的高足。这幅「仕女图」作于天明年间(1781~1788),是三连屏式版画中的一幅,以四位妇女的家居生活为主体,衬景极少,令观赏者的视线集中在她们婀娜的姿态和华美的服饰上。描绘出美人高身柳腰的体态和优雅雍容的风度,享誉于世。

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一方面强化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日本学术研究的发展。在史学方面,水户潘德川光国主编的《大日本史》和林罗山的《本朝编年录》(《本朝通鉴》),都贯穿了朱子学大义名分的思想。研究朱子学的儒官新井白石,借鉴了清代考证学的治学精神,对日本原始史和古代史方面的史书,进行了严格考证,消除传说色彩,予以合理解释。

17世纪,日本画坛兴起了“浮世绘”版画,被视为日本独特的民族艺术奇葩,其实也是受中国明末的十竹斋水印木刻的影响发展而成的。

自然科学领域,天文历法学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江户时代,日本天文学家潜心研究和解说元代《授时历》,之后清朝学者梅文鼎的《历算全书》、康熙年间官修的《历象考成》等科学著作陆续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历书《天保历》的根基。宫崎安贞的《农业全书》,也参考了明朝的《农政全书》。而1656年在日本出版的《马经大全》(四卷),则是中国兽医马师问所编。在元朝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明朝程大信的《算法统宗》、南宋杨辉的《杨辉算法》的基础上,日本数学家同过发现了行列式、数字系数方程解法、不定方程解法。

江户时代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为日本后来西学和国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画外旁白

在日本过去,“家”并不一定必然是血缘关系的实体。“家”的成员,有一些是共同劳动的异姓人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同姓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除了家长有权威之外,子女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劳动者具有相对平等的地位。……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把英文中的“family”翻译成“家族”一词引入日本,政府要求国民按照“family”的定义组成“家族”,……经过了80多年的时间,到1940年“family”的结构才在日本被完全接受和普及。

——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