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从倒后镜看广州饮食业名店历程,以陶陶居饭店故事最多!如果把它的传奇故事全部搜集,展开描写,大可以写成十多万字的、令人百感交杂的长篇小说,可惜广州的职业作家无此慧眼,当代陶陶居饭店的决策者也缺乏眼光,且看他日有谁“冷手执个热煎堆”吧。本文只择突出的故事说一说,仿如小八仙桌上摆“八大八小”席,靓菜也有“纳杂”之感。
先看陶陶居饭店那招牌,便有三种传说。第一种说法是陶陶居饭店创办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老板名黄静波,地址在清风桥附近(今中山五路五月花广场附近)。后来康有为在长兴里(今中山四路)开办“万木草堂”,培育人才,因邻近陶陶居饭店,故常来饮茶食饭。老板见康先生学生不少,便请他题写店名以作招徕,后来“戊戌政变”康有为被通缉,才刮去康的署名。第二种说法是书法好手仿康有为字体的作品。第三种说法是茶楼业老前辈区汉波所说,区汉波在1906年时任第十甫西如茶楼正柜,他说康有为的一位爱妾名陶陶,住在十一甫大街,康有为为其居室书匾“陶陶居”,后来人去楼空,但此匾仍在。到拆屋建第十甫路时,陶陶居饭店主事者陈伯绮买通工匠,拓得康有为此墨迹,作为陶陶居饭店招牌。这三种传说都有道理亦有破绽,多数人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可信,可是在康有为被通缉时老板只刮去署名不收招牌却不可信。第二种说法因为经当代书法名家、康有为当年弟子鉴定是康的真迹,故基本否定,但民间藏龙卧虎,能以假乱真者并非不可能。第三种说法较为有趣,茶楼业前辈多信此说,但学者不信,说康有为有爱妾陶陶未见书籍记载,不过陈伯绮拿到康有为手迹却是有可能的(见下文)。
说到陶陶居饭店何时迁到第十甫。第十甫店刚开张时是砖木结构,还是建好钢筋混凝土楼房才开业,又是两种说法。一说是1922年迁到第十甫路开业时是砖木结构,另一说是1923年开建第十甫路时,陶陶居饭店一面招股一面筹建混凝土楼房,三层楼房建好后才开业。据开业时“工会干涉事件”来看(见下文),应是后一说为淮,开业时应是1924年“国共合作”后。第十甫陶陶居饭店的扬名归功于是佛山七堡乡人谭杰南、陈伯绮的经营。20世纪20年代,涎香茶楼司理谭杰南、调珍(一说镇海)茶楼正柜陈伯绮、金华茶楼司理谭简(去世后其子谭焕章接手)三人承顶了陶陶居饭店后,看中了第十甫的前清朝大官后人出让的私邸霜华书院,因为主家要价甚高,谭、陈只好招股集资才买下来。后来开马路,要在马路旁建起钢筋混凝土大楼,又需大笔费用,故又要再招股。
谭杰南比谭新义晚了一辈,比谭晴波也年轻数年,但他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比两位前辈更为突出。谭杰南在茶楼从抓水煲(服务员)做起,深知各环节的运作要诀。根据饮食业老行尊回忆,他创新之举首先表现在招股方面,初期招集300股,每股200银元,共得6万银元。他把每股200银元分为两个部分,100银元作为置业(产权)股,另100银元为经营股。这样,不论陶陶居饭店盈亏,股东每年都一定有租可收。陶陶居饭店的股东都是创办会(相当于董事会)中创办人(董事),除了年终分红外,还可按月收若干车马费,而且可同员工分享“下栏钱”等额外收入。这是与以前茶楼股东分红办法有所不同的,也影响到后来茶楼、酒楼的创办会也按此做法。
陶陶居饭店在建钢筋混凝土大楼时,资金不足,只好向关恒昌银号贷款周转。后来,关恒昌老板关楚白将大部分贷款作投资入股,于是陶陶居饭店后来是408股,共8.16万元。
创办会是陶陶居饭店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是谭杰南,但具体业务负责人是其夫人的哥哥司理陈伯绮。陈伯绮可称是位儒商,他的老师陈竹南是清末大儒朱次琦(九江先生)的弟子,所以人们说陈伯绮是朱次琦的再传弟子。世所共知,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弟子,因此陈伯绮请师叔伯康有为题写“陶陶居”招牌是有可能的。
陈伯绮为宣传陶陶居饭店可说呕心沥血。他交结前清翰林江孔殷(俗称江太史)、前清秀才黄慈博等一班文人雅士,请他们为陶陶居饭店撰写诗词、对联及宣传文章,以及指点店内的古雅布局、装饰设计。新张前夕,他们以店名“陶陶”为题作鹤顶格有奖征联,声称头奖100银元,入围依次均有奖,引得省港澳不少文人寄来众多应征稿,一时传为佳话。当年得头奖的对联常被后世人抄错,幸得1990年三水市政协委会陈奋先生采访了当年冠军之孙吴少雨,才确证了当年得奖对联的正版,并得知冠军得奖后的有趣内幕。获征联冠军的是广东三水人吴以俭(1861——1940),字廉甫。其得奖对联是: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善作座中宾主;
陶侃惜分,大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
这次征联由江孔殷、黄慈博等著名文人为评委,得亚军的应征联颇为典雅,即如今刻于陶陶居饭店马路边柱上的长联。此联所用的典故一般人不易理解,笔者在报纸上及有关书籍中多次解释过,此处限于篇幅不赘。而吴以俭的冠军联用的典故一般人都理解,故拔头筹。但那次征联发的奖却非现金,而是价值100银元的一席酒。当时在广州教书的吴以俭人如其名,生性节俭,他得奖后不吃酒席,而是要求陶陶居饭店折价扣茶资,陶陶居饭店只得应允。原来他早晚有“叹茶”(到茶楼品茶)之瘾,正好“细水长流”。但他每次饮茶只是“一盅两件”,连扣数月,奖金尚余不少,掌柜记数不胜其烦,故屡催吴以俭请人来吃饭,但吴不为所动。陈伯绮得知,命掌柜不得无礼,此事在市井中传为笑谈。(www.chuimin.cn)
当时陈伯绮的文人密友常雅集于陶陶居饭店三楼的霜华小院。每届中秋前夕,必为陶陶居饭店拟一篇月饼广告词,文章必用骈体文,并多引典故,文中又故意用上三几个少人认得的古字,印成街招,广为派发。人们每每互问文中的古字及典故,陶陶居饭店便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这也引得外地来的文人雅士光顾,巴金、鲁迅等著名作家均到过陶陶居饭店。巴金把陶陶居饭店所见写入《旅行随笔》一文中,提及陶陶居饭店卡位如八阵图、富贵人家在此作讨妾侍的“相睇”地;鲁迅1927年3月的日记道:“18日,雨。午后同季市(按:即许寿棠)、广平往陶陶居饭店品茗。”还有一点已经很少人记得,民国时期陶陶居饭店是诗人雅集研讨“诗钟”之地。那时广州不少诗词对联名家、大学教授,喜欢作“诗钟”,常来陶陶居饭店聚会品评。
陶陶居饭店还取白云山九龙泉水回店烹茶,运水车抵达市区后,改为人力担水,每人担着写有陶陶居饭店店号的水桶招摇过市。同时派街招宣传道:“陶陶烹茶,瓦鼎陶炉,文火红炭,别饶风味。”此招也令陶陶居饭店名扬省港澳。
陶陶居饭店的名菜有陶陶一品鸡、翡翠麒麟鱼、酥炸彩云虾、八宝鱼云羹等,名点有鸳鸯蛋挞、薄皮虾饺、金钱鸡夹、蟹王干蒸等;又推出创新的“香娘米饭”、“越国公煎碎金饭”;制作“陶陶居上月”月饼,与莲香楼斗法(下文介绍);推出“中天角黍”、“巨型粽王”等端午招客手法,本文不赘。但谭杰南融茶楼业与酒楼业于一体的“闯关”旧事,因少有人提及,故本文非谈不可。
陶陶居饭店在第十甫新铺开业前夕,谭杰南觉得茶楼不做饭市、不做筵席太过保守,决心把陶陶居饭店办成集茶楼酒楼一体的企业,所以店内既设酒楼业经营的“低柜”,也设茶楼业经营的“饼饵柜”;既经营早、午、晚茶市,卖点心、龙风礼饼、月饼,也经营饭市、包办筵席。至于聘请的工人,厨房部主要聘用酒楼工会成员,点心部主要聘请茶楼工会成员,他以为这样可消除两家工会的矛盾,安稳做其生意。岂料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工会势力大,且各工会间也有矛盾。茶楼业工会理事们反对谭杰南这样混合,坚决表示陶陶居饭店经营包办筵席则不准经营龙凤礼饼、中秋月饼。开张前夕,谭杰南在铺面东侧饼饵柜挂上“涎香饼家”的招牌,以图蒙混过关。岂料开张之日清晨,茶楼工会派出一班彪形大汉,强令陶陶居饭店内刚开工的茶楼工会成员离店。此时陶陶居饭店开张的街招广告早已发出,肉食原料亦已齐备,难以改期。主事人立即紧急商议对策,决定凡愿开工的工人每天加发工钱,不开工者作开除处理;又从主事人下属其他茶楼调来人手支援,以解燃眉之急。
茶楼工会理事们不肯罢休,调来两三百人,待陶陶居饭店开市之时,一拥而入,霸占座位,只开茶不吃点心。见此情势,其他顾客也不敢入门,转而光顾附近的莲香楼,弄得陶陶居饭店制成的点心无法推销,只好分送主事人属下的其他茶楼如太如楼、涎香楼、金华楼推销。
谭杰南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只好请酒楼业工会出面调解。结果两个工会的负责人协商后,决定陶陶居饭店除少数技术人员外,全部聘用茶楼工会成员,聘用的部分酒楼业工会成员可以跨会参加茶楼工会,又在“下栏钱”分配上多给茶楼业工会,问题才告解决。经此一“战”,以经营茶楼业起家的谭杰南,决定改变方针锐意经营酒楼业,他参加了酒楼业公会颐怡堂(会址在惠福西路二围街),后来先后办起七妙斋酒家、六国大饭店、大同、金陵等融酒楼茶楼饭店为一体的新型企业,被坊间称为最后一代“酒楼王”。
抗战胜利后,粤剧八和会馆在恩宁路重建,不少粤剧艺人也住在西关,故粤剧艺人及组班者常到陶陶居饮茶吃饭,粤剧组班、聘角色、请乐师,常常在此敲定。此风延至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粤剧名小武、曾被誉为“武探花”的梁荫棠在此饮茶时,见到一个流氓强霸群众座位还自恃“食过夜粥”(练过武)而出手打人,忍不住仗义出头,打得流氓求饶。名编剧何建青为此赋词《踏莎行》,留下笑谈一宗。词云:
两个皮槌,一双铁腿,风风雨雨来来去,马交任侠又春申,牛精小武多豪举。起舞新天,长歌乐岁,焉知恶浪掀天起,拦腰杀出草头王,如何下得窝囊气!
新中国成立后,陶陶居饭店仍是广州饮食业名店。陶陶居饭店的名师有“月饼泰斗”陈大惠、“百花强”崔强及廖柏、廖国喜等。崔强乃南海人,13岁师从名点心师崔焰,20世纪30年代初已在香港清华酒楼主管点心部。40年代先后在七妙斋酒家、六国大饭店任经理助理,他制作的百花馅(虾胶)特别鲜、爽、滑,同行公认首屈一指。还乐于培养人才,陈勋、罗坤亦曾得他指点。“文革”时期,陶陶居招牌换作“东风楼”,古雅陈设被当成“四旧”毁掉,点心菜肴也失去特色。改革开放后才重挂老招牌,马路边的柱上由名书法家重书昔日的典雅长联。1983年与港商合作经营陶陶居酒家,1986年又恢复为国有企业。此后,笔者的几位朋友也曾为“陶陶居”增添文化品位出过力。如以谭白薇为首的荔枝湾文化协会,促成“陶陶居”开设“西关古坛”,请讲古名艺人颜志图开讲;以名画家程家焕、罗航烈为首的东方书画研究会,在“陶陶居”三楼霜华小院常设书画艺术展览……至21世纪初,“陶陶居”已由幸运楼饮食集团经营。转手经营后,生意远超从前,留下一曲耐人寻味的乐章……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原来,清代咸丰六年在小北今宝汉直街附近挖出一块奇特的石碑,细看之下才知是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那“买地券”刻于南汉大宝五年,是深褐色的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得奇特。李月樵取券中的“宝”、“汉”二字,作为茶寮之名,颇得食客称赞。从此“宝汉”的名气更大,不少文人雅士到来饮酒题诗作联,留下不少诗文。后来,宝汉茶寮不存,附近辟成街道,称为“宝汉直街”。......
2024-01-19
冯俭生亦获港英当局授予“太平绅士”封号。一年多后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把大同酒家当作“敌产”处理,要充公拍卖。随后,广州上演了一出拍卖大同酒家的闹剧。约在1945年底,拍卖大同酒家仪式在沙面一间大厦的会议厅举行。不到3年时间,大同酒家的纯利已达数十万港元,获利之巨居于同期广州酒家之首。大同酒家有多个饮食业之“最”。而首创像生拼盘“孔雀开屏”的,就是大同酒家特级厨师王光。......
2024-01-19
在未有五星级酒店之前,华侨大厦是最受华侨、港澳同胞青睐的宾馆。数十年间,华侨大厦不但旅业部扬名海内外,其餐饮部的名菜美点亦脍炙人口,名厨师、名点心师有不少故事。1957年华侨大厦正式开业时,特聘潮汕名厨朱光耀、朱彪初兄弟主理潮州菜。华侨大厦的名点心师曾苏,则是名满广州饮食界、当今却鲜为人知的名师。因此无论炎夏与寒冬,华侨大厦餐饮部的萨其玛均令食客赞赏。......
2024-01-19
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2024-01-19
唐朝时,广府美食已闻名中原。唐朝时外国人已称广州为“广府”,这是因为唐朝初期广州先后设总管府、大都督府、中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唐朝以后的南汉,改广州为兴王府,宋灭南汉后,广州便不称“府”了。闲话休提,说回唐朝的广府美食,那时称为“南烹”、“南食”,在古籍中有记载。现在回顾起来,唐朝的广府名菜,真有些“阿茂整饼”的精神。可惜的是,古代的广州府文人虽然垂涎美食,却没有记下当时的名店、名厨。......
2024-01-19
兴宁游子誓荣归,巧创宁昌盐焗鸡。他当初离开故乡时誓要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所以搞好此店决心很大,改名“宁昌饭店”,有祝愿兴宁繁荣昌盛之意,显出浓浓的乡情。因此,不少人专门到宁昌饭店品尝盐焗鸡。一天,一位姓李的警官命人到宁昌饭店预订晚餐酒菜一席,菜式中当然有盐焗鸡。老板大喜,此后亦推介此新法盐焗鸡,改名“宁昌盐焗鸡”,结果成了名菜。宁昌盐焗鸡改名东江盐焗鸡,东江盐焗鸡与八宝窝全鸭被誉为“东江双绝”。......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