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老南园与新南园的崛起与陈福畴的传奇相关

老南园与新南园的崛起与陈福畴的传奇相关

【摘要】:由于近百年来广州以“南园”为店名的名酒家先后有两家,而且毫无传承关系,本书只好把民国时期的称为“老南园”,新中国时期开业的称为“新南园”,以示区别。老南园的崛起与被誉为“第一代酒楼王”的陈福畴紧密相连,民国初期陈福畴令老南园稳执酒楼业的牛耳。因此,南堤的“南园”便气息奄奄。“乾坤袋”引来这些股东,不仅多了不少生意,而且利用他们的权势保护“南园”。“南园”还挺有运气。

由于近百年来广州以“南园”为店名的名酒家先后有两家,而且毫无传承关系,本书只好把民国时期的称为“老南园”,新中国时期开业的称为“新南园”,以示区别。

老南园的崛起与被誉为“第一代酒楼王”的陈福畴紧密相连,民国初期陈福畴令老南园稳执酒楼业的牛耳。陈福畴的成功,证明了一个人要成名需要实力、机遇、人缘三者结合。

佛山七堡乡人也有经营酒楼业。宣统元年(1909年),谭晴波在广州东堤创办了襟江酒家,酒家的鹤顶格门联颇有文采:

襟上酒痕多,廿四桥头吹玉笛;

江心云色重,万千帆影集金樽。

酒家开张后经营得法、出品优良,因此顾客如云,不但雄踞东堤,连西面南堤一带的酒家常客亦转来帮衬。因此,南堤的“南园”便气息奄奄。

南园酒家在太平沙南面(今八旗二马路北面),原是著名藏书家孔继勋的岳雪楼大院,孔氏衰落后,后来成为番禺黄佐贤的产业。光绪年间,何展云在此开设南园酒家。何展云早年主持一景酒家,全部用酸枝台椅、象牙筷子等高档设备,开酒楼业华贵设备之先河。他经营南园后,利用孔家大院的园林建筑,把酒家布置得甚为古雅,加上地近天字码头。人流密集,故经营得有声有色。岂料襟江开张后,抢了南园不少生意,何展云深感年事已高,难与年富力强的谭晴波竞争,便与助手黄焯卿(绰号大只脚)、高敬之(绰号张王爷)商量,愿以低价将“南园”转让给别人经营。

此时,襟江酒楼的楼面部长陈福畴正好想自立门户。他是高敬之、黄焯卿的挚友,为人足智多谋,绰号“乾坤袋”,而且地头熟、人面广。因此高、黄二人找他商量承接“南园”时,一口应允,答应“担扛大旗”。

陈福畴资金不多,但聚财有术。他结识不少常来东堤寻欢作乐的官员、巨商及公子王孙,很快便募集到所需股金,接手经营“南园”。(www.chuimin.cn)

陈福畴不愧“乾坤袋”之称,首先他通盘考虑了资金问题,一是定下集股之术,“南园”总资本是5万元,大部分是外股,股东投资五千元便成董事,可以在“南园”消费时签单(不用给现钱)。当时能签单者很有面子,特别是在女人面前摆摆股东的阔气,自觉威风,所以有钱人觉得花几千元入股值得,赚不赚钱也不在乎。“乾坤袋”引来这些股东,不仅多了不少生意,而且利用他们的权势保护“南园”。二是定下分配利润办法,他与高敬之、黄焯卿是主事人,共占70﹪,其余30﹪按股均分,由于外股不计较分红,这使他得益不少(后来他主持的酒家均按此办法)。此外,酒家进货回扣(佣金)、槟芥(餐前小食)、下栏(下脚料)、小费、麻将牌租金、代雇乐队或召妓服务费等众多额外收入,由经理支配,虽然只提50﹪给员工,但“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已令员工觉得很满意,使陈福畴颇得人心。以后的酒楼也多按此办法分配额外收入。

陈福畴为改善环境与设备,除充分利用原有的园林景观外,改建的亭、台、楼、阁俱全,以幽雅小径相通,令人有曲径通幽之感,更有独立小庭园,十分适合达官贵人不乐意与其他顾客杂处饮宴的心理。还在酒家内设“四局”:雀局,可打麻将(广州人叫麻雀);花局,召妓陪酒;响局,请女伶演唱或乐队演奏;烟局,让客人抽鸦片。酒家中的设备高档化:酸枝台椅床几,银器及江西名瓷餐具,象牙筷子,锡制菜碟(簋),连麻将牌也有象牙制作的。

另外,实行全方位宣传。当时的酒家、茶楼都未意识到宣传的作用,让陈福畴又着先机。他在报刊上登广告,请记者写文章,不但宣传“南园”的环境、名菜美点,还宣传厨师,就是名店、名师、名菜“三位一体”,这一点连如今的酒家宣传似乎也未做到。“南园”的总厨邱生(绰号舰长),不但能烹制独具特色的红烧网鲍片、白灼螺片等名菜,还熟悉各种高级食材的鉴别,是位得力的买卖手,还培养了一批徒弟,使“南园”维系一批技术骨干。“南园”另一位名厨名叫伍车,做事爽朗快捷,故有绰号叫“砵砵车”。

“南园”还挺有运气。就在“南园”装修后重新开张不久,东堤的襟江因炸伊面时失火致全毁,后来襟江重建改名澄江楼,但以经营茶市为主,不与“南园”争食,遂使“南园”得以尽情发挥,成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四大酒家”之首,陈福畴也成了第一代“酒楼王”。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陈福畴避居香港,“南园”停业后被日本侵略军霸占,后来酒家失火,毁于一旦。

二四鸡粥

清末民初,广州一家新开的粥店推出平(便宜)价鸡粥,一般粥店每碗鸡粥4分,他只卖2分4厘,于是引得不少食客来光顾。岂料一尝之下,食客大呼上当。原来此店的粥底“水还水渣还渣”(粥煲得不绵),几块鸡肉骨多肉少。这粥店不久便“执笠”(倒闭),只留下“二四鸡粥”的笑话。从此,人们以“二四鸡粥”比喻低档,引申义为以次充好。如今已少有人说“二四鸡粥”一词,但“二四鸡粥”之举仍时有所见。不过,使出“二四鸡粥”伎俩的食肆,终究是会被食客抛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