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不加修饰的细碎生活中,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构成了冯小刚电影重要的叙事视角。这种转型是从喜剧中的“日常生活现实主义”逐步变为“奇观现实主义”,希望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8]。正是透过《我不是潘金莲》所具有的这种荒谬感,我们感受到了影片的沉重及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终于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悲喜剧。......
2023-08-12
20世纪初,美国文学以传统现实主义为主要的潮流。欧·亨利(1862~1910)的短篇小说集问世于这个时期,杰克·伦敦(1876~1916)的重要长篇小说也发表在20世纪初。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6)、《石油》(1927)描写了劳工的不幸,以及垄断资本的横行。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写拓荒者的小说,辛·刘易士(1885~1951)揭露市侩的《大街》(1920)、《巴比特》(1922)都是十分深刻的。
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继世纪初的兴起而步入繁荣,意象派、象征主义、抽象哲理派等诗歌大量涌现。庞德(1885~1973)、瓦歇尔·林赛(1879~1931)、桑德堡(1878~1967)是很有成就的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1922)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奥尼尔(1888~1953)的剧作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成分,《琼斯皇》(1920)、《毛猿》(1922)以表现主义方法与象征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异化。南方文学的代表福克纳(1897~1962)在《喧哗与骚动》(1929)中用意识流手法描写资产阶级家庭的堕落。
美国的左翼文学是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产生的。约翰·里德(1887~1920)的《震撼世界的十日》开创了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乔万尼蒂歌颂列宁的诗、伊斯特曼的小说《冒险》(1927)、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1929)是这种文学的实绩。
“红色的30年代”时期左翼文化团体与杂志纷纷出现。重要的左翼作家有:工人出身的高尔德(1894~1967),他的自传小说《没有钱的犹太人》(1930)首先写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它对后来美国作家们,如《铁城》作者布朗等,以及对拉丁美洲作家影响很深。
此外,康罗伊的小说《无产者》(1933)、工人作家坎特韦尔的小说《丰饶的土地》(1934)、罗斯的小说《称它为睡眠》(1935)。约翰·霍华德·劳森的剧本《进行曲》(1936)、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诗《新的歌》(1937)以及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的报告文学,都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马尔兹(1908~)的长篇小说《潜流》(1940)成功塑造了共产党员形象,他的《十字奖章与箭矢》(1944)是反法西斯的名著。黑人作家赖特(1902~1967)的《土生子》(1940)表现了黑人的革命愿望。“红色30年代”,有的写劳动人民斗争的现实主义小说,也列入左翼文学,如斯坦贝克(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1939)、多斯·帕索斯(1896~1970)的《美国》三部曲:《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赚大钱》(1936),以及考得威尔的短篇小说。
20世纪30年代后期,左翼文学分化,但一些作家仍然写出了反法西斯的名作,如刘易斯的《不能在这里发生》(1936)、海尔曼的《守望莱茵河》(194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杰出的作家主要是海明威(1899~1961),他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的《人间天堂》(1920)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也唱出了因“美国梦”幻灭而迷惘的哀歌。(www.chuimin.cn)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出现极复杂的状况,各种现代派文学应运而生。梅勒(1923~)写了战争小说《裸者和死者》(1848),在《白色黑人》(1959)中发布了美国存在主义的宣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国出现反传统的“垮掉的一代”。代表作有金斯堡(1926~)的长诗《嚎叫》(1956)和凯如亚克(1922~)的小说《在路上》(1957)。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还流行黑色幽默小说,用滑稽口吻来写悲惨景色以揭露世界的不合理。海勒(1923~)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冯尼古特(1922~)的《第五号屠场》(1969)都揭露了战争的不人道。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代表是阿尔比(1928~),他的《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梦》(1961)、《海景》(1975)表示了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否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经过“沉寂的十年”,在存在主义影响下,在与各种现代派文学相抗衡又相渗透之中,渐次兴起和回归。索尔·贝洛(1915~)受现代派影响虽深,但倾向现实主义的《洪堡的礼物》(1975)等是现代文学的佳作。
马拉默德(1914~)的长篇《店员》(1957)、《房客》(1971)、《杜宾的传记》(1979)真实描写了下层犹太人的苦难。写《兔子,跑吧》的厄普代克、写《战争风云》的沃克、写《奇境》的女作家奥茨,以及黑人作家埃利逊·鲍德温,也都对现实作了反映。
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1914~)的《玻璃动物园》(1945)、《欲望号街车》(1947)、《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和亚瑟·米勒(1915~)的《推销员之死》(1949)、《桥头眺望》(1957),从各方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有关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的文章
在看似不加修饰的细碎生活中,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构成了冯小刚电影重要的叙事视角。这种转型是从喜剧中的“日常生活现实主义”逐步变为“奇观现实主义”,希望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8]。正是透过《我不是潘金莲》所具有的这种荒谬感,我们感受到了影片的沉重及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终于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悲喜剧。......
2023-08-12
美国生物学家毕布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们乘坐潜水球潜入深水,意外地从金黄色的世界进入了一片绿色的世界。可是,对甲板上的人来说,我们到达的水下世界是青色的。在水下60米,水的颜色已经变得有些尴尬,辨别不出到底是绿中带蓝,还是蓝中带绿。到了水下300米,我想努力分辨出氷的颜色,是蓝黑色还是深灰蓝色?一些接近蓝色的色彩变成了模糊不清的灰色,最终又变成黑色。毫不夸张地说,我第一次对“黑色”有了如此深刻的体会。......
2023-11-18
大会通过了《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规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奥维奇金派”的出现,“解冻文学”思潮的流行,“战壕真实派”的崛起,标志着苏联文学的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再度发生的深刻变化,文学生活也发生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全方位的改变。“回归”是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最突出的现象。......
2024-01-18
随着意大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邓南遮也变为军国主义吹鼓手,歌颂肩负统治使命的“超人”,鼓吹民族沙文主义,为法西斯张目。他们借鉴欧洲现代派文艺,或以自我意识为作品的中心,或追求纯粹的艺术美,后来衍生出脱离现实、执著于形式的“艺术散文”派。1945年是意大利现代历史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新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他们塑造了意大利文学史上新的主人公。它继承真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开辟了意大利文学新的蹊径。......
2024-01-18
1905年,瑞典与挪威联盟的解体和1909年的大罢工,促使瑞典作家面向社会现实,密切注视瑞典人民的生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思想变化,在这基础上,写出了不少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20世纪20年代后,瑞典文学界取得成就最大的是著名的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帕尔·拉格尔克维斯特。1940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5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的文学更为活跃,许多作品反映战后社会上的沉闷空气和人们的变态心理。......
2024-01-18
无论是文学或造型艺术,在其忠实于客观世界这个广泛意义上,“现实主义”无疑是中外文学艺术创作传统和批评传统的主流。恩格斯总结出现实主义理论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2023-11-29
西美尔认为“时尚的发展壮大导致的是它自己的死亡,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即它的广泛流行抵消了它的独特性。”同时,在西美尔的时尚研究中,他将时尚的周期性循环往复阐释为时尚能量的再循环,且这种能量的再循环不是全部时尚内容的复现,由于时间的流逝,一部分能量会随着时尚内容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而消耗殆尽,最终得以复现的时尚内容只是剩余的部分。......
2023-06-18
自此,“新写实”的称谓正式产生。“新写实主义”认为,“烦恼人生”正是中国大多数公民的人生烦恼,是大多数人带有普遍性的生存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写实”小说改变了以往的“真实”观念,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对被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所漠视的日常生活内容以及看似偶然的日常生活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写实主义”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有助于推动现实主义的多元化发展。......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