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多元流派与活跃评论工作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多元流派与活跃评论工作

【摘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罗马尼亚文学,现实主义流派仍占主导地位,但西方文艺思潮,如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艾尔梅主义等都在文学中有所表现。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工作相当活跃,加·伊布勒伊利亚努主编的《罗马尼亚生活》受民粹派思想影响提倡民族民主的现实主义文学。他的历史小说反映了罗马尼亚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维护民族生存的艰苦的斗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罗马尼亚文学,现实主义流派仍占主导地位,但西方文艺思潮,如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艾尔梅主义等都在文学中有所表现。有些现代派作家走上了民主进步的道路,如杰·博格扎(1908~)和阿·巴兰格(1913~1979)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工作相当活跃,加·伊布勒伊利亚努(1871~1936)主编的《罗马尼亚生活》受民粹派思想影响提倡民族民主的现实主义文学。欧·洛维内斯库(1881~1943)主编的杂志《精灵》主张革新,全盘接受西方最新的文艺形式,反对文学作品专写农村题材。其他著名文学评论家还有米·拉列亚(1896~1964)、乔·克林内斯库(1899~1965)、图·维亚努(1897~1964)等人。

这时长篇小说创作也进入繁荣时期。它的题材广泛,并且出现了一批剖析人物心理活动的作品。米·萨多维亚努(1880~1961)的小说塑造了反抗压迫的农民渔民、工人和小市民的形象,具有浓厚的摩尔多瓦地方色彩。他的历史小说反映了罗马尼亚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维护民族生存的艰苦的斗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雷布雷亚努(1885~1944)是罗马尼亚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创作了《伊昂》等3部长篇小说。此外,著名的长篇小说还有卡·彼特雷斯库(1894~1975)描写知识分子的《爱情的最后一夜,战争的第一夜》(1930)和《普罗库斯特之床》(1933);切·彼特雷斯库(1892~1961)反映石油工人悲惨生活的小说《黑色金子》(1932);克林内斯库暴露资产阶级的伪善的小说《奥蒂莉亚的隐秘》(1938)等。女作家霍·帕帕达特·本杰斯库(1876~1955)的小说《巴哈音乐会》(1927)则以细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闻名。(www.chuimin.cn)

罗马尼亚无产阶级文学初期的代表作家是亚·萨希亚(1908~1937),他的短篇小说《活的工厂》(1932)、《港口的暴动》(1932)等描写了工人们从自发的斗争到组织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过程。在诗歌方面,主要诗人有图·阿尔盖齐(1880~1967)、乔·巴科维亚、伊·巴尔布(1895~1961)、卢·布拉加(1895~1961)、亚·菲利皮德(1900~1979)、乔·托珀尔切亚努(1886~1937)等。

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在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诗歌的形式也有所创新,自由体诗开始出现。此时,戏剧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重要的作品有卡·彼特雷斯库的《铁石心肠》(1925),米·塞巴斯蒂安(1907~1945)的《无名星》、《最后一点钟》和乔·米·赞菲雷斯库(1898~1939)《娜斯塔西亚小姐》(19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