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希里语属非洲班图语系,是东非国家坦桑尼亚、肯尼亚的国语,亦通用于东非、中非其他国家的部分地区。早在16世纪,斯瓦希里语文学就受到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斯瓦希里语文学在上述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是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他还著有《诗歌格律》,总结了斯瓦希里语诗歌的各种形式和韵律。政治上的独立推动了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各方面的新发展,并产生了不少富有朝气的作家。......
2024-01-18
非洲有以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法文,它们是:塞内加尔、几内亚、马里、象牙海岸、上沃尔特、多哥、贝宁(原名达荷美)、尼日尔、乍得、加蓬、刚果、扎伊尔、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毛里塔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尔。1934年在巴黎出版的杂志《黑人大学生》创刊号标志着非洲法语文学历史的开端,然而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的传统却是相当悠久的。
20世纪20年代,文学界开展了“黑人性”(另译黑人学)运动。“黑人性”运动是以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前导而展开的。此时,杜波依斯(1868~1963)、克劳德·麦凯(1890~1948)、兰斯顿·休斯(1902~1967)等作家的作品中表现了黑人自豪感。他们对于法语黑人作家提出“黑人性”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1921年圭亚那出生的黑人作家勒内·马朗(1887~1960)以他在非洲的经历写成了《巴杜亚拉,真正的黑人小说》。作品中作者指责殖民占领者对非洲的掠夺,号召为反对黑奴贩子而斗争。这部小说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并引起一场激烈的论战。结果小说被法国殖民当局查禁,作者受到迫害,但他的声音已深入到黑人作家的心中。
1932年,马提尼克大学生埃蒂安·莱罗等3人在巴黎创办杂志《正当防卫》,宣告一种黑人文学的诞生。
1934年,又有3个黑人大学生在巴黎创办《黑人大学生》杂志。这三个大学生是莱昂·达马(1912~)和艾梅·塞泽尔(1913~)以及莱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6~)。达马于1937年发表诗集《色素》,揭示黑人处境的艰苦和西方的野蛮。塞泽尔在长诗《还乡笔记》(1939)中歌颂黑色人种。桑戈尔热衷于非洲口头文学和语言,写出了《阴影之歌》(1945)。塞内加尔作家乌斯曼·索塞(1911~)和比拉戈·狄奥普(1906~)扩大了《黑人大学生》的范围,前者写了两部小说《卡兰》(1935)和《巴黎的幻景》(1937),后者整理了几本民间故事集。同时“黑人性”这个词汇也由塞泽尔在《还乡笔记》中发表出来,它的概念已由桑戈尔确定为代表“黑人世界的文化价值的总和”。1947年,阿辽纳·狄奥普(1910~)筹办的新杂志《非洲存在》出版,以后又成立了“非洲存在出版社”,随着非洲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开展,非洲法语文学逐渐繁荣发展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法语创作的非洲诗歌。桑戈尔的诗集《阴影之歌》和《黑色的祭品》(1948),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他非常注重非洲的历史传统,他的戏剧长诗《沙卡》,赞美了19世纪上半叶祖鲁人的著名领袖沙卡统一了分散的部族。他编辑的诗集《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1948)标志着“黑人性”诗歌创作的高潮。其中塞内加尔诗人载维·狄奥普的《槌击集》(1956)是非洲独立前夕反抗殖民主义的著名作品,比拉戈·狄奥普的《诱饵和闪光》(1960)充满着非洲黑人生活的气息。
象牙海岸作家贝尔纳·达迪耶(1916~)著有诗集《昂然挺立的非洲》(1950)、《时日的交替》(1956)和《五洲的人们》(1967),他的诗号召非洲人民团结起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扎伊尔诗人马尔蒂亚尔·辛达(1930~)的诗集《第一首出发的歌》(1955)表达了非洲青年愤怒的声音,其中的《锄头之歌》用民谣的形式写成,因此,非洲的锄头成了苦难深重的农民的象征。
马里作家马马杜·戈洛戈(1924~)的《我的心是个火山》、《非洲的风暴》等都是战斗性较强的诗篇。
喀麦隆诗人埃邦雅·永多(1930~)的诗集《喀麦隆!喀麦隆!》(1960)充满爱国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几内亚的歌手是凯塔·福代巴(1921~),著有《非洲诗集》(1950),其中《深夜》、《非洲的黎明》等叙事诗都具有非洲舞蹈的节奏。
1948年,马达加斯加的著名诗人雅克·拉贝马南雅拉(1913~)发表了长诗《祖国》,这是一支对他的岛国热情的颂歌。他还有长诗《朗巴》(1956)和《解毒剂》(1961)。他的作品反映了马达加斯加人民争取自由的史诗般的斗争。
毛里求斯诗人爱德华·莫尼克(1931~)著有《这些血鸟》(1954)、《怒潮》(1966)等抒情诗集。
刚果诗人契卡雅·乌·塔姆西(1931~)的诗集《历史概要》(1962)获1966年达喀尔的世界黑人艺术节诗歌大奖。他的诗基本上是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写成。
非洲的诗歌从它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的形象和韵律,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些诗歌在朗诵时要用非洲的乐器,如“塔姆—塔姆”鼓伴奏。通过音乐,非洲的诗歌又同舞蹈和戏剧艺术联系起来。
非洲的民间故事,因故事的主人公不同分为两大类,内部草原的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是兔子,这一类故事叫做“兔子系统”;沿海森林的民间故事则称为“蜘蛛系统”。
塞内加尔的比拉戈·狄奥普是“兔子系统”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阿马杜·库姆巴故事集》(1947)等。这些用散文诗写成的故事,据说是作者从格里奥阿马杜·库姆巴那里搜集来的,大多是动物故事,主人公是狡猾的兔子娄克,对立面往往是贪婪而愚蠢的鬣狗布基。
象牙海岸的贝尔纳·达迪耶是“蜘蛛系统”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非洲的传说》(1953)、《黑色缠腰布》(1955)等。主人公是蜘蛛卡库·阿南泽,和兔子娄克同样狡猾,但喜欢恶作剧,常常自食其果。达迪耶的故事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和想象的神灵。
此外,塞内加尔作家乌斯曼·索塞的《黑非洲的故事和传说》(1962)、喀麦隆作家班雅曼·马蒂普(1932~)的《在美丽的星空下》(1962),乍得作家约瑟夫·布拉伊姆·塞德(1927~)的《在乍得的星空下》(1962),加蓬作家安德烈·拉蓬达·瓦尔克的《加蓬故事集》(1967),毛里塔尼亚作家库雷·图雷等的《从前在毛里塔尼亚》(1968),尼日尔作家布布·阿马的《尼日尔的故事和传说》(3卷,1972)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非洲作家还经常写作传奇故事,颂扬古代非洲王国的伟大和光荣。1938年,达荷美作家保尔·阿祖美(1890~)发表历史题材的传奇《朵吉西米》,以19世纪上半叶的达荷美王国为背景,讲述公主朵吉西米悲剧性的恋爱故事。作品中出现的欧洲人当时是黑人嘲笑的对象。
传奇故事中的代表作是几内亚作家吉布里尔·塔姆西尔·尼亚奈(1932~)的《松迪亚塔》(1960),它描绘13世纪初黑非洲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松迪亚塔如何击败侵略者,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马里帝国,文笔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献意义。
上沃尔特作家纳齐·博尼(1910~)的《古代的衰落》(1962)回溯了上沃尔特近300年的历史,赞美了古代的非洲文明,谴责了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非洲早就存在着一些传统的娱乐性民间戏剧活动,但用法语表现的非洲戏剧则是20世纪30年代在“黑人性”运动的影响下,于塞内加尔的威廉—蓬蒂师范学校诞生的。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自法属西非洲各地,他们集体编写了一些剧本演出,然后又把这种演戏的习惯带回自己的家乡。其中表现传统生活的有《达荷美的婚姻》(1934)、《格里奥的胜利》(1935),表现破除迷信的有阿蒙·达比的《女巫》(1957)等。
非洲的戏剧的主题大致包括3个方面:(www.chuimin.cn)
第1类戏剧揭露殖民主义,主要是历史剧。较重要的有马里作家塞杜·巴迪昂(1928~)的5幕剧《沙卡之死》(1961),是第一部非洲法语悲剧,作者以19世纪祖鲁族的领袖沙卡作为战斗的非洲的象征。塞内加尔作家阿马杜·西塞·狄亚的《拉特·狄奥尔的末日》(1965),写塞内加尔国王拉特·狄奥尔趁法国人着手建造一条通过他的王国的铁路时袭击他们,但遭到失败。
象牙海岸作家贝尔纳·达迪耶写的《刚果的贝雅特里齐》(1970)以欧洲人初次侵犯非洲的历史为背景,描写女主人公贝雅特里齐宣传反抗,被活活烧死的故事,象牙海岸作家夏尔·诺康(1936~)也写出了悲壮的历史剧《阿布拉哈·波库》或《一个伟大的非洲女人》(1970)。
几内亚尼亚奈的《西卡索》(1971)写国王巴·奔巴在他的城堡西卡索沦陷时自杀的悲剧。作者号召非洲人团结起来抵御侵略者。
贝宁作家让·普利雅(1935~)的《凶狠的孔多》(1966)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剧,曾获黑非洲文学大奖。
第2类戏剧讽刺旧的习俗,大多是喜剧。代表作是喀麦隆作家纪尧姆·奥约诺·姆比亚(1939~)的《三个求婚者——一个丈夫》(1960),作品写父母贪图彩礼,女儿以巧妙的办法终于和自己心爱的情人──一个穷大学生结成姻缘。
刚果著名作家居伊·芒加(1940~)的喜剧《神谕》(1969)也是写彩礼和妇女解放问题。他的其他著名剧本《科塔·姆巴拉的大锅》(1969)等描绘进步和落后之间的冲突。
第3类戏剧批评贪污腐化。重要作品有象牙海岸作家贝尔纳·达迪耶的闹剧《托戈·格尼尼老爷》(1970),揭露一个非洲的官员同白人掮客勾结,结果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同样性质的剧本还有刚果作家马克西姆·恩德贝卡(1944~)的《总统》(1970),描写一个虚构的非洲共和国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刚果作家西尔万·邦巴(1930)的《杀死鳄鱼的人》(1962)等。
1949年,几内亚作家凯塔·福代巴创办了非洲芭蕾舞剧团,至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9年以后,塞内加尔首府达喀尔、象牙海岸首府阿比让等地建立了大型剧院。历届世界黑人艺术联欢节和文化节的举行,对非洲戏剧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现代非洲法语小说中最早引人注目的是几内亚作家卡马拉·莱伊(1928~1980)的自传体作品《黑孩子》(1953),小说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了非洲的风土人情。他的第2部小说《国王的目光》(1954),写一个穷途潦倒的白人在非洲被同化的过程。
刚果作家让·马隆加的《雅利安女人的心》(1954),描写少女索朗日由于拥有一颗“雅利安女人的心”,感到痛苦,因而自杀。她的情人芒贝凯则是高尚正直的黑人。
象牙海岸作家贝尔纳·达迪耶的自传体小说《克兰比埃》(1956)触及种族歧视的问题。他的另外两部小说《一个黑人在巴黎》(1959)和《纽约的老板》(1964)用黑人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文体幽默,后一部作品有较强的批判性。
喀麦隆的著名作家蒙戈·贝蒂(1932~)原名亚历山大·比伊迪,1956年发表小说《可怜的蓬巴基督》。这部小说挖苦一个白人传教士,指出了他和殖民主义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蒙戈·贝蒂的另外两部小说《完成的使命》(1957)和《死里逃生的国王》(1958)也是讽喻性的作品。
喀麦隆作家斐迪南·奥约诺(1929~)在1956年发表了两部反殖民主义的小说《家僮的一生》与《老黑人和奖章》,揭露了欧洲殖民者的虚伪和暴虐,反映出黑人觉悟的提高。塞内加尔作家桑贝内·乌斯曼(1923~)的小说《祖国,我可爱的人民》(1957)写一个非洲青年知识分子为建立“合作农场”所作的英勇斗争。
1956~1960年是法语非洲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马里作家塞杜·巴迪昂的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小说《暴风雨下》(1957),塞内加尔作家阿布杜莱伊·萨吉(1910~)的写农村少女对城市生活感到幻灭的小说《玛伊慕娜》(1958),象牙海岸作家阿凯·洛巴(1927~)的叙述留学生经历的小说《黑人大学生科孔博》(1960),贝宁作家贝利·凯南(1928~)的具有浪漫情调的小说《无底的陷阱》(1960)等。
1960年,非洲国家基本上都获得了独立。除少数作家继续写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小说之外,大部分青年一代作家开始表现非洲独立国家中出现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桑贝内·乌斯曼的小说《热风》(1964)的第一卷描写1958年,一个虚构的非洲国家进行公民投票的情景。接着,他又写了《汇票》(1965)和《哈拉》(1973),批判本国的官僚和暴发户。
喀麦隆作家达尼耶尔·埃旺代的《总统万岁!》(1968)是一部激烈的杂文式政治讽刺作品。另一个喀麦隆著名作家梅杜·姆沃莫(1945~)的小说《阿非利加巴阿村》(1969)对现代非洲城市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作了尖锐的批判。
象牙海岸作家夏尔·诺康的叙事诗体小说《暴风》(1966)描写了一个非洲革命知识分子同独裁者的冲突。另一个象牙海岸作家阿马杜·库鲁马的小说《独立的太阳》(1968)把传统社会和现实生活作了对照,表达了对国家独立后一些人剥削自己同胞的现象的不满。
马里作家扬博·乌奥洛冈(1940~)的小说《暴力的责任》(1968)描绘一个想象的非洲王国近千年来持续受到的剥削和暴行。
几内亚作家阿辽纳·方图雷的小说《回归线》(1972)描写一次政变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消除政治混乱的愿望。
马里作家昂帕泰·巴(1920~)的小说《旺格兰的奇特的命运》(1973),获得1974年的黑非洲文学大奖。
有关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的文章
斯瓦希里语属非洲班图语系,是东非国家坦桑尼亚、肯尼亚的国语,亦通用于东非、中非其他国家的部分地区。早在16世纪,斯瓦希里语文学就受到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斯瓦希里语文学在上述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是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他还著有《诗歌格律》,总结了斯瓦希里语诗歌的各种形式和韵律。政治上的独立推动了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各方面的新发展,并产生了不少富有朝气的作家。......
2024-01-18
马格里布法语文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20世纪20年代只有出生于马格里布或在马格里布逗留的法国人创作的“北非流派”的文学,作家有路易·贝特朗、罗贝尔·朗多等。他们大多用殖民者的眼光观察马格里布社会,他们的作品属于殖民者文学的范畴。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对马格里布法语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阿尔及利亚作家的创作中,民族解放斗争的题材显著增多。......
2024-01-18
现代捷克文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与此同时,以“旋覆花”社为代表的捷克现代派诗歌开始兴起。所有这一切,使20世纪20年代的捷克文坛呈现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捷克文学中的社会主义倾向增强了。20世纪70年代捷克诗歌与散文的主要特征是进一步探索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2024-01-18
六、本书的价值以中文形式出版的科幻史著作,本书并非第一部。这本书收集、整理了截止到当时的中文科幻资料,包括中外名家、名作。首先,本书从中国人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幻史。但对于我们则不同,科幻如何在这些亚洲国家生根开花,对中国科幻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彩图科幻百科》与《科幻小说史》介绍了俄罗斯、日本、甚至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但就是没有提到中国。......
2024-03-30
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学生于20世纪20年代,分成无产阶级反帝文学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学两大派。作品正面塑造了为民族解放而探索、奋斗的早期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对印度尼西亚革命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30年代,印度尼西亚出现了全国性的文化月刊《新作家》。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其文学也进入了现代时期。......
2024-01-18
19世纪下半叶,挪威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挪威文学也进入了繁荣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大约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和比昂松也转而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使现实主义不断深化。他们同约纳斯·李和谢朗并称为挪威文坛“四杰”。1905年瑞、挪联盟解体,挪威获得独立,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恢复并有所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则出现了“纪实主义”,表明挪威文学有了新发展。......
2024-01-18
但离开科幻文学,这个话题在整个文艺圈中几乎都是隐形的。近代科学产生之后,特别是在中国,技术与科学被合称为“科学技术”。科幻文艺所表现的则是板块运动。“生产力变化如何影响人性”这个最基本的命题,传统文艺根本无法表现。而科幻文学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由环境变化驱动,而非由人物性格驱动的文艺。......
2024-03-30
一九五四年,欧洲学者贝尔纳最先总结这一现象,认为存在着世界科学中心,并且这个中心在不停地转移。除了德国没有适时出现伟大科幻作品外,世界科幻文艺的中心几乎与世界科学中心同步发生转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成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的记录。......
2024-0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