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重要散文作品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重要散文作品

【摘要】:爱默生主要以散文体阐释他的超验主义思想。1832年,爱默生辞去唯一神教牧师职位,之后游历欧洲,受英国和德国浪漫主义文人的影响,开始了超验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1836年9月发表的《自然》一书阐述了超验主义的基本思想,有“超验主义宣言”之称。《美国学者》原为爱默生在哈佛大学发表的著名演讲,霍姆斯将之称为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自立论》是爱默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论文,集中表达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自立原则。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之一,也是超验主义最重要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不仅影响了一代浪漫主义作家,推动美国走向思想和文化的独立,他的思想和观念也成为美国文化传统的组成成分。有学者这样概括以爱默生为代表的一代文化人的历史意义:这群浪漫主义者“在思想上成就了堪比美国革命的政治功绩,即树立了关于独立、自主权和个人绝对权利的信条”(15)。爱默生主要以散文体阐释他的超验主义思想。

1832年,爱默生辞去唯一神教牧师职位,之后游历欧洲,受英国和德国浪漫主义文人的影响,开始了超验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1836年至1846年是其思想发展最重要的十年。1836年9月发表的《自然》一书阐述了超验主义的基本思想,有“超验主义宣言”之称。在《自然》的开篇,爱默生断言,这是一个回望过去的时代,人们只是借助先辈的眼睛感知自然和神灵,因循书本,顺从传统和习俗的力量,“在过去的枯骨间爬行摸索”,而没有独自思考和探索的勇气。他发问,“为何我们不能同样与宇宙建立原初的联系?”“自然的目的何在?”(16)由此,将问题引向如何通过与自然的直接联系,获得属于自己的洞见、知识和信仰。爱默生在“导言”中提出,“宇宙是由自然和灵魂两部分构成的”,他将在普通意义和哲学意义两个层面上讨论自然,他所关怀的是自然与灵魂、物质与精神的关联。全书分八个章节,逐层揭示自然与人的关联,从最基本的“物用”(commodity)层面逐渐上升到哲学和精神的层面——美、语言和训诫。如 “训诫”一章中,爱默生揭示自然的道德寓意,自然的教育意义“永无穷尽”,“既教化知性,又教化理性”,(38)“自然律处于自然的中心,向四周放射着光”。(43)爱默生所言的自然并非纯粹的物质的自然,从哲学的层面而言,是灌注着“精神”的自然:“精神存在于自然的背后,又贯穿于整个自然。它是单一而非复合;它并非外在地,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时空中,作用于我们,而是精神性地,或经由我们自身而发生作用:因此,精神,这至高的存在,并非在我们周围建立一个自然,而是让自然经由我们的生命勃发……”(69)爱默生在《自然》中所言的“精神”、“普遍的本质”或“最高的存在”,也就是他后来所说的“超灵”,或曰绝对内在的上帝。作家在《超灵》(The Oversoul,1841)一文中继续阐发了这一至高无上的精神存在,“在人心灵之中,存在着一个整体的灵;它是默不作声的智慧,是普遍的美,(人的)每一部分都同它相连,它是永恒的一”(17)。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爱默生视“超灵”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超灵”以绝对的内在性确认自然与人的同一性,也确认自然与人的道德属性。《自然》以“展望”结篇,爱默生以先知的身份预言人类巨大的潜力,宣告一旦人认识到自身的神性,贯通与自然和精神的联系,他便能恢复其造物者的地位,创立属于自己的世界,创建堪比亚当或恺撒的荣耀。(www.chuimin.cn)

《自然》奠定了超验主义的思想根基,从根本上说,它传达的是对于个人的信念,是纯粹的个人主义:“个体的心灵和灵魂至高无上,既是普遍知识的发源,也是中心。”(18)个人是裁定知识、意义和道德的唯一权威,它奉行绝对独立和自立的原则。爱默生与超验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的散文作品还包括《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1837)、《神学院毕业班演讲》(The Divinity School Address,1838)、《自立论》(Self-Reliance,1841)、《论诗人》(The Poet,1844)等。《美国学者》原为爱默生在哈佛大学发表的著名演讲,霍姆斯将之称为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它呼吁美国摆脱欧洲传统的影响,提出真正的“美国学者”应当是“思考着的人”(Man Thinking)。这意味着一种存在的状态,而非职业或社会功用意义上的思考者(thinker)。《神学院毕业班演讲》直接质疑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耶稣的神圣性、神职人员乃至神学教育本身的必要性,呼吁个体不要依赖体制化的宗教,而是直接建立与上帝或自然的直接关联。《自立论》是爱默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论文,集中表达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自立原则。文章提出要“相信你自己”(Trust Thyself),听从内在本性或内在上帝的声音。而要做到真正的自立,就必须有特立独行的勇气,不追随模仿别人,不为外在的权威和传统所羁绊,也不必畏惧违背自己以往的言行,因为本性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自立原则根植于爱默生对人性和直觉力的坚定信念,这无疑有其理想主义的一面,且推到极致也不无其潜在的隐患,但它并非浪漫主义的唯我论,其宗旨在于通过重塑个体而革新社会。尽管爱默生认为每个人都应具有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能力,他也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需要一类沟通者或中介式的人物,这就是诗人。但他眼中的诗人更接近于哲学家或先知的形象,而非只是具有作诗之才的人。在《论诗人》一文中,他全面揭示了诗人-哲学家(poet-philosopher)的本质与职责,指出诗人是“完整的人”,是“人类的代表”,洞察一切,又传报一切:“诗人是言者,是命名者,他是一位君主,位居中心。”(211)实际上,爱默生更喜欢以诗人自居,不仅因为他写诗,出版有诗集,更因为他以诗人哲学家的使命为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