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浪漫主义文学向“抒表论”转向,阐释创作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范式转换。柯勒律治播散并阐发了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提出的浪漫主义有机论。“植物”这一意象贯穿了柯勒律治的有机论体系,通过对植物属性的充分阐发,柯勒律治彻底革新了浪漫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分类、解剖和评价”方面的观念。继柯勒律治之后,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论。......
2024-01-18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是美国第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也是最早从事职业写作、并赢得欧洲声誉的美国作家之一。和欧文不同的是,库珀主要关注美国场景和历史,他也被视为美国航海题材小说、历史传奇小说和西部小说的开创者。库珀以“皮裹腿故事集”奠定了他身为小说家的经典地位,该系列为以边疆为题材的历史传奇,是对司各特历史小说传统的发展。库珀创作“皮裹腿”系列小说时,“西部”在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越来越具有中心地位,而西部和边疆也正成为美国界定民族性、想象国家民族身份的重要元素。
“皮裹腿故事集”由五部系列小说构成,根据发表的时间顺序依次为《开拓者》(The Pioneers,1823)、《最后一个莫西干人》(The Last of the Mochicans,1826)、《大草原》(The Prairie,1827)、《探路人》(The Pathfinder,1840)和《猎鹿人》(The Deerslayer,1841)。“皮裹腿”是主人公奈迪·邦博(Natty Bumppo)的绰号,此外,他还被称为“鹰眼”(Hawk-Eye)、“猎鹿人”和“探路人”等。系列小说围绕奈迪的经历展开,但其人生展开的时间与小说创作的顺序并不一致,在《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和《探路人》中奈迪正值壮年;在《开拓者》中是历练的老猎人形象,在《大草原》中已入垂暮之年,该篇以他的离世作结;而在最后一部《猎鹿人》里,奈迪回到青年时代,小说描写的是他初次出征的经历。在《猎鹿人》的序言中,库珀形容该系列“类似于一出五幕剧;内容和结构都完整”,1850年,由他本人首次汇编为一部故事集。奈迪出场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随着《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的发表,很快家喻户晓,成为拓荒者的代表以及边疆精神的化身。研究者认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库珀可能是以美国历史上的拓荒者、传奇人物丹尼尔·布恩(Daniel Boone)为蓝本,也参照了他早年结识的一位猎人的形象;奈迪忠诚的印第安伙伴钦加哥(Chingachgook)则为莫西干部落酋长,最初在《开拓者》里也是次要角色,之后成为库珀笔下的经典印第安人物形象。两人的友谊贯穿了整个“皮裹腿”系列。
作为边疆精神的化身,奈迪骁勇善战,崇尚个人主义,热爱大自然,厌恶文明社会的弊病,认同印第安人的某些价值观念,是“文明和野蛮的混血儿”,昭示着“探险和拓殖时代的美国历史”。五部小说叙述了奈迪1740-1806年的人生历程,这一时间段对应的正是美国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并逐步向西部拓殖的大历史。以奈迪的人生故事为主线,系列小说全景式地展现了美国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将“边疆个人主义的核心神话与对印第安土著军事失败及文化征服的壮阔描写结合起来”。(22)历史在此被表征为“一个未完成的、充满斗争的进程,或者说,一个斗争的场域,即上升民族与一个穷途末路的族群之间、扩张的美利坚合众国与四面楚歌的土著社会之间的斗争场域”(23)。和司各特一样,库珀的文化历史观源出苏格兰启蒙学派,认为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化。因此在以同情的笔触描写印第安部落的消亡时,库珀也明确揭示这一过程是历史的必然:处于更高阶段的白人社会注定要取代蛮荒的印第安次文化,以钦加哥为代表的高贵的野蛮人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像奈迪这样的白人落伍者也注定没有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奈迪沿循的是从白人向印第安文化倒退的轨迹——他从一开始就站在印第安原住民和逐渐消失的荒野一边,这注定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疏离白人社会的同时,他也并不能完全认同或融入印第安群体。他其实处于两个世界的夹缝中,尽管和印第安人一样亲近自然,擅长林中生存技巧,他却时常立足于白人基督教文化立场对印第安社会进行价值评判。比如,在《猎鹿人》中,奈迪在谈论不同种族的品性时提到:“白人的品质是信奉基督的品质,而红人的品质则更趋于野性”(24),由此,将印第安人与野性、残酷和暴力等品质联系在一起。而像割取头皮、伏击妇孺等行径则是印第安种族野蛮品质的直接证明,这自然也折射出库珀本人的意识形态倾向。(www.chuimin.cn)
一般认为《开拓者》和《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为五部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开拓者》被视为边疆生活最早和最传神的写照,取材于库珀本人的家族史:坦普顿的建立呼应着美国早期殖民和建国的历史;小说围绕土地所有权问题展开,其实也是在探讨美国疆土的合法性问题。法官代言的是法律、秩序和权威,认为土地和财产必须以合法途径获得和继承,然而这一观点受到老猎人奈迪的挑战,后者不仅反对法官的土地所有权,更从根本上抗拒商业文明的整体观念,认为自己对土地及其物产享有天然的权利,而一切所有权都是非正义的占有和滥用。无力抵挡文明进逼的奈迪只能离开镇子,向西部进发。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这两种观念之间保持了一种张力。《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以1754-1763年法国印第安人战争(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s)为背景。英法两国开战后,印第安部落也分成亲英和亲法两派。小说以“鹰眼”和钦加哥父子护送一对英国姐妹的惊险历程为脉络,将丛林追踪、伏击、战斗的惊险情节与跨种族的爱情故事有机结合起来。钦加哥之子翁卡斯与英国女子科拉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作家对族群和等级壁垒的捍卫。小说发表之时,摧毁印第安文化的一系列拓殖活动仍在进展中,但库珀在书中将印第安族群的消亡当成一个既定的史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库珀的小说既是对印第安征服的预告,也是对这一进程的哀悼。
“皮裹腿故事集”参与了西部题材的发掘及西部文学传统的建构,系列小说记录从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初叶的大历史,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原型人物群像。它对西部的书写、对边疆经验的探索影响了包括马克·吐温在内的很多作家。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随浪漫主义文学向“抒表论”转向,阐释创作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范式转换。柯勒律治播散并阐发了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提出的浪漫主义有机论。“植物”这一意象贯穿了柯勒律治的有机论体系,通过对植物属性的充分阐发,柯勒律治彻底革新了浪漫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分类、解剖和评价”方面的观念。继柯勒律治之后,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论。......
2024-01-18
至18世纪,一个重要的转折是崇高被视为“客体的一种内在品质,尤其是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品质”,而不再被认为是源自作家创作的修辞效应。再者,17、18世纪的“大旅行”风尚直接催生了这种浪漫主义的“崇高感”。伯克和康德是系统论述过“崇高”的两位哲学家。任何能引发痛苦和危险感的东西,或者说,任何令人恐怖、或与恐怖相关或给人恐怖感的东西,都是崇高的根源。......
2024-01-18
浪漫主义诗人推崇想象力,在浪漫主义诗学中,想象力占据重要地位。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做了界定。《诗辩》是为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群体的辩护,在阐释诗歌性质的章节里,雪莱尤其强调了想象力的性质和功用。想象力显然高于理性:“理性对想象力而言,犹如工具之于主体、肉体之于精神,影子之于实体。”......
2024-01-18
她的《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是一部哥特式作品,也被视为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弗兰肯斯坦随即逃离实验室,遗弃了自己所造的怪物。在杀害弗兰肯斯坦的小弟弟并嫁祸于女仆后,怪物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造一个伴侣,但后者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弗兰肯斯坦》为一部书信体小说,运用嵌套故事结构。有趣的是,大众和电影常把“弗兰肯斯坦”误认为是怪物的名字。......
2024-01-18
受柯勒律治的鼓励,华兹华斯计划写一部名为《隐士》的“哲思长诗”。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可1805年本,认为它代表了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巅峰状态,也是诗人思想最为清晰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华兹华斯讲述的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序曲》的部分成就在于“向读者揭示了人生并非完全合情合理,那些偶发和随意的瞬间呈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在审视这些瞬间时,我们可获得更多的启迪”。......
2024-01-18
民族主义兴起于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爆发了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或共和国。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是推动德国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赫尔德本人并非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确立了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与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盟关系,文学被有意识地用来打造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身份,因而,又有文学民族主义的提法。......
2024-01-18
1836年爱默生发表《自然》一书,标志着超验主义已成运动态势,开始波及美国的文化界和思想界,“超验主义俱乐部”也于同年成立。作为一种文化批判思潮,它将矛头指向美国当时的物质主义、商业化和社会的从众趋势。如爱默生指出的,超验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超验主义者相信感官之外的、“超验的”存在。......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