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8世纪,一个重要的转折是崇高被视为“客体的一种内在品质,尤其是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品质”,而不再被认为是源自作家创作的修辞效应。再者,17、18世纪的“大旅行”风尚直接催生了这种浪漫主义的“崇高感”。伯克和康德是系统论述过“崇高”的两位哲学家。任何能引发痛苦和危险感的东西,或者说,任何令人恐怖、或与恐怖相关或给人恐怖感的东西,都是崇高的根源。......
2024-01-18
玛丽·雪莱是葛德汶和沃斯通克拉夫特之女,诗人雪莱之妻。她的《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or,The Modern Prometheus)是一部哥特式作品,也被视为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1818年以三卷本的形式匿名首次发表,由玛丽的丈夫雪莱为之撰写序言。1831年小说第三次再版时,作家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并附有她本人的前言“作者的介绍”。小说的构思起源于1816年夏天文人小圈子的一次聚会。当时,雪莱夫妇和拜伦及其私人医生约翰·波里多利(John Polidori)暂居日内瓦湖畔,彼此来往密切,因阴雨不断,常被迫待在室内闲谈。一个风雨之夜,拜伦提议每人写一个恐怖故事进行比赛,但玛丽一直没找到灵感。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拜伦和雪莱谈到意大利生物学家加尔瓦尼(Luigi Galvani,1737-1798)的流电学(galvanism)和伊拉斯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的生物学实验。这些有关“生命法则”的讨论令玛丽陷入一阵恍惚,恍惚中她看到一位面色苍白的科学家俯身在一具拼凑起来的尸身上,并用电流激活了它。她由此获得灵感,创作了该小说。
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瑞士科学家,早年对超自然、炼金术之类的神秘学问感兴趣,大学里又为化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所吸引,在实验室里忘我地投入对生命法则和人体秘密的探索,偶然中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密。为创造生命的疯狂念头所诱惑,弗兰肯斯坦从墓地、停尸房、甚至解剖室和屠宰场里搜集来肢体器官,拼凑在一起,激活后,创造出一个八英尺高的丑陋怪物。弗兰肯斯坦随即逃离实验室,遗弃了自己所造的怪物。被“父亲”遗弃后,怪物通过自学和阅读获得了文化,但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反复遭遇敌意,因而开始憎恨人类。在杀害弗兰肯斯坦的小弟弟并嫁祸于女仆后,怪物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造一个伴侣,但后者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怪物开始疯狂报复,杀死其朋友和新婚妻子,被逼入绝境的弗兰肯斯坦与怪物开始互相追杀,一直追逐到北极。弗兰肯斯坦为在北极探险的罗伯特·沃尔顿(Robert Walton)所救,在向他叙述完自己的故事后死去。怪物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沃尔顿的船上,在哀悼弗兰肯斯坦死亡的同时,也自己的复仇辩言,之后消失在黑暗中。
《弗兰肯斯坦》为一部书信体小说,运用嵌套故事结构。外层框架为沃尔顿的信件,他从北极写信给在英格兰的姐姐玛格丽特·萨维尔德(Margaret Saville),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沃尔顿是一位热忱的科学家,出于求知和扬名的愿望,来到人迹罕至的北极地带探险,探险船困在冰层中,沃尔顿和船员发现了几乎被冻僵的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于是向沃尔顿讲述了自己与怪物(monster)的故事。弗兰肯斯坦的讲述构成内层故事,而他的讲述中又嵌入了怪物向他口述的经历。小说以沃尔顿向姐姐讲述他与怪物会面经过的信件结束。由此,整个小说包含三重套环式叙事,作为读者的萨维尔德阅读的是被反复转述的故事: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经过两重转述,先由他向沃尔顿讲述,再由沃尔顿转述;而怪物的故事则经过三重转述,怪物的口述经弗兰肯斯坦转述后,又经沃尔顿再次转述。“新颖的叙事结构以及多位叙事人和多重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性”。(20)(www.chuimin.cn)
小说副标题揭示,弗兰肯斯坦为一位“现代普罗米修斯”,在他身上体现出了现代科学突破认知禁区,探索和求知的勇气。但和因盗天火受罚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也未能逃脱神对人类僭越行为的惩罚。他探索生命法则,创造出个体的生命,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上帝”或“造物主”。作家在此关注的是知识的性质、后果以及人类的尺度问题,是对当时科学发展的回应和反思。小说涉及当时电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新成果,电流被称为“生命的火花”,以电流激活无生命肌体使之复活是当时一种大胆的科学设想。弗兰肯斯坦的导师沃尔德曼教授(Professor Waldman)的原型是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玛丽曾阅读过后者1802年间的讲座内容,这些也被移用到小说里。研究者认为,玛丽把科学家区分为两类:一类力求准确描述自然界的运作程序,另一类试图控制和改造世界。弗兰肯斯坦显然属于后者,通过这个人物,小说有力批判了“早期现代科学革命:科学思维本身、现代科学家的心理、无视后果一心探求‘客观’知识的科学研究”(21)。有趣的是,大众和电影常把“弗兰肯斯坦”误认为是怪物的名字。实际上怪物在小说里是没有名字的,常被指称为“它”、“生物”(creature)、“恶魔”(daemon)、“恶棍”(wretch)等;而怪物对弗兰肯斯坦称自己为“你创造的亚当”,形容自己原本是“你的亚当”,却成为你的“堕落天使”,这是对弥尔顿《失乐园》的引用。但弗兰肯斯坦和他的造物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评论家批评探讨的一个要点,有的认为弗兰肯斯坦是小说中真正的怪物、怪物为他的另一半或内在的自我;有的从父子关系的角度解读爱、责任与遗弃等伦理问题。《弗兰肯斯坦》是部包蕴极为丰富的作品,是对启蒙原则和浪漫主义乐观信念的反思,也触及到普遍的人类经验和永恒的关注,诸如爱、伦理、人性、教育、认知、邪恶的本质、责任和身份意识等等,这也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此外,小说对北极风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描写也被视为伯克“崇高”美学的典范。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至18世纪,一个重要的转折是崇高被视为“客体的一种内在品质,尤其是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品质”,而不再被认为是源自作家创作的修辞效应。再者,17、18世纪的“大旅行”风尚直接催生了这种浪漫主义的“崇高感”。伯克和康德是系统论述过“崇高”的两位哲学家。任何能引发痛苦和危险感的东西,或者说,任何令人恐怖、或与恐怖相关或给人恐怖感的东西,都是崇高的根源。......
2024-01-18
随浪漫主义文学向“抒表论”转向,阐释创作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范式转换。柯勒律治播散并阐发了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提出的浪漫主义有机论。“植物”这一意象贯穿了柯勒律治的有机论体系,通过对植物属性的充分阐发,柯勒律治彻底革新了浪漫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分类、解剖和评价”方面的观念。继柯勒律治之后,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论。......
2024-01-18
受柯勒律治的鼓励,华兹华斯计划写一部名为《隐士》的“哲思长诗”。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可1805年本,认为它代表了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巅峰状态,也是诗人思想最为清晰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华兹华斯讲述的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序曲》的部分成就在于“向读者揭示了人生并非完全合情合理,那些偶发和随意的瞬间呈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在审视这些瞬间时,我们可获得更多的启迪”。......
2024-01-18
库珀以“皮裹腿故事集”奠定了他身为小说家的经典地位,该系列为以边疆为题材的历史传奇,是对司各特历史小说传统的发展。库珀创作“皮裹腿”系列小说时,“西部”在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越来越具有中心地位,而西部和边疆也正成为美国界定民族性、想象国家民族身份的重要元素。两人的友谊贯穿了整个“皮裹腿”系列。......
2024-01-18
浪漫主义诗人推崇想象力,在浪漫主义诗学中,想象力占据重要地位。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做了界定。《诗辩》是为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群体的辩护,在阐释诗歌性质的章节里,雪莱尤其强调了想象力的性质和功用。想象力显然高于理性:“理性对想象力而言,犹如工具之于主体、肉体之于精神,影子之于实体。”......
2024-01-18
1836年爱默生发表《自然》一书,标志着超验主义已成运动态势,开始波及美国的文化界和思想界,“超验主义俱乐部”也于同年成立。作为一种文化批判思潮,它将矛头指向美国当时的物质主义、商业化和社会的从众趋势。如爱默生指出的,超验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超验主义者相信感官之外的、“超验的”存在。......
2024-01-18
民族主义兴起于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爆发了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或共和国。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是推动德国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赫尔德本人并非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确立了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与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盟关系,文学被有意识地用来打造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身份,因而,又有文学民族主义的提法。......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