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外语学术普及系列:《弗兰肯斯坦》是浪漫主义文学

外语学术普及系列:《弗兰肯斯坦》是浪漫主义文学

【摘要】:她的《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是一部哥特式作品,也被视为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弗兰肯斯坦随即逃离实验室,遗弃了自己所造的怪物。在杀害弗兰肯斯坦的小弟弟并嫁祸于女仆后,怪物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造一个伴侣,但后者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弗兰肯斯坦》为一部书信体小说,运用嵌套故事结构。有趣的是,大众和电影常把“弗兰肯斯坦”误认为是怪物的名字。

玛丽·雪莱是葛德汶和沃斯通克拉夫特之女,诗人雪莱之妻。她的《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or,The Modern Prometheus)是一部哥特式作品,也被视为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1818年以三卷本的形式匿名首次发表,由玛丽的丈夫雪莱为之撰写序言。1831年小说第三次再版时,作家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并附有她本人的前言“作者的介绍”。小说的构思起源于1816年夏天文人小圈子的一次聚会。当时,雪莱夫妇和拜伦及其私人医生约翰·波里多利(John Polidori)暂居日内瓦湖畔,彼此来往密切,因阴雨不断,常被迫待在室内闲谈。一个风雨之夜,拜伦提议每人写一个恐怖故事进行比赛,但玛丽一直没找到灵感。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拜伦和雪莱谈到意大利生物学家加尔瓦尼(Luigi Galvani,1737-1798)的流电学(galvanism)和伊拉斯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的生物学实验。这些有关“生命法则”的讨论令玛丽陷入一阵恍惚,恍惚中她看到一位面色苍白的科学家俯身在一具拼凑起来的尸身上,并用电流激活了它。她由此获得灵感,创作了该小说。

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瑞士科学家,早年对超自然、炼金术之类的神秘学问感兴趣,大学里又为化学物理自然科学所吸引,在实验室里忘我地投入对生命法则和人体秘密的探索,偶然中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密。为创造生命的疯狂念头所诱惑,弗兰肯斯坦从墓地、停尸房、甚至解剖室和屠宰场里搜集来肢体器官,拼凑在一起,激活后,创造出一个八英尺高的丑陋怪物。弗兰肯斯坦随即逃离实验室,遗弃了自己所造的怪物。被“父亲”遗弃后,怪物通过自学和阅读获得了文化,但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反复遭遇敌意,因而开始憎恨人类。在杀害弗兰肯斯坦的小弟弟并嫁祸于女仆后,怪物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造一个伴侣,但后者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怪物开始疯狂报复,杀死其朋友和新婚妻子,被逼入绝境的弗兰肯斯坦与怪物开始互相追杀,一直追逐到北极。弗兰肯斯坦为在北极探险的罗伯特·沃尔顿(Robert Walton)所救,在向他叙述完自己的故事后死去。怪物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沃尔顿的船上,在哀悼弗兰肯斯坦死亡的同时,也自己的复仇辩言,之后消失在黑暗中。

《弗兰肯斯坦》为一部书信体小说,运用嵌套故事结构。外层框架为沃尔顿的信件,他从北极写信给在英格兰的姐姐玛格丽特·萨维尔德(Margaret Saville),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沃尔顿是一位热忱的科学家,出于求知和扬名的愿望,来到人迹罕至的北极地带探险,探险船困在冰层中,沃尔顿和船员发现了几乎被冻僵的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于是向沃尔顿讲述了自己与怪物(monster)的故事。弗兰肯斯坦的讲述构成内层故事,而他的讲述中又嵌入了怪物向他口述的经历。小说以沃尔顿向姐姐讲述他与怪物会面经过的信件结束。由此,整个小说包含三重套环式叙事,作为读者的萨维尔德阅读的是被反复转述的故事: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经过两重转述,先由他向沃尔顿讲述,再由沃尔顿转述;而怪物的故事则经过三重转述,怪物的口述经弗兰肯斯坦转述后,又经沃尔顿再次转述。“新颖的叙事结构以及多位叙事人和多重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性”。(20)(www.chuimin.cn)

小说副标题揭示,弗兰肯斯坦为一位“现代普罗米修斯”,在他身上体现出了现代科学突破认知禁区,探索和求知的勇气。但和因盗天火受罚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也未能逃脱神对人类僭越行为的惩罚。他探索生命法则,创造出个体的生命,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上帝”或“造物主”。作家在此关注的是知识的性质、后果以及人类的尺度问题,是对当时科学发展的回应和反思。小说涉及当时电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新成果,电流被称为“生命的火花”,以电流激活无生命肌体使之复活是当时一种大胆的科学设想。弗兰肯斯坦的导师沃尔德曼教授(Professor Waldman)的原型是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玛丽曾阅读过后者1802年间的讲座内容,这些也被移用到小说里。研究者认为,玛丽把科学家区分为两类:一类力求准确描述自然界的运作程序,另一类试图控制和改造世界。弗兰肯斯坦显然属于后者,通过这个人物,小说有力批判了“早期现代科学革命:科学思维本身、现代科学家的心理、无视后果一心探求‘客观’知识的科学研究”(21)。有趣的是,大众和电影常把“弗兰肯斯坦”误认为是怪物的名字。实际上怪物在小说里是没有名字的,常被指称为“它”、“生物”(creature)、“恶魔”(daemon)、“恶棍”(wretch)等;而怪物对弗兰肯斯坦称自己为“你创造的亚当”,形容自己原本是“你的亚当”,却成为你的“堕落天使”,这是对弥尔顿《失乐园》的引用。但弗兰肯斯坦和他的造物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评论家批评探讨的一个要点,有的认为弗兰肯斯坦是小说中真正的怪物、怪物为他的另一半或内在的自我;有的从父子关系的角度解读爱、责任与遗弃等伦理问题。《弗兰肯斯坦》是部包蕴极为丰富的作品,是对启蒙原则和浪漫主义乐观信念的反思,也触及到普遍的人类经验和永恒的关注,诸如爱、伦理、人性教育、认知、邪恶的本质、责任和身份意识等等,这也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此外,小说对北极风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描写也被视为伯克“崇高”美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