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兴起于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爆发了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或共和国。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是推动德国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赫尔德本人并非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确立了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与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盟关系,文学被有意识地用来打造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身份,因而,又有文学民族主义的提法。......
2024-01-18
“哥特式”(Gothic)一词来源于哥特人或哥特族(Goths),后者是“后古典文明时期”(late antiquity)的一支日尔曼部落,在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曾于公元410年大肆劫掠过罗马城。从那时起,“哥特”便有了“掠夺、野蛮”的含义。自公元6世纪起,“哥特式”的含义逐步扩展,用来泛指所有的日耳曼部落,因而又有“日尔曼的”(germanic)之意。至17、18世纪,该词又与中世纪联系在一起,意指“中世纪的”(medieval)。18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哥特式复兴”(the Gothic Revival)实际上是一种复古、仿中世纪的艺术趣味,是对理性时代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背离。与推崇平衡、和谐、典雅的古典主义不同,“哥特式”倾向于“如画”(picturesque)和“崇高”(sublime)美学,崇尚不对称性、粗砺、粗犷的美感,偏爱混乱无序、浮华靡丽,以及“过度、夸大、粗野、狂乱,总是试图溢出界限的多变境地”(1)。“哥特式复兴”迎合了早期浪漫主义者对原始、蒙昧的追慕,以及对强烈情感的偏好。这一潮流也与当时勃兴的民族主义思潮相关,北欧民族主义者以中世纪图景为追摹的原型,借此界定自己的民族身份。因此,“哥特式也是衔接北欧神话起源的一个环节”。这一趣味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包括尖形拱门、尖肋拱顶、飞扶壁、花窗玻璃和繁复的凹室等,在浪漫主义者看来,“较之风靡一时的‘异教’古典主义,”哥特式建筑是“一种自然、有机的基督教风格,更契合北欧文化传统”(2)。继建筑和艺术之后,哥特式趣味波及文学创作。有趣的是,在建筑和文学领域,霍勒斯·沃波尔均开风气之先,他不仅建造了首座哥特式复古建筑“草莓山”(Strawberry Hill,1748),也创作了后来公认为第一部的“哥特式小说”(Gothic novel)《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在该小说1765 年版的序言中,沃波尔声明此书的目的是“试图融合两类传奇,亦即古代传奇和现代传奇”。作家的用意是重新融合古代传奇中的“超现实”的成分,打破当时以《鲁滨逊飘流记》、《帕梅拉》、《汤姆·琼斯》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藩篱。
《奥特朗托堡》问世之后的二三十年间,小说和戏剧方面不时有仿作出现,“至18世纪90年代间,突然涌现出被时人称为‘恐怖体系小说写作’的风潮,席卷英国和欧洲大陆,并一度蔓延到新生的美国,而读者群又以女性为主,在今天仍被称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时期,始终是一种流行而又备受争议的文学样式”(3)。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哥特式小说有自身的复杂和多变性,但整体上看,又呈现出某些清晰的类别特征。故事一般发生在中世纪意大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典型场景如设有地牢、旋梯、密室、密道、滑门的中世纪古堡、毁弃的教堂、庄园、幽林或其他阴森恐怖的所在;情节一般围绕荒淫残暴的恶棍欺凌迫害纯洁的女主人公展开。小说一般糅合超自然及惊悚元素,如幽灵、鬼怪、魔鬼、巫术、女巫、吸血鬼等,而发展到19世纪早期,又将墓地、停尸房、恋尸癖等恐怖因素融入其中,这体现出18世纪上半叶“墓园诗派”的影响。有的作品则运用“破解的超自然”(explained supernatural)技巧,即在故事结尾,对所谓的超自然因素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因而“读者在体验神秘和恐怖的阅读快感时,又能安然回归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社会规范”(4)。在启蒙理性主宰近一个世纪后,哥特式小说向读者再次敞开神秘、混乱、混沌的非理性领域,小说宗旨在于以神秘和惊悚元素制造恐怖效应,而其美学效应与伯克提出的“崇高”相通。(www.chuimin.cn)
继《奥特朗托堡》之后,英国重要的哥特式小说有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的《英国老男爵》(The Old English Baron,1778)、威廉·贝克福德的《瓦提克》、安·拉德克利夫的《森林浪漫传奇》(The Romance of the Forest,1791)《尤道弗的奥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1794)和《意大利人》(The Italian,1797)、安·伊尔斯利(Ann Yearsley)的《皇室囚徒》(The Royal Captives,1795)、马修·刘易斯(Matthew Gregory Lewis)的《僧侣》(The Monk,1796)以及马图林(Charles Robert Maturin)的《致命复仇》(The Fatal Revenge,1807)等。有评论家认为,安·拉德克利夫对哥特小说的贡献在于她开创了一种“女性哥特”(female gothic)模式——恐怖并非来自外部世界,而是发源于家庭内部;她也颠覆了女性作为无助的受害者的人物模式。另一类作品不具备典型的哥特式场景,却常以阴森可怖的氛围暗示诡异惊悚的事件,或呈现病态癫狂的人物心理,如威廉·葛德汶的《凯莱布·威廉斯》(Caleb Williams,1794)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817)。这两部作品都以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事来呈现人物颠狂的意识,体现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心理和潜意识领域的浓厚兴趣。至19世纪初,哥特式小说在美国兴起,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当属查尔斯·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布朗主要受葛德汶和安·拉德克利夫的影响,创作的哥特式小说有《威兰》(Wieland,1798)、《亚瑟·默文》(Arthur Mervyn,1799-1800)、《奥蒙德》(Ormond,1799)和《埃德加·亨特利》(Edgar Huntly,1799)等。布朗又直接影响了霍桑和爱伦坡等作家对哥特式元素的运用。哥特式小说至19世纪20年代走向衰落,人们开始厌倦泛滥一时的哥特之风,简·奥斯丁的《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1818)和托马斯·皮考克(Thomas Love Peacock)的《噩梦教堂》(Nightmare Abbey,1818)是对这一文类的嘲讽和戏仿之作。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民族主义兴起于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爆发了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或共和国。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是推动德国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赫尔德本人并非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确立了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与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盟关系,文学被有意识地用来打造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身份,因而,又有文学民族主义的提法。......
2024-01-18
哥特式样服装如图1-6所示。图1-6哥特式样服装的真正变革应该发生在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也就是文艺复兴的高潮阶段。正是这一大批时代的弄潮儿所倡导的多维看世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在将近200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新思潮,也启发、引导着人们把这一观念运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反映在穿着的服装上。......
2023-06-20
纳撒尼尔·霍桑——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一生创作了约100多篇短篇小说、四部长篇小说、数量丰富的儿童读物、传记、散文随笔和笔记等。殖民地历史是文学界倡议的选题之一,霍桑其实是美国殖民地和革命历史的自觉书写者。对浪漫传奇的强调折射出早期美国作家的一种普遍的心态。《福谷传奇》取材于霍桑1841年4月至11月在布鲁......
2024-01-18
和同时代浪漫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奥斯丁关注的是英国绅士阶层。奥斯丁是小说艺术的革新者,在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等方面推动了英国小说的发展。奥斯丁刻画人物主要依赖传神的对话和准确的心理把握。奥斯丁的小说是“浪漫传奇与喜剧、讽刺与温情、童话与现实主义的混合体”。......
2024-01-18
在政局动荡的清初,萧震的这项指责具有很大杀伤力,名正言顺地导致了张缙彦集团的迅速倒台。“失节”与“死节”,在明清易代之际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话题。目前一般研究者都取此意。但谭先生的第一个论据值得重视。......
2023-11-29
《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是布莱克最广为人知的诗集,尽管是分开创作的,但两组诗歌常相配成对或彼此呼应,因而构成一种对话关系。《耶路撒冷》是布莱克最长的彩饰版画作品,由100页浮雕版画组成,史诗的核心关注为人类心灵和想象力,认为种种世俗力量侵蚀想象力,破坏精神救赎的可能,而唯有释放想象力,人类才能获得精神的胜利。......
2024-01-18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意大利喜歌剧的繁荣以及莫扎特歌剧创作的成就,促使法国、意大利、德国几个主要国家的歌剧事业在19世纪迅猛发展。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批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在今天的歌剧舞台上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在德国,理查德·瓦格纳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往前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往后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
2023-10-26
而中国文化与宗教的关联,以及对宗教的评价,更是这一认知领域的敏感区和冲突处。为此,在今天强调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机遇之际,反思中国文化及其精神资源、特别是宗教资源,符合我们国情及历史地制定中国的文化战略,以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嬗变,就显得既特别及时又非常重要。与之相呼应、相协调的,则是中国宗教的包容性和互通性。......
2024-04-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