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布赖恩特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贡献

布赖恩特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贡献

【摘要】: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布赖恩特突破了殖民地时期诗歌浓厚的英国气息,以对大自然、易逝性、死亡和历史的书写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布赖恩特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华兹华斯——的影响颇深,是美国最早倡导摆脱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形式的诗人之一,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情感是诗歌的伟大源泉,视质朴、独特的想象力和道德意义为诗歌的重要属性。

威廉·柯伦·布赖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为言论自由、自由贸易、劳工权利和废奴运动积极倡言。1821年诗集《诗选》(Poems)的出版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桩标志性事件,标志着美国诗歌走向了成熟。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布赖恩特突破了殖民地时期诗歌浓厚的英国气息,以对大自然、易逝性(mutability)、死亡和历史的书写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他所代表的传统诗歌方向在朗费罗、惠蒂尔、霍姆斯(Oliver Wedell Holmes)、洛厄尔(James Russell Lowell)以及塔克曼(Frederick Goddard Tuckerman)等人的作品中发展到了极致。

布赖恩特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华兹华斯——的影响颇深,是美国最早倡导摆脱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形式的诗人之一,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情感是诗歌的伟大源泉,视质朴、独特的想象力道德意义为诗歌的重要属性。在《早期美国诗歌》(Early American Verse,1818)一文中,他批评前辈诗人只顾追求乏味的格律而回避个人情感的表达;在《抑扬格中的三音步》(On Trisyllabic Feet in Iambic Measure,1819)中明确呼吁一场针对蒲柏的文学革命,将本土诗歌从抑扬格或英雄双行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认为白韵素体诗是一种更自由和自然的诗歌形式。在借鉴英国诗人的同时,他也赋予诗歌以清晰的本土面貌,他在诗歌中抒写美国的山川地理和自然生灵,比如,《大草原》(The Prairies)歌唱美国辽阔的西部疆土,诗人赞叹,“这是沙漠中的花园”,“这原始的荒野无边无际、美不胜收”。他也将印第安人纳入诗歌中,这一题材的作品有《印第安女孩的哀歌》(The Indian Girl's Lament)、《父辈墓前的印第安人》(An Indian at the Burial-Place of His Fathers)和《印第安故事》(An Indian Story)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民族主义意识。

不同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是,布赖恩特的自然诗中有明确的超越性的上帝形象存在,因而“避免了困扰英国浪漫主义者的关于泛神论和异教的指控”(80)。大自然是上帝超越的美及神力的象征,始终给人以道德教益和精神的启迪。在《黄色堇香花》(The Yellow Violet,1814)和《致水鸟》(To a Waterfowl,1815)两首名作中,布赖恩特成功诠释了大自然的道德启示——黄色堇香花教人以谦卑,而水鸟给人的启迪是始终有仁慈的神在指引人生的方向。《致水鸟》作于1815年寒冬季节,诗人在路途中看到一只孤独的水鸟飞过黄昏的天空,心有所悟,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整首诗围绕水鸟飞过天际的核心意象展开,诗人问水鸟飞往何方,随即意识到指引水鸟的神灵也同样在为自己的人生指引方向。布赖恩特在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沉思中获得精神慰藉和道德启示,他也看到人生与事物转瞬即逝的性质,对变幻和死亡持安然接受的态度,将之视为神意的一部分。(www.chuimin.cn)

《死亡随想曲》(Thanatopsis)是布赖恩特最优秀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817年。这一作品标志着“美国诗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端”,其语调、节律,乃至表达的非基督教观念都体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方向,从中也可清晰地辨认出英国浪漫主义新诗,“尤其是华兹华斯的《抒情民谣集》”的影响。(81)诗歌以白韵素体诗写成,平实随意,如谈话一般。诗人说,热爱自然的人在与自然万物的交流中获得精神慰藉和情感的呼应。黑暗的死亡令人悲伤恐惧,当人为死亡的阴影而苦恼时,诗人建议到大自然中聆听她的教诲。接下来,诗人阐发了对死亡的理解:死亡是自然变化的一个环节,意味着与自然化为一体——“养育你的大地,将索回/你成长的生命,再次归之于泥土”,与岩石、土块融为一体。然而,死亡的慰藉在于它是人类共同的命运,连接逝者与生者,不分贵贱贫富,平等而公正地对待一切人——“人类的子孙/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及/年富力强之人,妇人和少女/不会说话的婴儿,白发苍苍的老者/都将一一聚集在你的身旁”。

正如《死亡随想曲》所体现的,布赖恩特对人生易逝、世事无常流露出一种忧伤的坚忍情绪。他的优秀诗篇以典雅、质朴和高贵的气质著称,体现出一种“多利安式的节制”(Doric restraint)。一般认为他的佳作主要创作于早期。总体上,布赖恩特并非一位博大或厚重的诗人,他的诗歌也常被批评为缺乏深度、说教味过浓以及题材单调等等,但在美国文学史上,他具有不可忽略的界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