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有着自觉的美学意识,在运用传统体裁时,往往展现出明确的革新和实验意识。体裁和形式的翻新、融合与越界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浪漫主义作家的形式实验倾向有时也体现为一种消解或超越体裁的冲动。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反体裁”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形式探索意识——浪漫主义作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体裁样式,更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可能性。......
2024-01-18
济慈提出过一些富于创见的诗学观点和术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变色龙诗人”(the Chameleon Poet)、“铸造灵魂之谷”(the Vale of Soul-Making)和“有许多房间的宅邸”(the Mansion of Many Apartments)。有意思的是,这些概念都不是以严谨的理论文章的形式提出的,而是散见于他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片段中,是日常闲谈中闪现的瞬间洞见或敏锐哲思。
“消极能力”是济慈最具深远影响的批评术语,这一术语出现在1817年12月21日或27日致乔治和汤姆·济慈的信中。在与弟弟的漫谈中,诗人突然提到:
我和迪尔克讨论了一些问题,并非争论;有几点在我的思绪中汇合起来,突然间我意识到,什么品质能使人有所成就,尤其是在文学上。莎士比亚就深具这一品质,我指的是“消极能力”,即有能力对不定、神秘和怀疑泰然处之,而不是急于追索事实和理性……(77)
尽管学者对此有不同阐释,这一术语的基本意旨还是明确的,即在经验面前保持一种开放和敞开的心态,敏于接受纷繁变动的现实,而非对之进行逻辑分析归类,以某种定见、真理或总体性的解释封闭想象、认知和智性探索的丰富可能性。这在1819年9月济慈写给乔治和乔治亚娜的信中得到进一步证明,他在信中如此评价友人迪尔克:“迪尔克如果不能对一切拿出主意的话,他就无法感觉有一个自我存在。但提高智性的唯一方法是不对任何事物做出定见,让心灵像一条大街,容许一切观念通行”。(380)在诗人看来,迪尔克的问题正在于他缺乏“消极能力”。“消极能力”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如济慈的传记作家贝特(Walter Jackson Bate)指出的,将经验纳入一己之洞见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同时代艺术家不同的是,济慈的独到之处在于偏离了以“我”为中心的美学风格,而逐渐走向“无我的”和“非个性化”(characterless)的诗学观:“艺术、哲学和道德行为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个人的自我消融在比自己更为珍贵的事物中’。”(78)在评论家威廉·哈兹里特的启发下,济慈后来又提出“变色龙诗人”的观点。在1818年10月致理查德·伍德豪斯的信中,诗人写道:
关于诗才本身……它不关及它自身——它没有自身——它无所不是,又什么都不是,它没有个性,它爱光明,也爱黑暗,它对一切总是充满热情,无论美丑,高贵、贵贱、卑劣或高尚……讲求德性的哲学家所震惊的,却是变色龙诗人所喜悦的……诗人是生活中最无诗意的,因为他没有自我;他总是不停地拥抱并充满其他的人和物。太阳、月亮、海洋、男人和女人是活力的造物,都是有诗意的,而且拥有固定不变的特性。但诗人没有,他没有自我,他的确是上帝最无诗意的造物。(194-195)。(www.chuimin.cn)
诗人的多变是一种虚己以感应世界的策略,这使他得以搁置判断和定见,探索包罗万象的世间经验。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评论家将济慈与莎士比亚相比较,甚至认为他是在资质和意识方面最像莎翁的诗人,而济慈本人也更愿意像莎翁那样摆脱自我人格的困扰,以移情式的想象力(empathic imagination)感应他人他物。这种超然的、无立场式的(disinterestedness)诗人姿态也招致一些道德方面的批评,有评论家认为这有滑入“为艺术而艺术”或纯粹的唯美主义泥潭的危险,但相对于他同时代的诗人——尤其是“华兹华斯或自我中心式的崇高”(the Wordsworthian or egotistical sublime)诗人而言,济慈更接近现代的气质。20世纪现代主义的批评家也的确更为欣赏他对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拥抱。
“有许多房间的宅邸”和“铸造灵魂之谷”两个隐喻揭示的是他对人生的理解,虽然并非严格的诗学概念,对把握其诗歌亦有一定的启示性。在1818年5月致雷诺兹的信中,济慈将人生比作一座宅邸里的几间房子:首先进入的是“幼年或无思之室”(the infant or thoughtless Chamber)。如果不思考,我们将在此待很久,而“一旦内在的思维能力醒来”,我们将进入“初思之室”(Chamber of Maiden-Thought)。在此我们陶醉于光、空气和令人喜悦的一切,但同时感官也因之变得敏感起来,逐渐洞察到“这世界充满苦难、悲伤、痛苦、疾病和压迫”,“初思之室”的光线随即消隐,四边的门洞开——通向的却是“黑暗的过道”,我们由此感受到“人生之谜的重负”。(124)“铸造灵魂之谷”出现在1819年2月至5月间致乔治和乔治亚娜的信件中,这一提法是相对于基督教徒常说的“泪水之谷”(a vale of tears)而言的——尘世充满苦痛,但上帝给人以天国的许诺。济慈认为:“芸芸众生或许有灵性(intelligence)或神性的火花,但只有当他们发展出自我,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个体时,才拥有灵魂。”(290)济慈进一步解释说,而尘世正是灵魂的铸造之谷,“难道你看不出,一个充满痛苦和磨难的尘世是如何的必要?它教化灵性使之成为灵魂,这是一个让心灵饱受折磨的所在”!(291)他认为这一灵魂铸造体系是“包括拜火教、基督教和印度教在内的一切更明确、更个人化的救赎方案的原型”。(291)换言之,体验和拥抱尘世经验使人逐渐发展出自我和灵魂,但无可否认的是死亡又是一切的终结。
如布鲁姆指出:“济慈清晰地认识到人生和死亡的独特及终结性,临终时的这一认知带给他尖锐的痛苦,但在此之前,也赋予他绝对新奇的想象力。”但济慈的想象力并非启示录式的,他也不钟情于以想象力救赎充满缺憾的人世境况,“诗人并不呼唤神的回归,他所致力的是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人生,因为内在于他的是‘越来越人性的自我’”(79),而这也使得济慈成为后浪漫主义意识的真正先驱。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有着自觉的美学意识,在运用传统体裁时,往往展现出明确的革新和实验意识。体裁和形式的翻新、融合与越界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浪漫主义作家的形式实验倾向有时也体现为一种消解或超越体裁的冲动。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反体裁”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形式探索意识——浪漫主义作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体裁样式,更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可能性。......
2024-01-18
新浪漫主义当时虽不占主导地位,却给芬兰文学输入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这种观点至今对芬兰文学创作仍有很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大量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现实,表达了芬兰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20世纪50~60年代,芬兰的诗歌、散文受到西方的影响,出现了现代派,在抒情诗方面尤为突出。现代派在散文中影响不大,许多作家仍旧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
2024-01-18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重要的启蒙哲人、小说家,公认的浪漫主义之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卢梭对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感性、自然、主观性和个人主义的推崇,此外,他的政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以赛亚·伯林认为人们也许夸大了卢梭对于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作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地位仍被广泛认可,而且,当代研究者更注重探索其思想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4-01-18
“浪漫主义”是一个涵盖模糊而又歧义重重的文学术语。对这一术语的定义,直到20世纪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议题。“浪漫主义者”普遍怀有一种艺术创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认为艺术家必须属于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来表达时代的观念和精神。用来指称文学运动的“浪漫的”一词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
2024-01-18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
2024-02-01
就艺术理论而言,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个从模仿说向抒表论的转向。和新古典主义者不同,浪漫主义作家不再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而是创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流溢。在《序言》中,华兹华斯将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抒表论不仅影响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观念,也成为主导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2024-01-18
传统上,文学史家用“前浪漫主义”一词来描述18世纪一些预示浪漫主义兴起的,过渡或转折性的文学趣味、样式和潮流。另一方面,当代研究者也提醒我们从启蒙和新古典主义自身的矛盾及多样性方面去考察这些文学样式,而非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追溯它们与浪漫主义的直接关联。民谣传统是哺育浪漫主义诗歌的文化源泉之一。......
2024-01-18
整个诗歌发展史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替和激荡。巧合的是这样一种诗思竟然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诗学有着某种契合,而意象派的诞生更是直接受中国古典诗学“意象”的影响。渴望通过外部寻找来建立新的诗歌范式的中国现代主义诗人,又在异质诗学中发现本土文化的影子。......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