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两代诗人的关系常被比喻为父辈与子辈的关系,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诠释为父辈与子辈的承袭与冲突关系。这一阶段包括创作成熟期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回到诗歌史的现场,可以看到,当时活跃着多个诗人和文人群体,而这些群体在诗歌美学取向和政治立场上常有分歧或论战。但实际上,三人的个性和诗歌非常不同,尤其是骚塞,他并不热心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创新。......
2024-01-18
与拜伦不同,雪莱在世时未能获得广泛认可,在道德和宗教问题上备受时人指责,而之后的一个多世纪,评论界对雪莱也一直贬褒不一。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评论家兼诗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曾形容雪莱为“一位美丽而无能的天使,在空中徒劳地拍打着发光的羽翅”,将他视为一位缺乏深度和分量的抒情诗人。这对雪莱的声誉造成一定的损害,也折射出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雪莱批评的一种整体倾向,即忽略其激进主义的政治和社会观念,只关注诗人超越的、理念主义(idealism)的一面。在认可其出色的抒情能力的同时,淡忘诗人在世时作为反叛者和激进主义者的形象。雪莱甚至被视为浪漫主义诗人中受柏拉图影响最深的诗人,这一观念与对浪漫主义运动的传统理解有关,即将之视为一种非政治性的、半宗教性质的文学运动,也与对诗人哲学观的某种误读相关,即认为“他从激进的经验主义‘逐渐转向’越来越非政治性的理念主义”(60)。这一批评传统至20世纪60年代得以改观,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各家各派的研究已逐渐恢复雪莱的整体诗歌风貌,而解构主义则给了雪莱在诗歌史上应有的盛名。
雪莱早年受葛德汶影响颇深,相信人性可完善,反对体制性的压制力,将宗教、政府、教育和婚姻等社会体制视为非正义的根源,主张通过渐进的变革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他在文论和诗歌中,曾提出形形色色的改革计划,诸如议会改革,倡导宗教自由,取消婚姻制、货币、肉食习惯等等。研究者认为,雪莱的政治观念体现了柏拉图怀疑论和理念主义的影响:“柏拉图对既定观念的质疑和通过教育及唤醒意识来促进和平政治变革的观点启发了雪莱的想象力”(61),哲学和诗歌都可唤醒并拓展人的意识,因而具有思想解放的潜力。对雪莱而言,艺术与现实、美学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集政治诗人、哲理诗人和抒情诗人于一身的雪莱,在重要文论《诗辨》中,将诗人定义为“未被确认的世界立法者”,认为诗人承担着社会责任,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道德目标,诗歌通过革新意识直接影响或介入现实。在质疑现存秩序的同时,致力于以诗性想象打破现实世界的桎梏,揭示表象背后永恒的神性真理,“他的《诗辨》将具备想象性灵视的诗人提升到接近于预言家的地位”(62)。和柏拉图的哲学王一样,雪莱的诗人以想象力进入永恒的、超验的世界,将所感悟到的至真至善至美带入现世政治领域,因而,诗人不仅是写作者,“也是法律制定者、公民社会创立者、艺术生活的创造者和导师”(63)。雪莱在诗歌中实践的是一种“神话式的写作”,这“使他得以跳出自身所处的时空,想象一种完美的未来世界”。无可否认,雪莱的诗意灵视是乌托邦式的,终其一生,他致力于思想革命,力求在诗歌中“构造一个摆脱种种权力结构束缚的世界图景”(64)。然而,理念主义与政治意图之间终究存在紧张的张力,雪莱愿景式的政治写作也有其自身局限和被误读的可能。
《麦布女王》(Queen Mab:A Philosophical Poem,1813)是雪莱第一部成熟的长诗,其批评矛头指向宗教、婚姻、商业制度以及肉食习惯等方面,认为这些是社会等级化和道德败坏的原因所在,诗歌直接表达了葛德汶的一些激进主张。《阿拉斯特》被认为是他的首篇力作。和十四行诗《致华兹华斯》(To Wordsworth,1816)一样,该诗体现了作为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对父辈诗人华兹华斯的批评和反思。诗歌的主人公为一位华兹华斯式的年轻诗人,沉湎于大自然的宁静,专注于个人追求,却疏于与他人和世界交流,最终在孤独的自恋中死去。布鲁姆认为该诗也折射出雪莱从父辈诗人那里感受到的“影响的焦虑”。之后雪莱还写了《彼得·贝尔三世》(Peter Bell the Third, 1819),该诗是对华兹华斯长诗《彼得·贝尔》(Peter Bell,1819)的嘲讽,诗中进一步批判了父辈诗人对理想的背弃。创作于1816年的《勃朗峰》(Mont Blanc,Lines Written in the Vale of Chamouni)是浪漫主义风景诗的经典文本,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一样,探索自然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关系。叙事长诗《伊斯兰的叛乱》(The Revolt of Islam,1818)以一对恋人为主人公,以君主制和宗教为批判对象,同时将革命的希望寄托在爱的力量上。值得注意的是,在雪莱的话语体系中,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密不可分,爱情和爱侣是理想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投射。在《论爱》(On Love,1818)一文中,诗人明确阐发爱的救赎力量。《暴政的假面舞会》(The Mask of Anarchy,1819)是对彼得卢屠杀的直接回应,诗歌以神话的方式再现自由(Liberty)与暴政(Anarchy)的对峙和冲突,自由的最终胜利体现了雪莱对人类可完善性和历史进步的信心。讽刺诗剧《暴虐的俄狄浦斯》(Tyrannus;or Swellfoot the Tyrant,1820)同样以时事为素材,以神话剧的方式嘲讽当时的卡罗琳王后绯闻事件,其中的两性关系同样折射出政治和道德上的失范。个人关系与人间秩序的对应关系在另外两部诗剧《钱契一家》(The Cenci:A Tragedy,in Five Acts,1819)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A Lyrical Drama in Four Acts,1820)中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前者讲述的是15世纪一个意大利贵族家庭内暴君父亲与女儿之间压迫与反抗的悲剧故事,后者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是雪莱最为杰出的诗篇,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创作于1821年的《关于一颗卑微的灵魂》(Epipsychidion)和《阿多尼斯》(Adonais)是贴近个人生活与情感的抒情诗:前者是写给一位被父亲囚禁在修道院的贵族女子的,宣扬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之爱,即不受婚姻或其他法律义务约束“自由之爱”(free love);后者是哀悼济慈的田园挽歌,也是他最优秀、最广为人知的诗篇之一。未竟诗篇《生之胜利》(The Triumph of Life,1822)是雪莱最后一部力作,诗中末日审判的景象明显体现出但丁的影响,一长串的俘虏被拴在冰冷的“生命之车”(Chariot of Life)后面,其中有“智者、伟人、未被忘却者”等。诗歌表现的是生命对于个体的胜利,布鲁姆认为该诗表现了雪莱的诺斯替主义倾向,是“一个崇高的残篇,但对尘世人生满怀深刻的绝望”。这与他对诗人的整体评价是一致的:“他本质上是一个怀疑论者,而非柏拉图式的理念论者,然而,他最终抵达了自己诺斯替主义的洞见。”(65)(www.chuimin.cn)
雪莱以抒情性、哲理性、政治性和音乐性著称,其诗歌形式和体裁多变,《奥齐曼迪亚斯》、《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云》(The Cloud,1820)和《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等是他流传最广的诗篇,也是英语诗歌中的经典。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新老两代诗人的关系常被比喻为父辈与子辈的关系,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诠释为父辈与子辈的承袭与冲突关系。这一阶段包括创作成熟期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回到诗歌史的现场,可以看到,当时活跃着多个诗人和文人群体,而这些群体在诗歌美学取向和政治立场上常有分歧或论战。但实际上,三人的个性和诗歌非常不同,尤其是骚塞,他并不热心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创新。......
2024-01-18
进入20世纪后,炉边诗人因在思想观念及美学上有悖于现代诗歌的追求,评论界对其评价不高,因而声誉下跌,逐渐失去了其中心位置。其中以布赖恩特最年长,而朗费罗最负盛名。无论就主题还是形式而言,炉边诗人都显得比较保守。炉边诗人代表了美国传统诗歌的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但总体上说,他们继承有余,创新不足。......
2024-01-18
艾米莉·狄金森上承浪漫主义余绪,下开现代主义先河,有20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之称。比如,近年来,研究者试图修正狄金森孤独的隐居者的传统形象,着重爬梳她与当时文化人的交往以及对社会事件尤其是内战的反应。总体而言,狄金森的诗歌不以宏阔的社会政治或整体性关注著称,而以独特的感觉、认知和哲理见长。狄金森是一位堪称伟大的诗人,不仅因为她创作了数量丰富的诗歌,更因为其诗歌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2024-01-18
《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是布莱克最广为人知的诗集,尽管是分开创作的,但两组诗歌常相配成对或彼此呼应,因而构成一种对话关系。《耶路撒冷》是布莱克最长的彩饰版画作品,由100页浮雕版画组成,史诗的核心关注为人类心灵和想象力,认为种种世俗力量侵蚀想象力,破坏精神救赎的可能,而唯有释放想象力,人类才能获得精神的胜利。......
2024-01-18
威廉·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开创者,在19世纪时就已享有崇高的声誉:1838和1839年分别被杜伦大学和牛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842年获得政府养老金,1843年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桂冠诗人,他“不仅被抬升到高贵的诗歌教主的地位,也成为崇高和神圣真理的代言人之一”。可以肯定的是,华兹华斯持续影响我们对于浪漫主义诗歌的整体理解,他的诗歌也依然在定义我们所理解的浪漫主义最为核心和经典的东西。......
2024-01-18
济慈提出过一些富于创见的诗学观点和术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消极能力”、“变色龙诗人”、“铸造灵魂之谷”和“有许多房间的宅邸”。“消极能力”是济慈最具深远影响的批评术语,这一术语出现在1817年12月21日或27日致乔治和汤姆·济慈的信中。在评论家威廉·哈兹里特的启发下,济慈后来又提出“变色龙诗人”的观点。......
2024-01-18
不过,拿皇帝跟皇帝比,刘邦的诗还真是不错。黄巢跟朱元璋一样,都是农民造反的头儿,只是命不太好,仅仅做了个草头皇帝。尤其是那个朱元璋,居然抄袭前辈笔意,可见对以菊花自况境界的向往。按传统的周易解说,做皇帝的,都占个“乾”字,属于至刚至阳的东西。同样按传统,花无一例外地属于至阴至柔、属“坤”字的女人的象征。碰上了皇帝和草头皇帝,任它什么东西,都只好自认晦气。......
2024-01-20
浪漫主义时期也是散文大发展的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散文按内容可大致分为四个类别:日记、随笔、书信和较正式的评论。印刷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英国文学批评及评论杂志的崛起,由此形成有深远政治影响的评论文化,开辟出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至1791年,四大杂志都对法国大革命持支持态度,对内则要求政治变革。法国革命之争触发了一场激烈的宣传册论战。......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