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威廉·布莱克的主要作品:浪漫主义文学简介

威廉·布莱克的主要作品:浪漫主义文学简介

【摘要】:《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是布莱克最广为人知的诗集,尽管是分开创作的,但两组诗歌常相配成对或彼此呼应,因而构成一种对话关系。《耶路撒冷》是布莱克最长的彩饰版画作品,由100页浮雕版画组成,史诗的核心关注为人类心灵和想象力,认为种种世俗力量侵蚀想象力,破坏精神救赎的可能,而唯有释放想象力,人类才能获得精神的胜利。

布莱克自1767年或1768年间开始诗歌创作,首卷诗集《诗歌速写》(Poetical Sketches,1783)收录了他大约16年间的诗作,多为歌颂四季、景物和爱情之类的抒情小品。从1789年开始,布莱克进入一个文学丰产期,此间创作的作品有《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塞尔之书》(The Book of Thel,1789)、《蒂瑞尔》(Tiriel,1789)、《法国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1791)、《天堂与地狱的联姻》(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约1790-1793)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3-1794)。《天堂与地狱的联姻》是一部以散文体为主的格言警句类作品,诗人一反传统基督教观点,将地狱描述为压制性主流宗教的对立面,他的很多核心思想都在该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是布莱克最广为人知的诗集,尽管是分开创作的,但两组诗歌常相配成对或彼此呼应,因而构成一种对话关系。1794年诗人将两篇以合集方式再版,题名为《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Showing The Two Contrary States of The Human Soul)。如题名所示,诗歌意在引导读者思考“天真”和“经验”这一组对立状态的复杂关系,歌谣语言直白简单,却埋伏着深刻的思考和幽微的反讽。再者,诗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增加了意义的不确定性。整体上,两组诗将田园世界的童真和美与工业化场景中的堕落和丑恶加以刻意对照,比如《经验之歌》中《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和《伦敦》(London)等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物质主义和城市文明的批评。但经验并非对天真的简单否定,对立永恒地存在于事物中,冲突也是必要的,诗人执意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辩证地揭示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和紧张的动态关系,比如《羊羔》(The Lamb)与《经验之歌》里的名篇《老虎》(The Tyger)相呼应,象征活力和力量的老虎是圣经里天真而温顺的羔羊的“可怕对称物”,诗歌追问创造羊羔的造物主是否也创造了暴烈的老虎。如果说羔羊是文明规范和被压制的产物,那么,魔鬼式的能量释放也是必要的。诗人在此强调的是羊羔与老虎、上帝与生命、能量的整体连贯性。

布莱克90年代中期至晚期的作品包括:《美国:一个预言》、《阿尔比安女儿的幻视》(Visions of the Daughters of Albion,1793)、《罗斯之歌》(The Song of Los,1795)和未竟之作《四巨力》(The Four Zoas,1795-1804,原题为Vala)。这一阶段诗人的思想和创作深受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这些作品大多与国际风云相呼应,诗中充满反抗束缚、渴望解放的思想,政治激进主义往往与狂喜的宗教幻景式体验相结合,这也是布莱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www.chuimin.cn)

从18世纪80年代晚期布莱克已开始宗教题材的尝试,《论不存在自然宗教》(There Is No Natural Religion,1788)和《万教归一》(All Religions Are One,1788)为两篇哲理性的格言类作品,揭示了想象力人性联结力量,这是布莱克首次将文字与图画成功结合的尝试,也是他最早的浮雕彩饰手稿。至18世纪末,布莱克“几乎专注于圣经主题的创作,其意象尤具神秘主义色彩和神圣的神秘意味”(25)。1789年至1820年间,一系列被称作为预言书的诗篇(The Prophetic Books)相继问世,预言书系列晦涩复杂,饰以彩饰版画,共同构建了一个繁复的神话体系,具有丰富的政治和宗教寓意,涵盖的议题有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奴隶制问题、传统的婚姻制、贞节观、以想象力和灵性体验取代宗教教条以及对工业革命的抨击等等。除上文提及的《塞尔之书》、《蒂瑞尔》、《美国:一个预言》、《阿尔比安女儿的幻视》、《罗斯之歌》和《四巨力》外,这一系列还包括《欧洲:一个预言》(Europe:A Prophecy,1794)、《尤里壬之书》(The Book of Urizen,1794)、《阿哈尼亚之书》(The Book of Ahania,1795)、《罗斯之书》(The Book of Los,1795)、《弥尔顿》(Milton:A Poem,1804-1808)和《耶路撒冷》(Jerusalem:The Emanation of the Giant Albion,1804-1820)。创作于1791年的《法国大革命》因未饰以版画一般不被列为预言书系列,而《美国:一个预言》、《欧洲:一个预言》和分为“非洲”和“亚洲”篇的《罗斯之歌》又被称为大陆预言(The Continental Prophecies)。两卷本的《弥尔顿》以弥尔顿的《失乐园》为素材和灵感的根基,布鲁姆认为它是布莱克最为优秀的诗篇。史诗讲述诗人弥尔顿降临人世、化入布莱克的躯体,纠正自己的清教主义神学观,使后者承袭自己的衣钵,以诗人/预言家的姿态宣扬新的伦理,它实质上反对的是“狭隘的道德观和依赖经验的自然神论”(26)。《耶路撒冷》是布莱克最长的彩饰版画作品,由100页浮雕版画组成,史诗的核心关注为人类心灵和想象力,认为种种世俗力量侵蚀想象力,破坏精神救赎的可能,而唯有释放想象力,人类才能获得精神的胜利。布莱克的晚年在沉寂和贫困中度过,除《耶路撒冷》外,还有《永恒的福音》(The Everlasting Gospel,约1818)和《亚伯的幽灵》(The Ghost of Abel,1821)问世,后者是他最后一部彩饰版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