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文化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很难确切定义的概念。浪漫主义者认为,人们在冲破世俗罗网时所感受到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远比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功利上的实际后果更为重要。浪漫主义者这种本能的“反唯物主义”倾向,有着其特殊的心理或社会功能。然而,浪漫主义者的愿望和行动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紧张和背离,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却往往带来主观上不曾意识到的各种消极后果。......
2023-07-20
反讽一词可上溯到希腊文的eiron,是古希腊戏剧中一个机敏灵活的小人物角色,以佯装无知或犯傻的方式战胜自以为是的对手。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即擅用此招,在佯装无知或认同对手的过程中,呈现对方的谬误。苏格拉底之后,反讽大抵只被看作修辞格,其根本意义为“掩饰、隐藏真实情境的本意,以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或艺术效果,而非出于欺骗的目的”(35)。至18世纪末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反讽再次成为哲学和美学关注的对象,而苏格拉底也被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奉为反讽的典范。
反讽的根基在于康德哲学对现象(phenomena)和本体(noumena)的区分,尽管康德否认本体可以成为知识的对象,但他不否认人类以道德或审美经验偶尔把握本体的可能性。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意味着主体与客体间始终存在张力,自我无法抵达确切的知识,浪漫主义的反讽就根源于这种怀疑和不确定的原则,浪漫主义者将怀疑“无限化”(infinitized),对一切固有价值、意义和知识体系加以质疑,使之成为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传统反讽通过所言说的间接传达未曾言说的,浪漫主义‘无限化’的反讽则以有形的暗示不可见的、崇高的、或德国哲学家称之为‘黑夜’(Nachtseite)一面的经验”(36)。继康德之后,荷尔德林、弗·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等德国浪漫主义者发展出一套哲学和美学理论,以期把握、沟通本体世界,但同时又承认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其中以施莱格尔对反讽的论述最为系统。他将诗学与哲学相融合,提出“哲学是反讽真正的故乡,人们应当把反讽定义为逻辑的美”;“在反讽中,应当既有诙谐也有严肃,一切都襟怀坦白,一切又都伪装得很深……它包含并激励着一种有限与无限无法解决的冲突、一个完整的传达既必要又不可实现的感觉”。(37)反讽是一种悖论的形式,是“消除主客体间矛盾的诗意化手段”(38);而作为一种怀疑和挑战性的原则,施莱格尔视反讽为“反抗死亡、反抗僵化、反抗任何形式的一成不变、反抗生命之流冻结的唯一武器”(39)。
施莱格尔认为,浪漫主义想象力本身就是反讽的,它将人置于现象的世界,同时又使之疏离。他认为就作品而言,浪漫主义作家同样处于一种反讽的情境,因为作品在情感上是真实的,但技术上却是人为的,因此,艺术家应当在其作品中呈现这一悖论。他在《论不理解》中举了两个反讽的例子,其一是“诗人写了三幕戏之后,不料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但还是不得不把最后两幕写完”;在另一个关于戏剧的例子中,他提到作者同时观照贵族、市民观众及幕后的三条线索,而这三条线索之间“相互‘间离’、相互‘陌生化’,从而产生特别的反讽效果”。(40)简言之,他所言的反讽就是一种艺术家在创作中刻意抽离、脱开的意识,或者说艺术的自省意识:作家在描写现实,建构艺术幻象的同时,又自揭老底,坦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等等无非是自己创造的产物而已,由此摧毁幻象,打破创造对象的独立性。反讽也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将严肃与诙谐融于一体的精神。作家在倾情创作的同时,刻意保持一种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意识,由此看到如此严肃看待自己的创作,本身也有滑稽和可笑之处。艺术家以反讽意识控制激情,与作品拉开距离,超然于作品之上,以确保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根据施莱格尔的观点,反讽就是在“狂热”和“怀疑”之间、“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间不断变换的过程,他对反讽概念的这一规定实际上源自费希特的哲学。有评论家认为,反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8世纪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的启发,他在《项狄传》(Tristram Shandy,1759-1767)中开创了一个随心所欲、富于自省意识的叙事人类型。浪漫反讽意识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拜伦的《唐璜》,叙事人频频打断诗歌叙事,跟读者推心置腹,谈论诗歌写作中的困境和难题等。浪漫反讽主要表现于小说和戏剧创作中,在诗歌中亦有体现,后现代的元小说手法显然是对浪漫主义反讽的继承和发展。(www.chuimin.cn)
浪漫反讽理论遭到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的批评,但它上接苏格拉底反讽精神,下启新批评和后现代反讽,有着不容忽视的美学和思想价值。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在思想文化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很难确切定义的概念。浪漫主义者认为,人们在冲破世俗罗网时所感受到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远比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功利上的实际后果更为重要。浪漫主义者这种本能的“反唯物主义”倾向,有着其特殊的心理或社会功能。然而,浪漫主义者的愿望和行动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紧张和背离,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却往往带来主观上不曾意识到的各种消极后果。......
2023-07-20
《红字》出版后即获得巨大成功,是霍桑艺术的巅峰之作。《红字》的创作与霍桑的个人经历相关。《红字》将历史与虚构相糅合,讲述了一则关于激情、罪与复仇的震撼人心的故事。《红字》完美体现了霍桑的象征主义艺术。《红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比比皆是,如森林、野玫瑰、阳光、监狱、刑台等。《红字》也以精巧的结构著称,如马西森指出的,整部小说犹如一出戏剧,以三幕刑台场景为依托展开,极具平衡和对称之美。......
2024-01-18
“浪漫主义”是一个涵盖模糊而又歧义重重的文学术语。对这一术语的定义,直到20世纪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议题。“浪漫主义者”普遍怀有一种艺术创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认为艺术家必须属于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来表达时代的观念和精神。用来指称文学运动的“浪漫的”一词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
2024-01-18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重要的启蒙哲人、小说家,公认的浪漫主义之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卢梭对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感性、自然、主观性和个人主义的推崇,此外,他的政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以赛亚·伯林认为人们也许夸大了卢梭对于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作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地位仍被广泛认可,而且,当代研究者更注重探索其思想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4-01-18
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有着自觉的美学意识,在运用传统体裁时,往往展现出明确的革新和实验意识。体裁和形式的翻新、融合与越界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浪漫主义作家的形式实验倾向有时也体现为一种消解或超越体裁的冲动。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反体裁”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形式探索意识——浪漫主义作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体裁样式,更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可能性。......
2024-01-18
对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严格的、可以被公认的界定,既无可能也非必要。由于与人类情感流露产生最佳共鸣,音乐可以具有与众不同的与时共进、起伏不定和狂放不羁的性质,使它能够最彻底地体现集中于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成为各种艺术门类中最具有浪漫的可能性的形式。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很自然地呈现出个性化、情感化、民族化、幻想性、综合性和标题性的特点,其核心是个性。......
2023-10-17
随浪漫主义文学向“抒表论”转向,阐释创作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范式转换。柯勒律治播散并阐发了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提出的浪漫主义有机论。“植物”这一意象贯穿了柯勒律治的有机论体系,通过对植物属性的充分阐发,柯勒律治彻底革新了浪漫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分类、解剖和评价”方面的观念。继柯勒律治之后,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论。......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