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浪漫主义文学向“抒表论”转向,阐释创作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范式转换。柯勒律治播散并阐发了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提出的浪漫主义有机论。“植物”这一意象贯穿了柯勒律治的有机论体系,通过对植物属性的充分阐发,柯勒律治彻底革新了浪漫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分类、解剖和评价”方面的观念。继柯勒律治之后,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论。......
2024-01-18
美国浪漫主义萌发之初,也是美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勃发的时期,很多作家和文化人都呼吁摆脱欧洲文学的影响,创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尽管如此,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在整体上依然追随欧洲文学的潮流,师法欧洲——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典范。美国浪漫主义原本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包括爱默生引领的超验主义也都源于欧洲思潮,因此,在强调其民族性和本土特质的同时,也应看到美国浪漫主义与欧洲和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承袭关系。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直接得益于英国的滋养。很多美国作家都以英国作家为模仿和效法的对象,一些美国作家甚至定期前往英国,朝圣华兹华斯、卡莱尔、丁尼生和马修·阿诺德等文学大家。1812年战争之后,英美恢复通商。从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任何图书或杂志,在伦敦面世后一个月内,甚至不足一月,就已在美国沿海大城市出版……”(36),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在英国面世后几乎也同时在美国发行。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关于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及实践启发了美国浪漫主义诗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关于自然、情感、想象力、直觉、个性、个人主义等经典主题也在美国文学中反复出现。此外,英国的感伤小说、哥特式小说传统以及司各特的历史小说等,是影响推动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尤其是诗人,不仅在英国同时代作家的光环下写作,在文学趣味和美学原则上也深受英国影响。英国几大文学评论杂志也在美国出版发行,至19世纪40年代,甚至深入到奥尔巴尼和辛辛那提等内陆城市。
德国哲学和文学思潮是美国浪漫主义的重要源泉,而德国在美国的影响又主要通过英国文人实现,如帕灵顿指出的,“新诗的美,新形而上学巨大的鼓舞,使新一代人产生了从源头寻找这种灵感并吸取新鲜营养的热望。于是,他们发现了浪漫主义的德国”(37)。柯勒律治和卡莱尔是将德国文学及哲学作品译介和播散到英语国家的关键人物。至1830年代末,德国文艺思潮已在美国大学间形成一股热潮,甚至有“德国主义(Germanism)”之称。柯勒律治将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播散到美国,为超验主义提供了的哲学根基,如爱默生在《超验主义者》一文中揭示的,“今天的唯心主义以‘超验’为名,这一称谓源自伊曼努尔·康德……表明存在一类极为重要的理念,或曰绝对必要的形式,并非来自经验,相反,经验通过它们获得,这些就是心灵自身的直觉,康德称之为超验的形式”(38)。康德哲学标志着对洛克经验主义的胜利,为美国浪漫主义者确认了主体性、直觉以及心灵作用于现实的能力等重要原则。此外,源自德国的“高等批评”(Higher criticism)也影响了超验主义者。作为一种新的解经方法,“高等批评”将圣经故事和教义置于历史语境中阐释,而非将之视为绝对的真理,为个人阐释圣经开辟了道路,“合法化了对于神性的个人化理解,这也正是超验主义的重要观念”。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者对于情感、个性和个人主义的强调启发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1795-1796)和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的戏剧《威廉·泰尔》(Wilhelm Tell,1804)都是有影响力的作品。1851年,爱默生评论道,“对我们而言,歌德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关键人物。他闭合旧时代,开启新时代”(39)。(www.chuimin.cn)
除欧洲传统外,东方文化也参与形塑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东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超验主义及其作家群体中。超验主义俱乐部的刊物《日晷》设有专栏《各族圣经》,以语录形式介绍非西方文化典籍。《摩奴法典》、《吠陀经》、《琐罗亚斯德神谕》和《四书》等东方典籍的内容常出现在该专栏中。爱默生和梭罗等人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东方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他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个人完善等问题上的见解。
毋庸置疑,美国浪漫主义首先是本土经验的表达,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无论在题材还是艺术形式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美国的清教主义、美国卓异论(American exceptionism)、荒野、印第安族群、西进运动、边疆经验、奴隶制等特定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经验共同打造了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随浪漫主义文学向“抒表论”转向,阐释创作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范式转换。柯勒律治播散并阐发了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提出的浪漫主义有机论。“植物”这一意象贯穿了柯勒律治的有机论体系,通过对植物属性的充分阐发,柯勒律治彻底革新了浪漫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分类、解剖和评价”方面的观念。继柯勒律治之后,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论。......
2024-01-18
至18世纪,一个重要的转折是崇高被视为“客体的一种内在品质,尤其是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品质”,而不再被认为是源自作家创作的修辞效应。再者,17、18世纪的“大旅行”风尚直接催生了这种浪漫主义的“崇高感”。伯克和康德是系统论述过“崇高”的两位哲学家。任何能引发痛苦和危险感的东西,或者说,任何令人恐怖、或与恐怖相关或给人恐怖感的东西,都是崇高的根源。......
2024-01-18
受柯勒律治的鼓励,华兹华斯计划写一部名为《隐士》的“哲思长诗”。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可1805年本,认为它代表了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巅峰状态,也是诗人思想最为清晰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华兹华斯讲述的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序曲》的部分成就在于“向读者揭示了人生并非完全合情合理,那些偶发和随意的瞬间呈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在审视这些瞬间时,我们可获得更多的启迪”。......
2024-01-18
她的《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是一部哥特式作品,也被视为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弗兰肯斯坦随即逃离实验室,遗弃了自己所造的怪物。在杀害弗兰肯斯坦的小弟弟并嫁祸于女仆后,怪物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造一个伴侣,但后者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弗兰肯斯坦》为一部书信体小说,运用嵌套故事结构。有趣的是,大众和电影常把“弗兰肯斯坦”误认为是怪物的名字。......
2024-01-18
库珀以“皮裹腿故事集”奠定了他身为小说家的经典地位,该系列为以边疆为题材的历史传奇,是对司各特历史小说传统的发展。库珀创作“皮裹腿”系列小说时,“西部”在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越来越具有中心地位,而西部和边疆也正成为美国界定民族性、想象国家民族身份的重要元素。两人的友谊贯穿了整个“皮裹腿”系列。......
2024-01-18
浪漫主义诗人推崇想象力,在浪漫主义诗学中,想象力占据重要地位。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做了界定。《诗辩》是为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群体的辩护,在阐释诗歌性质的章节里,雪莱尤其强调了想象力的性质和功用。想象力显然高于理性:“理性对想象力而言,犹如工具之于主体、肉体之于精神,影子之于实体。”......
2024-01-18
民族主义兴起于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爆发了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或共和国。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是推动德国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赫尔德本人并非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确立了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与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盟关系,文学被有意识地用来打造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身份,因而,又有文学民族主义的提法。......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