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诞生于深刻变革的时代,一方面是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的风云激荡,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勃兴和工业革命持续推进造成的激烈的秩序变革和社会矛盾。法国大革命则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争取权利和改革议会的运动,同时也加剧了激进主义者与保守派的分裂。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论战在浪漫主义作家群体中也表现得很明显,第一代和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变化和异同都与时代的波澜密切相关。......
2024-01-18
浪漫主义时期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尤其是抒情诗(lyric)——被公认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形式和主要成就。但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的文学拥有丰富多变的体裁和样式。浪漫主义一方面复兴和革新了一些古老的体裁,如浪漫传奇、民谣(ballad)、颂歌(ode)、十四行诗(sonnet)等;另一方面又发展出崭新的文学样式,如哥特式小说(gothic novels)、历史小说(historical novels)、民族故事(national tales)和自传(autobiography)等。
就诗歌而言,这一时期,抒情诗取代史诗和悲剧成为最纯正的诗歌形式,而叙事长诗、十四行诗、颂歌、史诗(epic)、哲理诗、讽刺诗(satire)、歌谣(songs)、诗剧等也都各领风骚。抒情诗一般为以第一人称倾诉内心情愫、感觉和思想的短诗,具有音乐性、真诚和私人化的特点,“诗人坦诚内心,但非有意识地表达”(31)。民谣、十四行诗、颂歌和史诗等传统和古典的诗歌样式在这一时期得以复兴并获得新的发展。民谣深刻影响了抒情诗的发展,浪漫主义诗人对传统民谣从风格、形式到精神上刻意模仿和创新,创作了大量的抒情歌谣(literary ballad),如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可以看作是将民谣和抒情诗融合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十四行诗这一体裁在这一时期发展出多样化的变体,体现了浪漫主义形式实验的热情,有“挽歌十四行”(the elegiac sonnet)、“描写性十四行”(the descriptive sonnet)、“田园十四行”(the pastoral sonnet)和“政治十四行”(the political sonnet)等。包括布莱克在内的主流诗人运用这一诗歌形式,创作了数量极为丰富的作品,评论界甚至以“兴盛的十四行诗产业”(burgeoning sonnet industry)之语来形容这一诗体的繁荣。此外,浪漫主义诗人在革新传统之外,也开创了全新的诗歌形式,比如,柯勒律治的“交谈诗”(conversation poem)读来宛如诗人在与好友亲切谈天,弘扬了他和华兹华斯所树立的“自然”、“口语化”、“真诚”的诗歌创作宗旨。
由于文学市场、读者群和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小说在这一时期崛起,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也逐渐成为一种被认可的体面文体。小说在秉承18世纪英国早期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有重传奇、神秘、心理和超自然因素的潮流,比如,司各特将浪漫传奇与苏格兰的历史结合起来,发展出“历史小说”这个亚文类;玛丽·雪莱将哥特式文学传统与当时最新的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部杰作。这一时期也见证了随笔、评论、游记、短篇小说、政论文、教育和科普文章等文学样式的发展和流行。近年来,评论界也在重估浪漫主义戏剧的成就,尽管当时戏剧被认为是通俗、低等的文学样式,很多浪漫主义诗人如雪莱、拜伦等都创作过诗剧和剧本。而且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严肃的政治性和哲理性戏剧作品,这些探索之作倾向于“以早期戏剧样式如古希腊、伊丽莎白时代悲剧、中世纪奇迹剧或查理一世时代的假面剧为范本”(32)。(www.chuimin.cn)
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有着自觉的美学意识,在运用传统体裁时,往往展现出明确的革新和实验意识。体裁和形式的翻新、融合与越界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浪漫主义作家的形式实验倾向有时也体现为一种消解或超越体裁的冲动。20世纪的文学理论曾从浪漫主义美学原则上来解释这一“反体裁”(anti-generic)冲动,认为“浪漫主义所主张的新颖、自然和自我表达的理念以及相关的‘有机形式’原则,与体裁观念相冲突,因为体裁根植于规范和模仿的理念中,在从模仿说向抒表论转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取消了体裁区别,同时也消解了体裁理论”(33)。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反体裁”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形式探索意识——浪漫主义作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体裁样式,更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者不再简单地将浪漫主义在体裁上所体现出的复杂性、含糊性和矛盾性归结为“反形式”或“反体裁”的冲动,这也提醒读者在阅读浪漫主义作品时关注体裁和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味。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诞生于深刻变革的时代,一方面是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的风云激荡,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勃兴和工业革命持续推进造成的激烈的秩序变革和社会矛盾。法国大革命则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争取权利和改革议会的运动,同时也加剧了激进主义者与保守派的分裂。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论战在浪漫主义作家群体中也表现得很明显,第一代和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变化和异同都与时代的波澜密切相关。......
2024-01-18
新老两代诗人的关系常被比喻为父辈与子辈的关系,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诠释为父辈与子辈的承袭与冲突关系。这一阶段包括创作成熟期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回到诗歌史的现场,可以看到,当时活跃着多个诗人和文人群体,而这些群体在诗歌美学取向和政治立场上常有分歧或论战。但实际上,三人的个性和诗歌非常不同,尤其是骚塞,他并不热心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创新。......
2024-01-18
新浪漫主义当时虽不占主导地位,却给芬兰文学输入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这种观点至今对芬兰文学创作仍有很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大量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现实,表达了芬兰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20世纪50~60年代,芬兰的诗歌、散文受到西方的影响,出现了现代派,在抒情诗方面尤为突出。现代派在散文中影响不大,许多作家仍旧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
2024-01-18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重要的启蒙哲人、小说家,公认的浪漫主义之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卢梭对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感性、自然、主观性和个人主义的推崇,此外,他的政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以赛亚·伯林认为人们也许夸大了卢梭对于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作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地位仍被广泛认可,而且,当代研究者更注重探索其思想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4-01-18
“浪漫主义”是一个涵盖模糊而又歧义重重的文学术语。对这一术语的定义,直到20世纪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议题。“浪漫主义者”普遍怀有一种艺术创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认为艺术家必须属于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来表达时代的观念和精神。用来指称文学运动的“浪漫的”一词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
2024-01-18
济慈提出过一些富于创见的诗学观点和术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消极能力”、“变色龙诗人”、“铸造灵魂之谷”和“有许多房间的宅邸”。“消极能力”是济慈最具深远影响的批评术语,这一术语出现在1817年12月21日或27日致乔治和汤姆·济慈的信中。在评论家威廉·哈兹里特的启发下,济慈后来又提出“变色龙诗人”的观点。......
2024-01-18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
2024-02-01
就艺术理论而言,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个从模仿说向抒表论的转向。和新古典主义者不同,浪漫主义作家不再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而是创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流溢。在《序言》中,华兹华斯将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抒表论不仅影响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观念,也成为主导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