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体裁样式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体裁样式

【摘要】: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有着自觉的美学意识,在运用传统体裁时,往往展现出明确的革新和实验意识。体裁和形式的翻新、融合与越界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浪漫主义作家的形式实验倾向有时也体现为一种消解或超越体裁的冲动。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反体裁”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形式探索意识——浪漫主义作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体裁样式,更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可能性。

浪漫主义时期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尤其是抒情诗(lyric)——被公认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形式和主要成就。但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的文学拥有丰富多变的体裁和样式。浪漫主义一方面复兴和革新了一些古老的体裁,如浪漫传奇、民谣(ballad)、颂歌(ode)、十四行诗(sonnet)等;另一方面又发展出崭新的文学样式,如哥特式小说(gothic novels)、历史小说(historical novels)、民族故事(national tales)和自传(autobiography)等。

就诗歌而言,这一时期,抒情诗取代史诗和悲剧成为最纯正的诗歌形式,而叙事长诗、十四行诗、颂歌、史诗(epic)、哲理诗、讽刺诗(satire)、歌谣(songs)、诗剧等也都各领风骚。抒情诗一般为以第一人称倾诉内心情愫、感觉和思想的短诗,具有音乐性、真诚和私人化的特点,“诗人坦诚内心,但非有意识地表达”(31)。民谣、十四行诗、颂歌和史诗等传统和古典的诗歌样式在这一时期得以复兴并获得新的发展。民谣深刻影响了抒情诗的发展,浪漫主义诗人对传统民谣从风格、形式到精神上刻意模仿和创新,创作了大量的抒情歌谣(literary ballad),如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可以看作是将民谣和抒情诗融合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十四行诗这一体裁在这一时期发展出多样化的变体,体现了浪漫主义形式实验的热情,有“挽歌十四行”(the elegiac sonnet)、“描写性十四行”(the descriptive sonnet)、“田园十四行”(the pastoral sonnet)和“政治十四行”(the political sonnet)等。包括布莱克在内的主流诗人运用这一诗歌形式,创作了数量极为丰富的作品,评论界甚至以“兴盛的十四行诗产业”(burgeoning sonnet industry)之语来形容这一诗体的繁荣。此外,浪漫主义诗人在革新传统之外,也开创了全新的诗歌形式,比如,柯勒律治的“交谈诗”(conversation poem)读来宛如诗人在与好友亲切谈天,弘扬了他和华兹华斯所树立的“自然”、“口语化”、“真诚”的诗歌创作宗旨。

由于文学市场、读者群和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小说在这一时期崛起,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也逐渐成为一种被认可的体面文体。小说在秉承18世纪英国早期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有重传奇、神秘、心理和超自然因素的潮流,比如,司各特将浪漫传奇与苏格兰的历史结合起来,发展出“历史小说”这个亚文类;玛丽·雪莱将哥特式文学传统与当时最新的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部杰作。这一时期也见证了随笔、评论、游记短篇小说政论文教育科普文章等文学样式的发展和流行。近年来,评论界也在重估浪漫主义戏剧的成就,尽管当时戏剧被认为是通俗、低等的文学样式,很多浪漫主义诗人如雪莱、拜伦等都创作过诗剧和剧本。而且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严肃的政治性和哲理性戏剧作品,这些探索之作倾向于“以早期戏剧样式如古希腊伊丽莎白时代悲剧、中世纪奇迹剧或查理一世时代的假面剧为范本”(32)。(www.chuimin.cn)

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有着自觉的美学意识,在运用传统体裁时,往往展现出明确的革新和实验意识。体裁和形式的翻新、融合与越界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浪漫主义作家的形式实验倾向有时也体现为一种消解或超越体裁的冲动。20世纪的文学理论曾从浪漫主义美学原则上来解释这一“反体裁”(anti-generic)冲动,认为“浪漫主义所主张的新颖、自然和自我表达的理念以及相关的‘有机形式’原则,与体裁观念相冲突,因为体裁根植于规范和模仿的理念中,在从模仿说向抒表论转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取消了体裁区别,同时也消解了体裁理论”(33)。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反体裁”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形式探索意识——浪漫主义作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体裁样式,更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者不再简单地将浪漫主义在体裁上所体现出的复杂性、含糊性和矛盾性归结为“反形式”或“反体裁”的冲动,这也提醒读者在阅读浪漫主义作品时关注体裁和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