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是一个涵盖模糊而又歧义重重的文学术语。对这一术语的定义,直到20世纪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议题。“浪漫主义者”普遍怀有一种艺术创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认为艺术家必须属于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来表达时代的观念和精神。用来指称文学运动的“浪漫的”一词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
2024-01-18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重要的启蒙哲人、小说家,公认的浪漫主义之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卢梭并非浪漫主义某些核心命题的首倡者,但这些基本观念和原则是通过他得以广泛传播,并由此深刻影响19世纪的思想家和文化人。正如文学史家米切尔所言,“卢梭对19世纪的影响力可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在20世纪的影响相提并论:任何一个阅读其作品的人必然为他所影响”(18)。卢梭本人也成为浪漫主义的原型人物,常被形容为自然之子、情感的捍卫者、乌托邦理想主义者、革命者、共和政体的改革者和怀旧的梦幻者等等。卢梭对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感性、自然、主观性和个人主义的推崇,此外,他的政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卢梭推崇人类的感性和情感,认为理性并不能解决人类一切问题,是18世纪后半叶感性主义或感性崇拜(the cult of sensibility)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感性主义崇尚人的易感性,即易动感情,尤其是同情心的倾向,强调情感必须是强烈的、直接的、不经大脑的自然反应。在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中,卢梭以典型的感性主义的语言书写跨越等级的爱情的力量,将激情与德性等同起来,探索了关于“真实”(authenticity)的伦理。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该作品直接影响了18世纪末新一代的文人作家。的确,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卢梭承认理性是指导个人行动和道德选择的“内在的声音”,但他又认为,指导理性的却是以人类共同生存经验为根基的感性和情感。卢梭由此将理性与情感结合起来,不仅将情感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扭转了启蒙运动独尊理性的传统,也使得情感成为他本人“思想的基点、哲学的终极根据”(19),或者,如白璧德概括的,“针对笛卡尔将思想和存在等同起来的做法,卢梭主义者的反应是:将存在与感情等同起来”(20)。
对感性的推崇促成了浪漫主义向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转向。在《忏悔录》(Confessions,1782,1789)的开篇中,卢梭写道:“我生来便和所见过的其他人不同;甚至我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的人。如果我不比别人好,至少是不一样的……”(21)在一些研究者看来,卢梭的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偏执的地步,他将自我提升为“某种纯粹的、可自足地做出道德选择的东西”。这种“排他性的个人主义”开启了浪漫主义关于自我和社会冲突的经典主题。(22)研究者也认为,卢梭式的个人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自传体的流行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尤其是诗歌,诸如华兹华斯的《序曲》(副标题为“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雪莱的《阿拉斯特》(Alastor)、拜伦的《少侠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和济慈的《海披里安之亡》(The Fall of Hyperion)等,都体现出卢梭式的内省和自我剖析的特征,具有鲜明的自传和自白色彩。(23)可以说,浪漫主义独特的主体意识,即对独特的个人经验、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肯定和迷恋,都或多或少地可追溯到卢梭那里,而卢梭个体化、主观性的道德路径也启发了康德的哲学革命。(www.chuimin.cn)
受18世纪“自然崇拜”传统的影响,卢梭崇尚自然,曾徒步在阿尔卑斯山脉间游历,醉心于自然美景,体验到与大自然灵性交融的狂喜。他在多部作品中赞美自然,把自然提升到神圣和崇高的地步,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文人艺术家。但崇尚自然并非卢梭的独创,他的贡献在于倡导了浪漫主义的原始主义或尚古主义传统,并创立了一种关于“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的假说,进而深刻影响了政治、教育和伦理学等领域。1750年,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1750)一文中提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无助于敦风化俗,人类道德的堕落与科学艺术的发达成正比;在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among Men,1755)中,他抨击私有制,指出“文明社会”是有权有势者维护权力或财产的手段,是对自由圆满的“自然状态”的背离。卢梭在两篇文章里极力赞美所谓的“善良的野蛮人”(the bon sauvage)。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并未使用“高贵的”(noble)这一字眼,但无论如何,“高贵的野蛮人”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并被诠释为一种纯洁的德性人物的原型,这些都促成了浪漫主义对原始和自然状态的诗意缅怀和憧憬。和把“自然状态”描述为“战争状态”的霍布斯不同,卢梭把“自然状态”设想为人类的黄金时代,而置身其中的野蛮人“道德上无善恶、无过失、无德行,但有同情心和怜悯心”(24)。卢梭的“自然状态”既为批评社会、变革现状提供了依据,也为理想秩序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在《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or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Right,1762)中,他试图以“公意”(general will)为根基,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机制。他的社会契约论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家,但也导致了他意想不到的后果。也正因为此,他的政治思想有时与专制和极权主义奇特地纠缠在一起。但无可否认地,卢梭是政治改革、个体自由和共和政体的倡导者,他的名字与革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此外,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也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理念,在《爱弥儿》(Emile,or On Education,1762)一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自然教育的方法,力求保持儿童原初的淳朴天性,摒弃习俗权威和偏见的束缚,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接受教化,从而塑造具有自由独立意识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亦即理想的国家公民。
以赛亚·伯林认为人们也许夸大了卢梭对于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作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地位仍被广泛认可,而且,当代研究者更注重探索其思想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关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
“浪漫主义”是一个涵盖模糊而又歧义重重的文学术语。对这一术语的定义,直到20世纪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议题。“浪漫主义者”普遍怀有一种艺术创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认为艺术家必须属于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来表达时代的观念和精神。用来指称文学运动的“浪漫的”一词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
2024-01-18
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有着自觉的美学意识,在运用传统体裁时,往往展现出明确的革新和实验意识。体裁和形式的翻新、融合与越界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浪漫主义作家的形式实验倾向有时也体现为一种消解或超越体裁的冲动。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反体裁”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形式探索意识——浪漫主义作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体裁样式,更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可能性。......
2024-01-18
新浪漫主义当时虽不占主导地位,却给芬兰文学输入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这种观点至今对芬兰文学创作仍有很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大量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现实,表达了芬兰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20世纪50~60年代,芬兰的诗歌、散文受到西方的影响,出现了现代派,在抒情诗方面尤为突出。现代派在散文中影响不大,许多作家仍旧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
2024-01-18
就艺术理论而言,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个从模仿说向抒表论的转向。和新古典主义者不同,浪漫主义作家不再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而是创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流溢。在《序言》中,华兹华斯将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抒表论不仅影响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观念,也成为主导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2024-01-18
传统上,文学史家用“前浪漫主义”一词来描述18世纪一些预示浪漫主义兴起的,过渡或转折性的文学趣味、样式和潮流。另一方面,当代研究者也提醒我们从启蒙和新古典主义自身的矛盾及多样性方面去考察这些文学样式,而非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追溯它们与浪漫主义的直接关联。民谣传统是哺育浪漫主义诗歌的文化源泉之一。......
2024-01-18
浪漫主义语境下的希腊主义是一种以古希腊为理想和艺术典范的新古典主义,一般将其称为希腊主义,以区别于17、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温克尔曼不同的是,后来的浪漫主义者强调的是希腊文化的原始活力,而非他所言的静穆和谐。和第二代诗人不同,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等第一代诗人对浪漫主义的希腊主义持抵制态度,较之南方、异教的希腊文化,他们更认同北方的基督教传统。......
2024-01-18
随浪漫主义文学向“抒表论”转向,阐释创作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范式转换。柯勒律治播散并阐发了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提出的浪漫主义有机论。“植物”这一意象贯穿了柯勒律治的有机论体系,通过对植物属性的充分阐发,柯勒律治彻底革新了浪漫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分类、解剖和评价”方面的观念。继柯勒律治之后,雪莱在《诗辩》中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论。......
2024-01-18
济慈提出过一些富于创见的诗学观点和术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消极能力”、“变色龙诗人”、“铸造灵魂之谷”和“有许多房间的宅邸”。“消极能力”是济慈最具深远影响的批评术语,这一术语出现在1817年12月21日或27日致乔治和汤姆·济慈的信中。在评论家威廉·哈兹里特的启发下,济慈后来又提出“变色龙诗人”的观点。......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