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内外医院信息系统现状

国内外医院信息系统现状

【摘要】:2002年,卫生部出台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促进了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由“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大部分处于第一阶段,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正逐步向第二阶段发展,并开始了区域信息系统的研究。目前军队医院已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部分大军区已经实现了军区机关到所属医院的联网,下一步将实现全军医院信息系统的联网。

医院信息系统是集医院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的设计是在启用新技术的同时,利用新技术的优势,结合先进的医院管理思想,对被管理的业务作出全面的综合分析,给出更为合理的工作流程,满足医院整体管理的各项要求。因此,医院管理系统的设计者必须在精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同时,熟悉医院管理的业务规律,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真正掌握医院行政管理和临床管理的方法和流程,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模式,改进医疗服务工作流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成功的关键

3.2.1 国外医院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国外关于医院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率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起初只局限于财务方面的管理,后来逐步扩展并发展为医院信息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开始分化,分别指向小型机系统与微机系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影像学发展,同时把医生的诊断、医嘱及住院病历信息等管理起来。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医院的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趋势。现在美国医院管理系统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且有实力的医学机构仍在对医院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研究。例如美国犹他州盐湖城LDS医院的HELP系统,麻省的COSTAR系统,IBM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的CHAS系统等等。

日本与欧洲在医院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晚,其开始都在20世纪70年代,但发展并不逊色于美国,而且各具特色。日本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其特点是采用集中处理方式和以大型机为核心,其趋势是系统化、网络化。

欧洲则在医院的联合管理及医疗共享上走在前列,如“红色系统”(由丹麦政府支持实现)能够同时管理七十多所医院及诊所。而这种特点也的确是医院管理系统目前发展的方向。

3.2.2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在我国,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拥有功能完整的医院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何使医院管理系统真正为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挖掘影响我国医院管理系统发展的原因,已成为医院和医学信息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划分,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主要需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医院管理信息化(HIS),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主要以财务核算为轴线,开展以收费项目为基准的一系列财务、后勤物资、病区管理等应用。

第二阶段是临床管理信息化(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IS),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目标,主要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医护工作站、医学影像系统等。

第三阶段是区域医疗信息服务(Globe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MIS),即在社区、偏远地区实现远程的医疗信息资源充分共享,这一阶段目前还处在实验当中。

2002年,卫生部出台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促进了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由“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2005年4月1日,我国《电子签字法》开始实施,这对于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简称EMR)的使用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目前,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大部分处于第一阶段,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正逐步向第二阶段发展,并开始了区域信息系统的研究。发展较快的是军队医院,其整体建设从1995年开始,已经建立了十一个信息化基地,从而促进了全军医院信息化的整体发展。目前军队医院已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部分大军区已经实现了军区机关到所属医院的联网,下一步将实现全军医院信息系统的联网。

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李包罗等人对中国医院信息化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 信息部门全职人员数量

医院信息部门的全职人员调查情况如图3-1所示。我国医院平均100张床配备一名计算机技术人员,多数医院(78%)拥有的全职计算机技术人员为10人以下,常常是只有3至5个信息技术人员就要保障一个500~1 000张床位的医院信息系统,并保证全天二十四小时的不间断运转。而美国20%的医院在相同条件下,能够保证有计算机维护人员100人,相差10倍之多。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医院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同时也说明,医院的决策者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转依赖于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结果还显示,信息部门的人员学历构成上基本合理,大学本科占58.37%。

图3-1 2005年度中国医院信息部门全职员工数量
  (www.chuimin.cn)

二、 资金投入

参与医院信息化累计投入的资金情况如表3-1所示。全国有18 393所县级以上医院(2005年卫生部统计报告),参与本次调查的医院有488所。信息化投资额平均为医院医疗收入的0.69%。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其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医院中,与前一年相比较,投资增加的占44%,维持原有水平的占27%。此外,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仍然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每张床位信息化投入的数额,经济发达地区高出欠发达地区好几倍,投资金额达500万以上的,三级医院占91.87%。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资金主要花在硬件上,大约占总费用的80%至90%,而花在软件上的资金则很低。而美国一般系统建设的费用分配比例是软件∶硬件∶人员培训和咨询费用=1∶1∶1。

表3-1 参与医院信息化累计投入所占比例情况

三、 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

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使用情况如图3-2所示。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而言,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方管理系统,入、出、转管理系统,费用管理系统,床位管理系统,病区(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建设状况良好,参与调查的医院中应用比例均在90%以上。但另一方面,三级和非三级医院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许多高成本应用,如全成本核算、辅助管理决策、供应链等,即使在发达地区的大医院使用比例也很低,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仍会消耗大量资源。

对于临床信息系统,我国三甲医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其比例之高超乎人们的预期,例如实验室信息系统占62%,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占58%,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54%,电子病历占47%,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占45%;但使用层次较低,尤其是较为复杂的电子病历和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图3-2 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与使用情况
  

四、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医院目前采用的信息技术情况如图3-3所示。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硬件、软件平台和最新信息技术被引入医院信息系统,但由于投入的限制,新技术的推广速度比较缓慢,这一点与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简称HIMSS)的调查结果一致。在中国,只有高速网络技术使用比例超过50%,而美国在2004年,高速以太网、互联网、无线网络等技术的使用就超过60%。多层体系结构、集中存储、移动、集成引擎等重要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只是在大医院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我国使用比例排在前五位的高速网络、无线、条码也是美国使用比例较高的技术,可见我们的信息技术使用与美国有趋同性。

图3-3 医院信息技术应用统计
  

五、 标准的使用情况

医学信息标准化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瓶颈。信息的标准化有不同的层次,比如信息表达、信息交换与共享、信息流的标准与互操作性、术语标准与语义的机器可理解性等等。在编码标准使用情况的调查中,仅24%的医院反映为全部采用,68%是部分采用,8%则完全未使用。其中,国际疾病分类ICD10(63%)和ICD9(21%)使用范围最广,图像传递标准DICOM3、卫生信息传输标准HL7、互操作标准IHE、医学术语类标准SNOMED和LOINC的使用率分别是36.68%、18.24%、4.51%和2.66%,而这些标准在美国都被普遍使用。

六、 我国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和标准

1997年7月,为了保障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质量,维护使用单位的合法利益,卫生部颁布了《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评审管理办法(试行)》;2001年1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制定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目的是规范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2002年4月,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卫生部公布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取代了1997年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目的是加快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提高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质量;2003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2005年4月,由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开始实施,对电子病历EMR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卫生部加快了医学信息标准化的步伐,加强了领导与协调,增加了资金投入,成立了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启动了一系列像《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医院基本数据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基本数据集》、《社区居民标准化健康档案》、《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健康卡数据和公钥基础设施标准》等规范课题。一些民间的标准化组织如“电子病例标准委员会”、“HL7China”、“IHE China”、“Dicom China”或者已经成立并投入标准起草工作,或者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所有这些正是应对上述需求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