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台湾社会的基本性格是在一九五○年前后形成的。战后接收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内战中确定失败以后,只能以台湾作为它的统治范围。由于韩战的爆发、国际局势的转变,美国决定保护台湾,遂使得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稳定下来。国民党在台湾的“失败”,又更加促使许许多多的台湾知识分子在国、共内战中倾向共产党。......
2024-01-11
辑 一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权撤守台湾以后,即发布“戡乱时期戒严令”(一直持续到一九八七年才解除)。按照此一法令,国民党在五十年代初雷厉风行地肃清岛内倾向或同情共产党革命的人。根据今人的统计,因此而被整肃的人高达十四余万,包括至少三四万人被处死(当时台湾人口约六百余万)。同时,凡是“附匪”或“陷匪”的大陆作家、学者的作品一律禁止发行,这几乎根本铲除了五四以降一切的新文学遗产。在很长时期内,新文学的重要作家,台湾的国文课本只能选出胡适、朱自清、徐志摩寥寥数人而已。
在根本拒斥新文学遗产的背景下,国民党大力推行“反共文艺”,但这种文艺,只能依靠政治力量推动,不久即丧失生机。当时,国民党正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实行土地改革,走上“美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此相伴,美式西方现代观念开始在台湾流行起来。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以西方现代文学为模仿对象的现代主义文学即开始在台湾萌生,并在六十年代成为精英知识圈的主流文化。
以上是本辑前三篇文章的政治、社会背景。这三篇文章除了指出当时一窝蜂的“趋新”、“亲美”潮流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当时落后的台湾社会、沉闷的思想禁锢,如何和西方的现代文学观念结合,从而发展出非常独特的“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本辑最后一篇论现代小说批评的文章,也可以从这一背景加以理解。)
一九七○年前后,台湾政治、社会开始剧变。剧变的原因,本辑第四、第五两篇文章(特别是第四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个剧变,导致“现代主义文学”霸权的崩解,由此产生的新潮流,台湾称为“乡土文学”,其名称导源于“回归乡土”的口号。这一口号,是反对此前盲目的“全盘西化”。事实上,这是一个要求回归当前现实,重视本身政治、社会问题的文化大潮流的一部分,它跟当时风起云涌的要求民主改革的政治运动是相呼应的。当时,我个人是完全认同这一运动的,但我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文学成就大多不高,这在第五、第六两篇文章中都有所分析。(www.chuimin.cn)
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后,台独运动逐渐冒出头来。它首先是借着改换“乡土文学”的“乡土”这一名称的具体内容来达到目的的。对于这一点,本辑第七篇文章曾对此加以检讨。此后,“乡土文学”之名即为“台湾文学”所替用,而坚持中国立场的反国民党文化人(以陈映真为代表),即被孤立出来。本书并没有专门论述台独派文学观的文章,但本书第四辑许多总述台湾文学发展道路的长文,基本上都是为反对台独派观点而撰写的论战文章,请参阅。
也是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当台独派逐渐兴起时,因“乡土文学”而暂时没落的亲西方潮流也开始“借尸还魂”,这时已换上“后现代”之名,本辑第八篇即分析此一现象的发展及其政治含义。可以说,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的两大主流是“台独派”和“后现代派”,一个是积极地反中国,一个是消极地反中国,两者都表现了非常明显的亲美倾向(台独派还同时亲日)。如果对照当时的大陆状况来看,从一九八○年代发展到一九八九,再从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五,只要回顾一下大陆思想界的状况,就可以体会,在一九八○、一九九○年代,要在台湾站稳中国立场是非常艰困的。
第九篇专论语言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全书可能写得比较好的两篇(另一篇为开头论现代主义那一篇)。语言问题涉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只限于台湾文学,特别希望得到大陆读者的反映。
有关战后台湾文学经验的文章
一战后台湾社会的基本性格是在一九五○年前后形成的。战后接收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内战中确定失败以后,只能以台湾作为它的统治范围。由于韩战的爆发、国际局势的转变,美国决定保护台湾,遂使得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稳定下来。国民党在台湾的“失败”,又更加促使许许多多的台湾知识分子在国、共内战中倾向共产党。......
2024-01-11
八十年代台湾小说的主流从战后台湾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八十年代是七十年代一切变化的继续与深化。八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引人瞩目的两个现象是:政治、社会小说的盛行,和女作家的崛起。一近二十年来台湾的政治、社会小说,可以追溯到台湾文坛还在流行现代主义文学的六十年代后期。不过,无可否认,到了八十年代,台湾政治、社会小说,其重点已从略有阶级倾向及反帝倾向的一类,转移到追求本土特质的一类去了。......
2024-01-11
本文即基于这一观点,打算讨论四位外省籍小说家,即白先勇、刘大任、张大春、朱天心。一白先勇生于一九三七年,来到台湾时大约十五岁,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据白先勇自己的回忆,他初来美国,因环境遽变,完全不能写作。不久国民党在大陆战败,四个家庭败落,其中尤以代表“中国”的李彤遭遇最惨。在其他四篇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中,白先勇并没有把主角的自杀或沦落之感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败退牵连在一起。......
2024-01-11
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台湾文学“主体性”平议从七十年代开始,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台湾意识”日渐高涨。本文不打算通盘性地评论台湾文学的一系列主张,本文的目的是想集中讨论台湾文学“主体性”的观念。就个人立场来说,我可以同意台湾文学论者的部分看法,即基于地缘及历史因素,台湾文学是有它的“独特性”。台湾汉文学的发展出现明显的“问题”的时候,是在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的发轫期。......
2024-01-11
世纪末期台湾后现代思潮种种面相一九七七年,国民党文人对乡土文学阵营发动全面性的批判,掀起了“乡土文学论战”。到了九十年代初,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已相当强大,并以台北文坛为中心,形成足以对抗“台独”文学论的一大潮流。一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后设”叙事理论台湾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可以相当准确地划定在八十年代的中期。......
2024-01-11
自卑、自怜与自负——七等生“现象”一七等生……——七等生《致爱书简》这两段话来自不同的脉络,但并列在一起,却天造地设地形成了一次生动的对话,这对话透露了七等生“现象”——七等生大量的写作产品,以及七等生独特的读者群——的“秘密”。七等生所没有想到,或者想到而未说出的是,师范教育的另一严重“后果”。七等生的读者群是一个私密性的小团体,是没有组织但却具有强烈共同“信念”的一群人。......
2024-01-11
不由自主的小说家——评朱天心的两本小说集评《我记得……》一朱天心前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我记得……》收进了四篇政治性浓厚的作品。在下一篇小说《十日谈》里,朱天心把时间限制在一次竞选活动里,但她的企图心并不因此而显得较小。在下两篇小说里,朱天心放弃了这种野心过大的策略,而把焦点完全集中在支持反对运动的人物在行为和性格上的矛盾。但是,事情的辨证发展也可能出乎朱天心的意料。......
2024-01-11
中国新文学传统与现代台湾文学一这里所谓中国新文学传统是指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九年这三十多年间所建立起来的文学传统,而所谓现代台湾文学则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直至现在台湾地区所出现的文学。当一九一七年中国新文学发轫时,台湾已被日本统治了二十余年。二以上是从整体的政治、社会情势来说明,一九四九年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逐渐在台湾断绝的原因。......
2024-01-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