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战后台湾文学经验-论现代小说批评及其政治含义

战后台湾文学经验-论现代小说批评及其政治含义

【摘要】:辑一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权撤守台湾以后,即发布“戡乱时期戒严令”。(本辑最后一篇论现代小说批评的文章,也可以从这一背景加以理解。)一九七○年前后,台湾政治、社会开始剧变。这一口号,是反对此前盲目的“全盘西化”。也是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当台独派逐渐兴起时,因“乡土文学”而暂时没落的亲西方潮流也开始“借尸还魂”,这时已换上“后现代”之名,本辑第八篇即分析此一现象的发展及其政治含义。

辑 一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权撤守台湾以后,即发布“戡乱时期戒严令”(一直持续到一九八七年才解除)。按照此一法令,国民党在五十年代初雷厉风行地肃清岛内倾向或同情共产党革命的人。根据今人的统计,因此而被整肃的人高达十四余万,包括至少三四万人被处死(当时台湾人口约六百余万)。同时,凡是“附匪”或“陷匪”的大陆作家、学者的作品一律禁止发行,这几乎根本铲除了五四以降一切的新文学遗产。在很长时期内,新文学的重要作家,台湾的国文课本只能选出胡适朱自清徐志摩寥寥数人而已。

在根本拒斥新文学遗产的背景下,国民党大力推行“反共文艺”,但这种文艺,只能依靠政治力量推动,不久即丧失生机。当时,国民党正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实行土地改革,走上“美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此相伴,美式西方现代观念开始在台湾流行起来。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以西方现代文学为模仿对象的现代主义文学即开始在台湾萌生,并在六十年代成为精英知识圈的主流文化

以上是本辑前三篇文章的政治、社会背景。这三篇文章除了指出当时一窝蜂的“趋新”、“亲美”潮流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当时落后的台湾社会、沉闷的思想禁锢,如何和西方的现代文学观念结合,从而发展出非常独特的“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本辑最后一篇论现代小说批评的文章,也可以从这一背景加以理解。)

一九七○年前后,台湾政治、社会开始剧变。剧变的原因,本辑第四、第五两篇文章(特别是第四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个剧变,导致“现代主义文学”霸权的崩解,由此产生的新潮流,台湾称为“乡土文学”,其名称导源于“回归乡土”的口号。这一口号,是反对此前盲目的“全盘西化”。事实上,这是一个要求回归当前现实,重视本身政治、社会问题的文化大潮流的一部分,它跟当时风起云涌的要求民主改革的政治运动是相呼应的。当时,我个人是完全认同这一运动的,但我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文学成就大多不高,这在第五、第六两篇文章中都有所分析。(www.chuimin.cn)

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后,台独运动逐渐冒出头来。它首先是借着改换“乡土文学”的“乡土”这一名称的具体内容来达到目的的。对于这一点,本辑第七篇文章曾对此加以检讨。此后,“乡土文学”之名即为“台湾文学”所替用,而坚持中国立场的反国民党文化人(以陈映真为代表),即被孤立出来。本书并没有专门论述台独派文学观的文章,但本书第四辑许多总述台湾文学发展道路的长文,基本上都是为反对台独派观点而撰写的论战文章,请参阅。

也是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当台独派逐渐兴起时,因“乡土文学”而暂时没落的亲西方潮流也开始“借尸还魂”,这时已换上“后现代”之名,本辑第八篇即分析此一现象的发展及其政治含义。可以说,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的两大主流是“台独派”和“后现代派”,一个是积极地反中国,一个是消极地反中国,两者都表现了非常明显的亲美倾向(台独派还同时亲日)。如果对照当时的大陆状况来看,从一九八○年代发展到一九八九,再从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五,只要回顾一下大陆思想界的状况,就可以体会,在一九八○、一九九○年代,要在台湾站稳中国立场是非常艰困的。

第九篇专论语言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全书可能写得比较好的两篇(另一篇为开头论现代主义那一篇)。语言问题涉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只限于台湾文学,特别希望得到大陆读者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