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诗歌史通论》:唐诗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中国诗歌史通论》:唐诗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摘要】: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她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是后人学习作诗的样板,相关研究成了专门之学。在后人的心目中,唐诗是高水平诗歌的代名词。[21]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专门之学中,唐诗是惟一以时代命名的专门之学,于此可见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唐诗不仅在诗歌史上有着崇高地位,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22]唐诗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

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她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是后人学习作诗的样板,相关研究成了专门之学。

(一)诗歌发展全盛时期的代表。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崇尚诗歌的民族,诗歌传统由来已久,上古歌谣自不必说,《诗经》《楚辞》各开传统,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无数才子各有新创,各种题材、各种体裁,都有尝试;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有显现,为一个诗歌全面繁荣的时代到来做好了准备。[16]唐代诗人应运而生,他们融通前人经验,加以大幅创新,把中华民族诗歌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造就了诗歌活动空前繁盛的局面。唐诗各体兼备,流派众多,名作迭现,唐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诗歌样式的代表,被后人誉为“一代之文学”。

(二)后人学习诗歌创作的样板。唐诗不仅继承了前代诗歌传统,而且开创出许多新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学习的样板。在后人的心目中,唐诗是高水平诗歌的代名词。如宋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载晁补之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17]可见在宋人论诗话语中,唐诗被看作是高水平诗歌的代表。北宋初年王禹偁等人学习白居易,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到后来欧阳修学韩愈黄庭坚等江西诗派学杜甫,几乎所有诗人都从唐人那里找到学习的样板。至南宋严羽作《沧浪诗话》,大力标举盛唐,影响极其深远。到明代甚至有人喊出了“诗必盛唐”的口号。清人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又问:‘初、盛、中、晚之界云何?’答曰:‘三唐与宋、元易辨,而盛唐与明人难辨。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论其本力,尚未及许浑、薛能,而皆自以为李、杜、高、岑。故读其诗集,千人一体,虽红紫杂陈,丝竹竞响,唐人能事渺然,一望黄茅白苇而已。唐、明之辨,深求于命意布局寄托,则知有金矢之别;若唯论声色,则必为所惑。夫唐无二盛,盛唐亦无多人;而明自弘、嘉以来,千人万人,孰非盛唐?则鼎之真赝可知矣。晚唐虽不及盛唐、中唐,而命意布局寄托固在。宋人多是实话,失《三百篇》之六义。元诗犹在深入处。明诗唯堪应酬之用,何足言诗?’”[18]这段话意在批评明人学盛唐而不能登堂入室,但从中可以也看出明人学习盛唐人作诗的情况。这一风气到清代仍然不减。清王士祯等《师友诗传录》记张实居答郎廷槐云:“汉、魏古诗,如无缝天衣,未易摹拟。六朝绮靡,实鲜佳篇。故昔人谓当取材于选,取法于唐。宋文公谓学诗当从韦、柳入门。愚谓不尽然。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当就笔性所近学之,方易于见长。严沧浪云: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紧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19]在当时,如果有谁说不必师法唐诗,就会被视之为标新立异。如清李沂《秋星阁诗话》云:“人皆知当学唐诗,而乃有云不必学唐诗者;人皆知当学盛唐,而乃有云不必学盛唐者,此好立异之过也。唐以诗取士,萃数百年天下人之精神,揣摩研究,盛唐尤为极盛,到今如日月中天,好异者舍之谬矣。”[20]

(三)研究唐诗成了专门的学问。唐诗的辉煌成就,吸引了历代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个与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并列的古代诗歌研究的专门之学。正如唐诗学倡导者陈伯海所述:“唐诗的巨大成就,吸引着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去反复诵读,刻苦钻研。一千多年来,围绕着这块宝藏,历代学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了大量开发工作,无论在辑佚、选编、诂笺、考证、解析、品评或其他专题论述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述浩繁,不下几千种。可以说,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它们并立耸峙,交相辉映,构成了学术园地里的景观。”[21]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专门之学中,唐诗是惟一以时代命名的专门之学,于此可见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

唐诗不仅在诗歌史上有着崇高地位,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唐诗对应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诗歌创作,而是现代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唐诗不仅仅为今人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而是告诉今人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发掘唐诗中包含的美好情感,彰显诗中的精神价值,如爱国、自由、平等、博爱、真理、信念、理想、民主,等等,是唐诗史描述的重要任务。

首先,唐诗是今人生活的高尚元素。诗歌永远是高品质的生活元素,唐诗应该成为现代人高品质生活元素。唐诗是诗中的经典,而经典是常读常新的。明人袁中道《宋元诗序》就说:“诗莫盛于唐,一出唐人之手,则览之有色,扣之有声,而嗅之若有香。相去千余年之久,常如发硎之刃,新披之萼。”[22]唐诗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

姹紫嫣红的唐诗百花园,记录了一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其中有离别的凄苦,有爱情的长恨,有边塞立功的豪迈,有林泉优游的惬意,有怀才不遇的诉说,有民族苦难的叙写。透过唐诗,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在辉煌面前的冷静,在灾难面前的从容,真切感受到一个民族昂扬、向上、开朗、包容的精神,感受到人们对多种人生价值的追求。当今天的人们遇到同样情景时,心中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契合,感到一种心灵的共振。

当我们读到李白诗歌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仅诗人飘逸的神采,而是那种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激励着无数的士人在权势和自由,利益与人格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他的诗时刻提醒着人们,自由最为珍贵,人格最有价值。(www.chuimin.cn)

当我们读到杜甫的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不仅仅是一幅幅真切的历史图画,而是一个圣者的情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给人的感觉,已经超越了艺术欣赏的层面,读到这样的作品,心里油然而生的是静穆和庄严。杜诗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崇高的存在,是激励后人追求理想,追求高尚,忧怀天下,战胜灾难的永久的精神动力。

当我们读到王维诗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而是一个士人徜徉在山水之间的惬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时刻提醒着人们,美好的生活多种多样,不是只有在社会当中才能寻得。远离社会,亲近自然,摆脱喧嚣与纷争,享受静谧与安宁,求得快乐与和谐,同样是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唐代诗人的伟大功绩是丰富和创造了民族的话语,后来的人们在遇到与唐人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情境时,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唐人在诗中已经做了最恰切的表达。诗人文天祥在元人狱中,没有自己作诗,而是通过杜诗来抒发心中的悲愤。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不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不约而同地引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表达胜利时的喜悦。这些例证清楚地表明,唐诗是民族的话语,是活着的语言,今人的生活离不开唐诗。中国人的生活一向很特别,我们的精神家园不是宗教,而是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艺术。诗歌是民族文化载体,诗歌传达着民族的心声,诗歌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诗歌活动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唐诗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其次,唐诗是走向世界的话语资源。唐朝繁盛的诗歌活动曾给周边国家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当时有许多人来到唐朝生活学习,写作诗歌,并把诗歌典籍带回到他们的国家。例如晁衡就曾与李白、王维、储光羲、包佶交游,李、王、储、包都有赠诗。《全唐诗》卷732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补遗》录其诗2首。遍照金刚根据唐朝流传的诗格著作写成《文镜秘府论》,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许多唐代诗格著作,都有赖于这本书得以保存。《文馆词林》与《翰林学士集》是两部初唐重要诗集,中国失传已久,也是从日本影印回来。平安时代传入日本至今尚存的唐人写本中,有《王勃集》三种,其中两种为“日本国宝”,一为“日本重要文化财”。[23]上河毛世宁《全唐诗逸》是第一部为清编《全唐诗》作补遗辑逸的专著,也可见唐诗在日本流传之广,保存之多。814年,嵯峨天皇敕令编撰了《凌云集》与《文华秀丽集》两部汉诗集,其中就有许多唐诗。[24]长期以来,日本学者一直注意唐诗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唐诗也直接影响到了日本的文学创作。许多诗人都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如982年著名学者庆兹保胤《池亭记》云:“唐白乐天为异代之师,以长诗句,归佛法也。”[25]洛阳龙门白居易墓园中有一厅所置碑刻皆日本友人近年所立,碑文中表达了他们对白居易的无限景仰,甚至把白居易尊为“日本文学之父”。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曾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诗歌以及元稹、刘禹锡、权德舆等人的诗句。[26]

唐诗对朝鲜半岛的文学也有深刻影响。崔致远是晚唐著名诗人,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全唐诗补逸》录其诗60首。他在朝韩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有《桂苑笔耕集》传世。越南和朝韩一样,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多用汉文写成,诗歌多受唐诗影响。1962年,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又恰逢杜甫诞生1250周年,中国各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越南也举行了纪念活动。[27]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进入到20世纪以来,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也日益受到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唐诗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联系、沟通、理解的文化纽带。研究唐诗、普及唐诗、传播唐诗,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民族的复兴,都有着重要意义。唐诗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与各民族进行心灵沟通的话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