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关系与过程:分享-关系与过程

关系与过程:分享-关系与过程

【摘要】:我以为,西方国际关系三大理论范式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性要素:社会互动过程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性关系。过程包含关系,关系建构过程,过程的核心是运动中的关系,关系的运动形成了过程。[3]根据第一章中对形而上要素重要意义的讨论,本章提出这样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分析框架及其核心假定,目的是在形而上层面勾勒一种以中国理念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轮廓。

到目前为止,西方国际关系元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在体系层次,并且逐步形成了作为国际关系主流的三大理论。从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1979)开始,相继出现了罗伯特·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1984)和亚历山大·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1999)。这些理论在相互对话和辩论中发展,逐渐形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脉络和分析框架,形成了以这三种理论为核心的主导研究议程。[1]这些理论之所以被称为国际关系学的“范式”,是因为它们实现了在国际体系层次的高度抽象,对各自关注的体系层次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某些现象。比如新现实主义对体系结构和权力分布的解释,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制度的分析,建构主义对身份认同与国际规范的研究。但是,当三大范式竞争的时候,它们都是在寻找对方的缺失,然而却也都没有意识到它们共同的缺失。我以为,西方国际关系三大理论范式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性要素:社会互动过程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性关系。结果是讨论国际关系的理论中却没有“关系”的地位,也鲜有“关系”理论。过程这个本身充满变化的动态要素,也往往在理论最终形成的时候被“合理忽视”,因而成为名存实亡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三大理论呈现出高度的静态形式,而静态形式的理论是难以解释动态世界政治的,尤其是处于重要转型期和频繁变化中的互动实践。这是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重大缺失。

实际上,过程和关系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是中国政治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过程包含关系,关系建构过程,过程的核心是运动中的关系,关系的运动形成了过程。如果说西方自启蒙以来三百多年来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理性”(rationality),那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关系性”(relationality)。将这个中国元素概念化,以这个重要概念为核心,并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立论方式相结合,结果会呈现什么样的理论取向呢?本章试图设计一种国际关系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2]即采纳体系层次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逻辑,借鉴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以社会性因素为主的分析构架,吸收社会学关于社会性关系的论述,但其核心要素则是中国的核心理念——关系性,亦即过程中的关系和关系中的行为体。[3]根据第一章中对形而上要素重要意义的讨论,本章提出这样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分析框架及其核心假定,目的是在形而上层面勾勒一种以中国理念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轮廓。(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