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清楚地发现国际关系体系理论的缺失,我们需要对现有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理论做一个简单的表述和分析。对于结构现实主义来说,物质力量分布的状态足以决定国际体系的整体稳定以及主要国家在体系中的行为模式。这与华尔兹的国际体系结构决定行为体行为在逻辑推理上是一样的。但在实际的国际体系中,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国家行为却在发生变化。......
2024-01-10
到目前为止,西方国际关系元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在体系层次,并且逐步形成了作为国际关系主流的三大理论。从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1979)开始,相继出现了罗伯特·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1984)和亚历山大·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1999)。这些理论在相互对话和辩论中发展,逐渐形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脉络和分析框架,形成了以这三种理论为核心的主导研究议程。[1]这些理论之所以被称为国际关系学的“范式”,是因为它们实现了在国际体系层次的高度抽象,对各自关注的体系层次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某些现象。比如新现实主义对体系结构和权力分布的解释,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制度的分析,建构主义对身份认同与国际规范的研究。但是,当三大范式竞争的时候,它们都是在寻找对方的缺失,然而却也都没有意识到它们共同的缺失。我以为,西方国际关系三大理论范式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性要素:社会互动过程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性关系。结果是讨论国际关系的理论中却没有“关系”的地位,也鲜有“关系”理论。过程这个本身充满变化的动态要素,也往往在理论最终形成的时候被“合理忽视”,因而成为名存实亡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三大理论呈现出高度的静态形式,而静态形式的理论是难以解释动态世界政治的,尤其是处于重要转型期和频繁变化中的互动实践。这是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重大缺失。
实际上,过程和关系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是中国政治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过程包含关系,关系建构过程,过程的核心是运动中的关系,关系的运动形成了过程。如果说西方自启蒙以来三百多年来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理性”(rationality),那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关系性”(relationality)。将这个中国元素概念化,以这个重要概念为核心,并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立论方式相结合,结果会呈现什么样的理论取向呢?本章试图设计一种国际关系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2]即采纳体系层次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逻辑,借鉴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以社会性因素为主的分析构架,吸收社会学关于社会性关系的论述,但其核心要素则是中国的核心理念——关系性,亦即过程中的关系和关系中的行为体。[3]根据第一章中对形而上要素重要意义的讨论,本章提出这样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分析框架及其核心假定,目的是在形而上层面勾勒一种以中国理念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轮廓。(www.chuimin.cn)
有关关系与过程的文章
为了清楚地发现国际关系体系理论的缺失,我们需要对现有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理论做一个简单的表述和分析。对于结构现实主义来说,物质力量分布的状态足以决定国际体系的整体稳定以及主要国家在体系中的行为模式。这与华尔兹的国际体系结构决定行为体行为在逻辑推理上是一样的。但在实际的国际体系中,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国家行为却在发生变化。......
2024-01-10
但是,我不赞同英国学派的一些学者对国际社会的基本定义及理解,尤其是他们将国际社会等同于欧洲国际社会,将国际社会设定为一个固定的实体,将欧洲国际社会的特征看作国际社会的一般特征和属性。下文将讨论研究国际社会的两种视角。一种是英国学派对国际社会的建构和诠释,一种是以中国辩证法包含的认识论来观察和理解国际社会。第一种视角是把国际社会视为一个独立的自在实体,因此我将它称为实体视角。......
2024-01-10
以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与磋商为特点的东亚的一体化过程,孕育共有规范和规则,赋予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以意义,催生集体认同,改变地区内的角色结构,从而规定行为体的利益,塑造行为体的行为模式。以过程为主的地区多边主义通过规范的扩展和对主要国家的社会化,有助于维持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合作。缘于此,这一模式被称为过程主导的地区化模式。正因为如此,过程主导的社会化对于过程的重视超过对于即时结果的重视。......
2024-01-10
现实主义强调的合作是权力之下的合作或是利益吻合的合作。无论是全球还是地区性的国际体系,权力是秩序、稳定、合作的根本条件,利益是合作的主要驱动因素。华尔兹认为,无政府状态既是国际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华尔兹假设系统性结构决定单位的行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新现实主义者一直积极致力于探寻何种结构能够导致和平与稳定。......
2024-01-10
中国人对当今世界总体趋势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判断。因此,身份总是过程中的身份,具有历史性和路径依赖性,其变化和过程的取向一致。事实上,任何身份都是过程中的身份,任何身份都是被关系界定的。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能够成功地和平崛起,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在改变实践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转变,也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转变。......
2024-01-10
为此,我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元关系,一个是中庸辩证法。认识元关系的基本方式是中国的辩证法。中庸辩证法之所以与西方哲学所熟知的二分法有着根本的不同,是因为它以和谐而不是以冲突为核心的。本章结合国际关系的实际,对过程建构的理论中的认识论加以阐释,并将其用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这一讨论揭示中国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世界观对世界政治的理会和解读。......
2024-01-10
我们在这里使用东亚地区合作的例子,来说明过程建构理论的一些重要方面。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参与东亚合作进程,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参与地区多边合作的分析,发现过程对于行为体身份的建构意义。第三个实例是中日韩三个较大的东亚地区国家在东亚合作过程中的社会化过程,考察规范传播和被接受的方式,目的是发现大国的社会化意义。东亚地区机制化合作起始于东盟。......
2024-01-10
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理论建构就意味着将某种思想或是某种知识系统化。后一种目的是自然科学所没有的,因而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理论独特的品质。持二元论观点的人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可能无国别之分,但社会科学理论可以有国别之分。无论是直接碰到的还是继承下来的,都与一个国家的地缘文化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以国别表示的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2024-01-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