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三军大会师,红四方面军独占甘南地区

三、三军大会师,红四方面军独占甘南地区

【摘要】:红四方面军则加紧进行岷洮西战役,占领甘南广大地区。9月7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在哈达铺召开会议,制定战役计划。这样,红二方面军就与红一、红四方面军形成夹陕甘大道南北呼应,并可随时会师的有利局面。

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继续扩大侵略,策动和支持伪蒙军对绥远发动进攻。日军的新的侵略行径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以支援绥远抗战为起点,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这时,中国共产党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主张更加深入人心,党对各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同红军关系更加密切;两广事变后李宗仁白崇禧派代表到陕北,要求同红军订立抗日协定;华北的宋哲元傅作义也相继同中共和红军商谈抗日问题;川军刘湘等也开始趋向抗日反蒋。在国际上,除共产国际和苏联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外,英、美等国政府从它们自己的利益出发,也更加趋于鼓励中国政府对日本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在上述情况下,蒋介石的对日态度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加强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

根据这种新的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8月10日举行的扩大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确定把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放在党和红军的三大战略任务的首位,制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决定以蒋介石政府为统战谈判的主要对手。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决心乘蒋介石正忙于解决两广事变,胡宗南主力南调之机,联合东北军,发展西北抗日局面,打通苏联,出兵绥远,以推动全国抗日局面的实现。

在与张学良等秘密协商后,中共中央于8月12日提出了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具体部署是分两步走:第一步,配合东北军进据甘西。红二、红四方面军尽可能夺取岷州,以甘南为临时根据地,休整补充。继而以有力一部出陇西,攻击毛炳文部,威胁兰州,以便东北军于学忠部三个师向兰州这一战略枢纽地带集中;另以有力一部出夏河,攻击河州,威胁青海,吸引河西走廊马步芳部东援,以便东北军乘虚接防甘、凉、肃三州,接通新疆。这一步骤要在一个半月内实现。第二步,三个方面军合力夺取宁夏。第一步骤实现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北会合。12月起,以一个方面军留守陕甘宁苏区,两个方面军趁结冰期渡过黄河,消灭马鸿逵部,占领宁夏,完成从北面接通苏联的任务。与此同时,东北军与红军各出一部合组抗日联军先锋军,向绥远出动,抵御伪蒙军之进攻,以此行动号召全国抗日运动,使之进到更高的阶段。(37)

8月30日,中共中央考虑到蒋介石在解决两广事变后,可能会分化东北军,撤换张学良,同时,增调胡宗南部入甘。为了紧密地联合东北军,阻止胡宗南部入甘,发展甘南作为战略根据地之一,同时巩固与发展陕南苏区,使之与陕北、甘北相呼应,使党在同蒋介石政府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共中央对红军的作战部署进行了调整:红一方面军主力占领海原、靖远、固原及其以南地区,一部保卫定边、盐池、豫旺、环县苏区,一部保卫陕北苏区,另一部保卫关中苏区;红四方面军占领临潭、岷县、漳县、渭源、武山、通渭地区,尽可能取得岷、武、通三城;红二方面军速向陕甘边界出动,首先插入王均防线之后占领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地区,再与王均作战。(38)中共中央认为,在三个方面军的行动中,红二方面军向东行动最为重要,不但可以吸引胡宗南部钟松旅于陕甘边界,而且可以相机打击王均部,将陕南苏区与甘南苏区连接起来。

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8月3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由豫旺堡、同心城、黑城镇地区出发南下,迅速控制了中宁至固原大道以西、海原以东地区。随后,红一军团以第一师附骑兵第二团一部组成特别支队,在军团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经硝河城向南挺进,于9月14日占领将台堡;红十五军团以步骑兵各一个团组成特别支队,向靖远挺进,亦于9月14日占领打拉池。红四方面军则加紧进行岷洮西战役,占领甘南广大地区。

由于红二方面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担负的任务最重要,任弼时离开西北局,随红二方面军行动。刘伯承也随红二方面军行动。9月7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在哈达铺召开会议,制定战役计划。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发布命令:“决乘甘陕敌人分兵据城的弱点,透过其封锁线打击成县、徽县、凤县、略阳、康县之敌而袭取之。建立临时根据地……配合一、四方面军行动,求得三个方面军会合。”(39)总指挥部决定,将部队分为三个纵队:红六军团为左纵队,9月11日出发,向两当、凤县开进;红二军团第四师和红三十二军为中纵队,11日从荔川镇出发,向成县、徽县前进;红二军团第六师为右纵队,12日由宕昌出发,向康县、略阳前进。

按照总指挥部的命令,红二方面军各纵队于9月11日陆续出发,向预定地点开进。9月16日,中纵队攻下成县,歼灭敌王均部一个营。9月18日,左纵队攻下两当县城。次日,进占徽县县城。随后,又挥师东进,于20日包围凤县县城。右纵队红六师于9月19日攻占康县县城,然后向略阳前进。这样,红二方面军就与红一、红四方面军形成夹陕甘大道南北呼应,并可随时会师的有利局面。

在占领这些地区后,红二方面军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武装,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革命运动。仅半个月时间,红二方面军就扩大红军2000多人,并筹集了大批物资。当时的情景,正如民谣中所说的:“红布条条胸前挂,一把马刀腰间挎。跟上红军闹革命,抗日救国打天下。”“矛子磨得锞灿明,马刀飞快映红绫;四路八乡打土豪,锦绣河山遍地红。”(40)在此期间,红二、红四方面军还协助地方党组织成立了两个省委:一个以岷县为中心,名中共甘肃省委;一个以成县、徽县为中心,名中共陕甘边省委,占领区域人口达到约80万。

此时,蒋介石已解决两广事变,急令胡宗南第一军由湖南兼程北上,企图抢占西兰大道之静宁会宁、定西段,以切断红军三个方面军会合的通路,也隔断东北军主力同其兰州驻军的联络;令驻守定西、陇西、武山地区的毛炳文第三十七军向陇西集结,驻守秦安、天水、西固、武都地区的王均第三军以主力向武山地区集结,川军孙震第四十一军由绵阳、碧口等地向北推进到武都、西固一带,准备协同青海马步芳部和东北军一部进攻红四方面军;令第二十五、第四十九、第五十一、第一四〇师,以及第三军、东北军、西北军和川军各一部,向陕甘交界的成县、凤县、略阳、康县地区推进,围攻红二方面军;令宁夏马鸿逵部向中宁以南推进,固原及其以北地区的何柱国部、马鸿宾部向北推进,夹击清水河以西的红一方面军主力。

这样,如何对付胡宗南等部,如何实现宁夏战役计划,占领宁夏和甘肃西部,成为摆在整个红军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红军领导层内发生了新的分歧。

当时,为配合红二方面军向陕甘边的行动,朱德张国焘主张红四方面军先抽出两个军,东出西和、礼县,消灭王均部。陈昌浩认为这样作用不大,不如集中主力于现地区,伺机北出通渭、静宁、会宁,与红一方面军合力夹击西进的胡宗南部,更为有利,将来红四方面军主力再向陇东北发展,与陇东南的红二方面军呼应作战。为此,他从岷县前线赶回三十里堡与朱、张磋商,于9月13日共同向中央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电称:“我军为先要打破敌之既成计划,争取抗日友军,造成西北新局面,一、四方面军乘胡敌在西北公路上运动之时机,协同消灭其一部。二、四方面军尽力阻止和迟滞胡敌西进。”具体部署是:

(一)我一方面军主力由海源、固原地区向静宁、会宁以北地区活动,南同四方面军在静、会段以袭击方式侧击运动之胡敌,并阻止其停滞静宁以东。(二)我二方面军以主力在徽、两、凤以北地区,并以一部进到宝鸡活动,虚张声势……以牵制王均于天水地区和吸引胡敌不敢长驱西进为目的。二、四方面军除以九十三师主力即向静、会段以南地区活动外,以一部机动兵力集结陇西、武山,并适时以八团以上兵力打击静、会间之胡敌,相机打通一方面军。(41)

这个建议的核心思想,是主张红一方面军南下,与红四方面军协同消灭胡宗南部。当时住在漳县的徐向前接到这个方案后,觉得在西兰通道与敌决战不利,主张主力西渡黄河,控制兰州地区。他在回忆中说:

我仔细考虑了这个方案,认为主要问题是在西兰通道地区与敌决战,我们沾不到便宜。据情报说,胡宗南的第一师、第十八师(42)十八日即可抵咸阳,第四十三、四十七(43)两师随后跟进,再加上王均第三军和毛炳文师及川军的兵力,敌优我劣的态势相当明显。而战场选在西兰公路附近,敌人运输方便,调兵迅速,我军南北夹击不成,反会遭到敌人的左右夹击。同时,三个方面军都向陕甘北集中,那里人口稀少,就粮困难,不便大部队久驻,也是严重问题。因此,我向朱、张建议,以一部兵力速围马步芳的家乡河州,吸引马敌,主力乘虚从永靖以南的莲花渡过黄河,进据古浪、永登、红城子一带,与兰州的东北军配合,控制这一战略枢纽地区,休整补充,为策应一方面军西渡黄河,共取宁夏,打通苏联,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我的建议没有被接受。(44)

中革军委接到朱德、张国焘、陈昌浩9月13日的建议电后,认为“彼此意见大体一致”,但红一方面军主力不能南下,对胡宗南部作战应以红二、红四方面军为主力。当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复电说:

我们意见四方面军宜迅以主力占领以界石铺为中心之隆、静、会、定段公路及其附近地区,不让胡敌占领该线,此是最重要着;……我们已派一个师向静宁线出动。如此当可滞阻胡宗南之西进,而便于四方面军之出到陇定大道,并准备作战。一方面军主力如南下作战,则定、盐、豫三城必被马敌夺去,于尔后向宁夏进攻不利,故在未给马敌以相当严重打击以前,不宜离甘宁边境。对东敌作战宜以二、四方面军为主力,一方面军在必要时可增至一个军协助之。(45)

9月14日18时,林育英、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毛泽东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就打破敌人的围堵、占领宁夏作出部署,进一步阐述了13日电报中的主张。电文说:“国际来电同意占领宁夏及甘肃西部,我军占领宁夏地域后,即可给我们以帮助”,“为坚决贯彻国际指示,准备在两个月后占领宁夏,拟作如下部署”:

(1)一方面军主力九、十两个月仍在海原、固原地区,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开始从同心城预〔豫〕旺之线攻取灵武、金积地区,以便十二月渡河占领宁夏北部,一方面军之其余部队保卫陕甘北苏区。

(2)四方面军以主力立即占领隆德、静宁、会宁、通渭地区,控制西兰大道,与一方面军在固原西部硝河城地区之部相当靠近,阻止胡宗南西进,并相机打击之,十月底或十一月初进取靖远、中卫南部及宁安堡之线,以便十二月渡河夺取宁夏南部。

(3)二方面军在陕甘边积极活动,吸引胡宗南于咸阳、平凉之线以南地区,与四方面军互相策应,并联络陕南游击区。

(4)由陕北派出游击支队,经关中苏区出至泾水以南活动,牵制胡宗南侧后。

电报还特别指出:“以上部署主要是四方面军控制西兰大道,不使胡宗南切断并不使妨碍尔后一、四两方面军夺取宁夏之行动。”(46)

为贯彻这一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于9月15日、16日、17日又连续致电朱德、张国焘等,要求红四方面军迅速占领西兰大道以界石铺为中心的静宁、会宁、定西段,否则,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联络将被切断。与此同时,红一方面军主力9月16日在固原以北的七营地区歼灭来犯的敌骑兵第六师两个团的大部。9月18日,红一军团特别支队占领静宁县的界石铺。红二方面军在进占成县、两当、徽县、康县之后,准备以红六军团向宝鸡地区前进。

然而,张国焘见红一方面军不能南下,只由红四方面军迎击胡宗南部,便心生胆怯,迟迟不予表态。经中央连电催促,他被迫于9月16日至18日,在岷县三十里铺召开西北局会议,讨论红四方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陈昌浩和张国焘的意见发生分歧。陈昌浩主张立即北上静、会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合,与敌决战。张国焘却主张西进甘西,他认为红一方面军主力不能南下,红四方面军独自在西兰通道地区作战,十分不利。因此,提出西渡黄河,进据古浪、红城子一带,伺机策应一方面军渡河,夺取宁夏,实现冬季打通苏联的计划。陈昌浩的意见得到与会多数人的支持,张国焘的意见被否决。9月18日,西北局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的名义发布了静宁、会宁战役纲领,部署红四方面军各部向西兰大道静、会段前进。

红四方面军迟迟未有动作,中共中央于9月19日致电朱德、张国焘,就夺取宁夏和一、四方面军的行动问题,再次强调:“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并指出:“一方面军独攻宁夏有顾此失彼之虑,如使胡宗南确占静、会、定区会合毛炳文,彼既可加强马鸿逵,使我们攻宁夏计划失败,又可加强马步青,使你们攻甘西计划失败,如此有各个击破之虞,只有集中先占领宁夏方免此失。”“夺取宁夏,打通苏联,不论在红军发展上,在全国统一战线、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战上,都是决定的一环。在当前一瞬间则拒止胡军把一、四两方面军隔开,又是决定一环。时机迫促,稍纵即逝,千祈留意,至祷至盼。”(47)朱德接到电报后,即于9月20日复电中共中央,报告岷县会议决定:“亲译密电悉,已释疑虑。现迅速取得会合在会宁道上以便消灭胡敌”。(48)

然而,张国焘于9月20日连夜骑马赶到漳县,仍然坚持要西渡黄河。徐向前回忆说:

我们正忙着调动部队北进,张国焘匆忙赶来漳县。进门就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同志找来,说:我这个主席干不了啦,让昌浩干吧!我们大吃一惊,莫名其妙。问了问情况,才知刚开完岷州会议。……这是张国焘与陈昌浩共事以来,第一次发生尖锐争论,加上他有个另立“中央”的包袱压在身上,所以情绪很激动,还掉了泪。他说:“我是不行了,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搞的。”我觉得,陈昌浩在这个时候和“张主席”闹得这么僵,似乎有点想“取而代之”的味道,也不合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劝了张国焘一通。关于军事行动方针问题,我们说,可以继续商量。

张国焘来了劲头,指着地图,边讲边比划。大意是说,四方面军北上静会地区,面临西兰通道,与敌决战不利,陕甘北地瘠民穷,不便大部队解决就粮问题,如果转移到河西兰州以北地带,情形会好得多。从军事观点看来,我们觉得张国焘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于是,当场制定了具体行动部署:四方面军以一个军从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抢占永登、红城子地区作立脚点;以一个军暂在黄河渡口附近活动,吸引和牵制青海的马步芳敌;以两个军继续布于漳县、岷州地带,吸引胡宗南部南下,而后这三个军再渡河北进。主力出靖远、中卫方向,配合一方面军西渡黄河,共取宁夏。这个方案,一是避免了在不利地区同敌人决战;二是吸引胡敌南向,减轻了对一方面军的压力;三是并不违背中央关于两军先取宁夏、后取甘西的战略企图;四是便于解决四方面军的就粮问题。部署既定,张国焘即电告朱德、陈昌浩,要他们来漳县会商。同时,令部队调动,准备从循化地区渡河。(49)

朱德原以为张国焘去漳县是组织部队执行静会战役计划的,接到电报后大吃一惊,没想到变化会这么快,当即在9月22日凌晨3时给张国焘复电:

(甲)国焘同志电悉,不胜诧异。为打通国际路线与全国红军大会合,似宜经静、会北进,忽闻兄等不加同意,深为可虑。昌浩今早可到漳,带有陕北来亲译长电,表示国际态度,望详加研究。

(乙)接到指示,已告各方停止一切行动。

(丙)弟等即日赶到漳县,并电告传六、何畏、长工也兼程赴漳,续商大计。

(丁)静、会战役各方面均表赞同,陕北与红二方面军也在用全力策应。希勿失良机,党国幸甚。(50)

在给张国焘拍发了电报后,朱德又把静、会战役计划变故情况报告了中共中央,并通报给红二方面军。朱德表示:“我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原案推翻,我不能负此责任。”(51)

9月22日,朱德、陈昌浩等赶往漳县。第二天,在漳县三岔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会议。在会上,朱德继续坚持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的主张。但会议否决了北上的意见,决定西进,并将这一结果报告中央。随后,徐向前即带先头部队向洮州出发,调查行军路线。其他部队奉命迅速筹足八天干粮,待命行动。(www.chuimin.cn)

9月26日,中共中央复电朱德、张国焘,不同意红四方面军西进方案,指出:

确息:胡宗南部在咸阳未动,其后续尚未到齐。四方面军有充分把握控制隆、静、会、定大道,不会有严重战斗。一方面军可以主力南下策应,二方面军亦可向北移动钳制之。北上后粮食不成问题。若西进到甘西则将被限制于青海一角,尔后行动困难。(52)

接到电报后,张国焘当日连续数次致电中共中央,力陈采取新方案的理由。并说:“如无党中央明令停止,决照原计实施,免西渡、北进两失时机。”(53)

对于张国焘坚持西进行动计划的问题,中共中央书记处及政治局召开会议,慎重地进行了讨论。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并贺龙、任弼时、刘伯承,明确指出:

中央认为:我一、四两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均可占领,完成国际所示任务;分则两处均难占领,有事实上不能达到任务之危险。一、四方面军合力北进,则二方面军可在外翼制敌;一、四两方面军分开,二方面军北上,则外翼无力,将使三个方面军均处于一偏狭地区。敌凭黄河封锁,将来发展困难,且胡敌因西兰路断怕我攻击,又怕东北军不可靠,不敢向隆德、静宁,拟向天水靠近王均。如四方面军西渡,彼将以毛军先行,胡军随后,先堵击青、兰线,次堵击凉、兰线,尔后敌处中心,我处偏地,会合将不可能,有一着不慎,全局皆非之虞。

……因此,中央认为,四方面军仍宜依照朱、张、陈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从通渭、陇西线北上,不过半月左右即可到达靖远、海原地域,从靖远渡河;一方面军跟即渡河或合力先取宁夏,或分途并取宁夏、甘西。二方面军仍在外翼制敌,是万无一失。(54)

同日,中共中央再次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中央明令已下,请电令通渭部队仍回占通渭,其余跟即北上。”(55)

就在这时,先头调查行军路线的徐向前在洮州以北当地老乡那里得知,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的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根据这样的地形、气候条件,徐向前认为渡河的计划难以实现。他即返回洮州,向朱德、张国焘汇报了情况。朱德、张国焘在洮州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的指示。张国焘看到西渡黄河的计划无法实现,只好同意北上。洮州会议一致决定,放弃西渡计划。9月27日当天,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并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表示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按照原计划东出会宁,会合红一方面军,先头10月8日到达界石铺,决不再改变计划。9月28日,朱德、张国焘发布《通庄静会战役计划》。9月2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向各部队下达北进静、会地区的命令。至此,这次关于进军方向的风波才告平息。

9月30日,红四方面军4万多人,分为五路纵队,向通渭、庄浪、会宁、静宁疾进。第一纵队为红四军,经官堡、渭源、华家岭攻占青江驿、翟家所;第二纵队为红三十军,经鸳鸯铺、榆盘镇袭占通渭;第三纵队为红九军,经野狐桥、中堡里至新市镇;第四纵队为红三十一军,进至通渭、马营一带;第五纵队为原红一方面军的红五军,随红九军之后向庄浪、威戎镇发展。徐向前和陈昌浩跟随第一纵队行动,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直属队在红五军后跟进,并由红五军派相当兵力掩护。

中共中央得知红四方面军回师北进的消息后,立即部署兵力策应红四方面军北上。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附骑兵第二团为左纵队,经硝河城、常家集、隆静间出庄浪,相机袭占、威胁秦安;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为右纵队,于9月29日出郭城驿,击溃该地敌新十旅。10月1日,红七十三师以一部向静宁前进,主力在郭城驿附近为红四方面军筹集粮食,骑兵第三团则向兰州方向游击。10月2日,红十五军团独立支队袭占会宁县城。10月3日,敌人又纠集了两个团的兵力来反扑,企图把会宁夺回去。红一军团的第一、第二师赶到会宁,和红七十三师一起,在会宁城外将反扑之敌击溃,使会宁牢牢地控制在红军手里。这就为红一、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创造了条件。

10月5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占领通渭城。第四军先头部队于10月7日在会宁的青江驿与红七十三师会合。10月9日,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率领红军总部和红四方面军直属队进入会宁城。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治委员聂荣臻由于有其他任务,没有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会面,他们把第一师师长陈赓留了下来,做欢迎红四方面军的工作。陈赓组织部队和群众,腾房子,打扫院子和街道,张贴欢迎标语,把古城会宁打扮得面貌一新,像过盛大的节日。徐向前见到自己的老战友、老部下陈赓,格外高兴和亲切。陈赓曾在鄂豫皖苏区任红十二师师长,1932年在反“围剿”作战中负伤后,先是到上海治疗,后又辗转到中央苏区。阔别四年多后在这里会师,彼此心中都有说不完的话。

会师的时刻是激动人心的。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直属纵队司令兼四局局长的杜义德,后来回忆说:

10月9日上午,碧空万里,阳光和煦,会宁城门楼前扎起了彩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夹道欢迎的人群,有部队,有群众,气氛非常热烈。我们自南门进入会宁城。会宁城内,万象更新,标语,人群,欢声笑语,使这座偏僻的小山城空前的热闹起来。与一方面军的部队会合了。多么激动人心的会师啊!同志们悲喜交集地拥抱起来,手挽手地走来走去,兴高采烈地互赠礼品,互相倾吐盼望之情,互相谈论一路来的艰辛,互相询问其他同志的下落……都为能够再次重逢而庆幸。这时,陈赓同志快步走向前来,抱住我热情地说:“辛苦了,欢迎你们!”我连声说:“谢谢!谢谢!”顿时,尝尽别离苦,倍觉会合甜的心情油然而起。……我当时只觉得,好像长期飘零在外的孩子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有党中央领导了,有靠头了,有自由了,感到非常温暖。(56)

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会宁文庙前的广场上举行庆祝会师大会。会场上歌声嘹亮,人群欢跃。大会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徐向前总指挥首先讲话,他说:“同志们!今天,我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千难万险,终于胜利会师了!”顿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陈昌浩、陈赓也先后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后由朱德讲话,他阐述了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号召部队会师以后“更要团结一心,互相尊重,并肩作战,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57)

庆祝大会上,还宣读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给全军的贺电。贺电对全体指战员表示“热烈的敬意与欢跃的贺忱”,并说:“我们即刻就要进入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阶段中,树立全国人民的模范,树立抗日战线的模范,争取一切国民党军队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抗日前进道路,扩大抗日根据地,巩固抗日根据地,为保卫西北而战,保卫华北而战,保卫全国而战,为收复失地而战,为联合工农商学兵,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而战。”(58)

庆祝大会不久,红军总司令部机关、红军大学、红四方面军一部分部队北移到打拉池一带,并在这里召开了与红十五军团会师联欢大会。在会上,由徐海东致欢迎词,朱德、彭德怀等先后讲了话。红十五军团中的红二十五军,本来就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共同度过了艰苦难忘的战斗岁月。这次会师,分别的战友、老乡重逢在一起,倍感亲切,欢声笑语阔谈别后往事,共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59)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结束,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川、康、青、甘四省,行程近万里。由于张国焘的错误,使红四方面军的长征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朱德、徐向前、刘伯承等以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斗争下,红四方面军排除了张国焘的干扰,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粉碎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完成了北上的战略转移任务。

红四方面军北上静宁、会宁后,敌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部一齐向红二方面军猛扑过来。各路敌军进一步靠拢,控制了西兰大道,企图将红二方面军堵截在渭河以南聚歼之。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红二方面军单独留在陕甘边界,就有被敌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危险。由于敌情骤然发生变化,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向中革军委提议,红二方面军放弃甘南各县,经天水、宝鸡间北渡渭河,转移到清水、张家川、莲花镇地域,一方面策应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同时背靠红一、红四方面军,争取部队休整、补充。10月2日,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同意红二方面军向通渭转移。3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发布命令,以红六军团为右纵队,红二军团及红三十二军为左纵队,从4日起,陆续出发,经天水、甘谷与麻沿河、永兴镇、武山的中间地带向通渭地域开进。由于敌人集中了优势兵力进行追堵,所以这是红二方面军最危险的一次突围转移。

红二方面军一开始转移,敌武都守军趁机扑来,直逼康县。由于红军这次行动比较仓促,部队收拢不及,红六师第十七团在康县白马关地区遭到敌王均部的截击,全部损失。10月6日,右纵队红六军团进至平南川,左纵队红二军团及红三十二军进至远门镇。

10月7日,右纵队经过罗家堡一带时,突然遭到两路敌人的疯狂阻击和敌机的狂轰滥炸,部队受到很大损失。军团首长命令直属队坚决顶住,模范师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拼死冲杀,突出了重围,而红十六师师长张辉在与敌激战中不幸牺牲。政委晏福生指挥部队向敌人冲锋,杀开一条血路,掩护军团部和红十七、红十八师转移。大部队通过后,晏福生身受重伤,同部队失去联系,后来经过千辛万苦,回到部队,被截去左臂,成为长征路上又一位著名的独臂将军。

10月9日、10日,红二方面军两路纵队分别抵达甘谷、武山一带,准备抢渡渭水。偏偏这几日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渭水骤涨。而天水一带的敌人紧紧追来,敌人的飞机也一直紧跟着猛烈轰炸,疯狂扫射,所以是否能渡过渭水,又成为红二方面军的一大难关。但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人处变不惊,亲自指挥渡河。许多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往返数次,将伤病员也全部送到了渭水北岸。但是,由于上游突发山洪,河水骤涨,有些体质较弱的战士,不幸被水冲走,这些参加万里长征的优秀战士,在大会师前不幸牺牲,使广大指战员无不悲痛万分。

部队渡过渭水之后,向会宁方向疾进。这时,天上有敌人的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人重兵追击。为了掩护主力顺利北进,贺龙亲自找红四师师长卢冬生谈话,要他带领红四师断后。10月16日,红二方面军进至六盘山南脚下,骄狂的敌人派人送来恐吓信,声称在几小时之内,要把红军消灭在六盘山下。这时,敌人主力向红二方面军发起突然攻击,阻住红军去路。红四师奉命在六盘山南脚下阻击敌人,掩护全军从北山脚绕道转移。卢冬生对红四师指战员们说:“这是严重的任务!咱们是一个师,只不过一千多人,敌人是两个军,上有飞机,下有骑兵。只要咱们阻住敌人,主力就能顺利地从北山脚转移。这是关系全军的重要一仗,必须打好。”英勇的红四师,以“人在阵地在”的坚强决心,顶住了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和步兵、骑兵的轮番进攻,硬使敌人不得越过雷池一步。血战了两天两夜之后,红四师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在主力部队完全通过六盘山之后,他们趁着夜色,撤出阵地,兼程北上和主力会合。

这次夺路北进,是红二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最危险和损失最大的一次。随红二方面军行动的刘伯承和他的夫人汪荣华,都被敌人的飞机炸伤。贺龙后来回忆说:“四方面军一撤走,敌人就围拢来了。急行军,掉了几千人”;“四方面军走了,我们才请示”,“张国焘整了我们一手,损失相当大”,“部队搞得稀烂,后勤都搞完了”(60)。数千名红军战士,以及红十六师师长张辉、红十七师参谋长李科、红十八团政治委员周盛宏等优秀的红军将领,都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甘南的土地上。

但是,不管多么危险,英勇的红二方面军,终于冲破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当他们历尽艰险即将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真是高兴极了。

早在9月份,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就奉命到达静宁一带,准备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当红六军团的模范师将于10月21日到达兴隆镇的消息传来后,红三团和兴隆镇立刻沸腾起来,战士们和群众一起忙着打扫卫生,杀猪宰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镇边的围墙上贴满了欢迎的大标语,在镇口扎起了高大的牌楼,在镇西北河滩上搭起了舞台,准备迎接红二方面军。

10月21日,红六军团模范师到达甘肃、宁夏交界的兴隆镇;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离此不远的将台堡(与兴隆镇现均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同红一军团的第一、第二师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以后,红一方面军送给红二方面军大批的物资和银元,以表示欢迎和慰问;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与红六军团模范师,还于21日晚上举行了会师联欢大会。据当时担任红三团政委的萧锋回忆说:

晚7时,一、二方面军指战员在镇西北河滩开阔地集会,召开庆祝会师联欢大会。兴隆镇及附近村庄的群众也赶来参加,会场上挤满了四五千人。黄寿发团长首先致词热烈欢迎二方面军胜利北上,并简要地汇报了一方面军东征、西征取得的胜利。彭绍辉参谋长讲话介绍了二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战斗历程。……

接着,三团演唱队演出了大合唱《长征歌》,还演出了几个小歌舞,模范师演出了两出独幕剧《粉碎围剿》和《北上抗日》。……

按照聂荣臻政委的指示,10月22日,我率一连将3万块现洋,1000双布鞋,300套棉衣,50件皮大衣,500匹土布及200只羊,50头猪送到将台堡交给二方面军首长。……贺总连声说:“好!好!多年来盼望见到中央红军,今天终于实现了。一方面军生活也很艰苦,还给我们送来这么多东西,太感谢你们了!”(61)

10月24日,中共中央还派邓小平等前来慰问,并传达了瓦窑堡会议精神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接着,11月19日,中共中央又派周恩来带着人民剧社,到红二、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在洪德城为红二方面军进行了文艺演出。周恩来、贺龙这两位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在阔别了八年之后又重逢了。(62)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湘中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止,历时11个月,行程8000余公里,转战湘、黔、滇、康、川、青、甘、陕八省,进行大小战斗110多次,攻克城市39座。沿途组织发动了群众,宣传了党的各项政策,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红二方面军长征比红一、红四方面军晚,这时敌人已有一些围追堵截的经验,因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更困难些。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将台堡会师为标志,历时两年、长达数万里的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