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四方面军迎接中央红军

红四方面军迎接中央红军

【摘要】:迎接中央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又一当务之急。面临与中央红军的会合,红四方面军全军上下欢欣鼓舞,群情高昂,“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成为官兵的普遍口号,各部队纷纷展开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兄弟的中央红军。迎接中央红军,做好物质准备,除了动员红四方面军官兵外,还必须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而动员当地的百姓要困难得多。因此,迎接中央红军和打开革命局面、发动人民群众,成为红四方面军两位一体的任务。

松潘、理番、茂县地区是川西北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这里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交通闭塞,加上语言不通,与外界交流鲜少。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当地百姓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低。但是这里的少数民族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性格开朗。不过,由于长期受汉官、军阀的压迫和掠夺,他们对汉人积恨较深,戒备心重。红四方面军到来之前,邓锡侯部大肆进行反动宣传,诬蔑红军“普烧普杀”、“共产共妻”,甚至把红军描绘成“青面獠牙”、“头长八只角”、“专吃人脑花和娃娃”的可怕面目,更加加重了少数民族百姓对红军的疑惧,不少人弃家出走,遁入山林

红四方面军进入这一地区,首先必须打开这里的革命局面。这时,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已经进入川康边,正在经会理、冕宁,向北进军。两军会合,已经在望。迎接中央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又一当务之急。为此,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茂县开会,研究准备工作。会议首先确定由第三十军政治委员李先念、第九军军长何畏率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和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二十七师各一部,西进懋功地区,扫清这一带的敌人,迎接中央红军。会议要求全军各部队迅速动员,做好两军会师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各部队要层层发动,以坚持战斗岗位、多多消灭敌人、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大力筹集和捐献慰劳品等实际行动,迎接兄弟部队。根据川西北高原气候变化多端、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会议特别提出要多筹集些毛羊皮,制作毛衣、毛袜、皮背心,作为慰问品。徐向前还根据红四方面军西征转战的经验,炊具容易丢,伙夫不够用,部队经常开不上饭,影响行军和作战,估计中央红军在转战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提议从部队抽一批炊事员,带上粮食、盐巴、炊具,随第八十八师一起行动,两军会师后补充到中央红军,先解决吃饭问题。与会者都赞同徐向前的提议。

面临与中央红军的会合,红四方面军全军上下欢欣鼓舞,群情高昂,“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成为官兵的普遍口号,各部队纷纷展开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兄弟的中央红军。

迎接中央红军,做好物质准备,除了动员红四方面军官兵外,还必须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而动员当地的百姓要困难得多。因此,迎接中央红军和打开革命局面、发动人民群众,成为红四方面军两位一体的任务。

红四方面军早在进入松理茂地区之前,就发出了《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须知》特别批评了那种“认为自己是大汉民族,回、番为蛮夷之人,不愿接近他们,忽视了‘少数民族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的错误观点,指出:“回、番(即藏族——编者注)民族是中华民族之一,他们具有丰富的革命力量,是我们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民族革命战争中的一个有力的支柱,将他们组织起来,领导起来,参加革命战争,是我们每一个布尔什维克党员和苏维埃红军干部顶主要任务之一。”(37)《须知》要求干部、战士了解回、藏民族的情形状况,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学会回、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大批培养回、藏民族干部。红四方面军还指示所属军、师政治部立刻成立少数民族委员会,以研究少数民族间的政权、土地关系和经济、风俗、语言文字问题,设立学校,选拔青年学习回、藏民族语言文字;红军要帮助回、藏民族建立革命政权。红军还提出了少数民族政纲,要求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邓锡侯对回、藏民族的反动统治,建立各级人民革命政权,没收国民党邓锡侯、汉宫、奸商等的土地、牛羊、衣物财产、金矿等分给穷苦回民藏民,取消国民党邓锡侯剥削回、藏民的一切苛捐杂税,尊重回、藏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信教自由,实行男女平等,等等。这些为红军进入松理茂地区开展工作,做了思想和政策上的准备。

红军刚一进入松理茂地区,就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主张,公布了前述关于对回、藏、羌各少数民族的政策纲领。5月30日,红军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张国焘任主席。在西北联邦政府下设立了少数民族委员会,周纯全任委员长。

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在《成立宣言》中指出:“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的成立,树立了西北革命斗争的中心,统一了西北各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从此南取成都、重庆,北定陕甘,西通青、新,进一步与中央红军西征大军打成一片。中华苏维埃革命不仅在东南各省更加巩固发展,从此在西北也打下了强固的基础,这便是给帝国主义国民党蒋介石一个致命的打击,同时也就是赤化全西北具体的开始。”《宣言》还声明:“只有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西北联邦政府,才是中国和西北民众自己的政府,唯一救中国救西北救穷人的政府!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坚决实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全部政纲!”(38)西北联邦政府提出了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信教自由、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没收汉宫和发财人的土地分给穷人,武装藏民劳苦群众、藏回羌汉穷人联合起来打倒国民党军阀,发动群众,建党建政等一系列纲领政策。

这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中共西北特委(39)作出了《关于党在番人中的工作决议》,要求红军官兵细心了解其政治经济状况、人口分布情形、生产情形、剥削关系与统治制度、阶级划分、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出产、地形、道路等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提出适宜于当地群众要求的口号和斗争纲领。方面军还要求军中各级政治机关有系统地研究少数民族问题,选调人员学习回、藏民族语言文字,以便开展少数民族工作。

广大红军官兵以自身言行,向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宣传。他们严守纪律,秋毫无犯,热诚帮助百姓背水劈柴,救疾治病,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红军官兵的真诚,终于感动了少数民族百姓。徐向前回忆说:

由于我军抓住了汉、藏统治阶级同广大劳动群众之间的尖锐对立这一主要矛盾,打倒汉官、反动土司,分田分粮,不断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因而发动群众是有成绩的。许多藏民分得土地后,把“分配土地证”当神物供奉起来,烧香念佛,祈求神灵保佑土地,保佑红军。各县、区、村的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吸收了一批藏民积极分子当家作主。藏民地方武装组织,也逐步建立。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党、团支部。总之,党和红军的影响,已经在藏族人民中日益扩展开来。(40)

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红军一方面帮助群众建立地方县、区、村各级革命政权,组织革命武装,吸收青壮年参加红军,一方面积极筹集慰问中央红军的物资。

当年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宣传队工作的孟瑜,讲了一个“熬盐迎亲人”的故事:“我们一到宿营地,立即分组去筹粮筹盐。这里是藏、汉人民杂居的地方。由于长期受军阀、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在红军未来之前,群众都跑到山上去了。我们转了大半个村子,连个人影都没见到。看得出,这里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苦得不能再苦了。我们帮助群众整理家园,一家一户地挑水扫地,直忙到天黑。她们发现一位藏族老人有半罐盐,想用银元买下来,老人对红军有疑惧不肯卖,抱着瓦罐走了。”

“第二天,有几个老乡悄悄回村来探虚实。他们发现红军不但没有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把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便消除了怀疑,把山上的群众陆续叫了回来。那位藏族老大爷带着一位通司(翻译),找到宣传队,硬要把半瓦罐盐送给我们,说:‘红军耶莫耶莫(好)!’李队长执意不肯收。老大爷还告诉队长,离这不远的白云山有一种白石头,缺盐的年月当地百姓用它熬过盐,只是味道有点苦涩。队长一听乐了,又详细地了解有关熬盐的方法。上级听了李队长汇报后,决定部队在茂州休整,就地开展筹粮熬盐活动。”

“接连几天,我们白天上山敲石头,夜晚生火熬盐。一钵钵的白盐,全部集中起来,准备送给中央红军。我和‘小地牛’也悄悄地用荷包装了两包最细最白的盐,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合时,作为送给亲人的见面礼!”(41)

就是这样,红军官兵走家串户,动员群众,筹集粮食、羊毛、羊皮、牛皮、盐巴、茶叶等。一些重要地点,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还设了粮站,专门蓄积粮食,有的粮站积存粮食达200万斤以上。各部队还组织人到山上选石头,熬盐巴。战士们还打草鞋,并学会了剪皮衣服,撕羊毛,捻毛线,制毛衣、毛背心、毛袜子。徐向前深情地回忆道:“大家制作的每件慰问品,都渗透着对一方面军的兄弟情谊。从前线到后方,从总部机关到连队,从地方政府到人民群众,处处在为迎接中央红军忙碌,气氛热烈而紧张,十分感人。”(42)

红四方面军在发动群众、筹粮备草的同时,派出先头部队向懋功方向运动,以取得同中央红军的联络。

6月2日,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联名致电朱德毛泽东周恩来

一、我们已派一小队向西南进入懋功与你们联络,你之先头部队确联络后,请即指示以后行动总方针,我方情况请问我先遣之指挥员同志,即可得知大概也。

二、四川一带情况有利于我们消灭敌人作战巩固之后方根据地,确是兵心分□把握的。

三、一切详情以后再说,特先数语,略达大概。(43)

6月初,迎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接受红四方面军总部的命令:出发西进,先期迎接中央红军。

第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提起那天接受命令的情形,还抑制不住激动:

一天,接到紧急通知,命令我立刻赶到总指挥部去。徐向前总指挥一见到我便兴奋地说:“告诉你个大喜讯:我们马上就要和中央红军会师了!”“真的?”我实在不敢相信。

“真的!”徐总指挥收敛了笑容,神情严肃地说道:“有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交给你:你师立刻做好战斗准备,为中央红军进入懋功打开通道。会师后,向中央首长汇报我们四方面军的情况,还要掩护中央红军安全通过夹金山,以后的具体行动,将由三十军政委李先念指挥你们。”

……

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我踏上了返回的路程。望着身前身后逶迤起伏的野岭,望着远方红装素裹的雪山,真是百感交集,心潮激荡。一、四方面军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战胜了强大而凶恶的敌人,付出了壮烈惨痛的牺牲。今天,终于要胜利会师了,中国革命就要出现一个新的伟大的高潮了!想到这里,不禁加快了步伐。我知道,全师指战员听到这一喜讯,一定会兴奋得欢呼起来。

果然,我向全师传达了徐总指挥的指示以后,全师沸腾了!人们喜形于色,奔走相告,好像在庆祝盛大节日,很多连队当晚举办了文艺晚会,战士们跳呀唱呀,不少干部则用大碗当杯,以水代酒,纷纷痛饮起来。(44)

第二天,第二十五师从汶川出发,以急行军的速度,向懋功挺进。

对两支日渐接近的红军主力,蒋介石极力阻止其会合。土门之役将要结束时,他便给其行营参谋团主任贺国光发出手令:

此时我军主要战略,第一在防止朱、徐两匪会合,第二在防止残匪向西康逃窜。故现在不必防徐匪东回,而在防徐匪南下。应急令第五与第三路主力限期向邛崃、懋功、宝兴一带移动。而名山、芦山、天全、雅安一带应急派队布防,压止徐匪南窜,并希在此地带聚歼徐、朱两匪也,以此两匪必谋在雅安附近会合。故吾人既知其目标与方向所在,应即照此预备,不必另〔零〕星分防,随匪转移,而须急谋立于主动地位也。(45)

为此,蒋介石命令加强泸定、康定、雅江的防备,将胡宗南所辖后方各部移至松潘、平武、江油、彰明一带及平武至文县与南坪一带,控置总预备之主力在这一地区。5月27日,蒋介石又下令贺国光,部署四川、西康、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各县实施“坚壁清野”计划,构筑碉堡线。6月5日,蒋介石发出手令,要求邓锡侯部“兼程前进”,于6月10日以前进占懋功;同时令第二十一军与李家钰部协攻茂县或接替灌县、汶川防务,而使李家钰部全力进攻茂县。

红军第二十五师在向懋功进军的沿途,同企图阻截红军会合的敌人打了大大小小20多仗。由于主要任务是迎接中央红军,所以第二十五师并不恋战,只是打退敌军进攻,继续赶路。6月6日,他们到达懋功东北的抚边镇,同邓锡侯第二十八军一部遭遇,经过一场激战,攻占了抚边。6月8日,红军进逼懋功。这里南靠群山,北临大河。红军战士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搭设浮桥,冲过大河,攻克了懋功,歼灭了700多敌人。韩东山命令二个营驻守懋功县城,其余部队星夜兼程,奔赴懋功县城东南方向的达维镇。

与此同时,李先念、何畏率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和第九军第二十七师一部,也接受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命令:西渡岷江,经懋功南下宝兴、芦山,迎接中央红军。他们日夜兼程,翻越崇山峻岭,直向懋功挺进。

第二十五师占领达维之后,韩东山命令该师第七十四团第三营为先头部队,继续向夹金山进发,一方面警戒灌县方向的敌军,一方面寻找中央红军。该营进到巴朗一带时,同敌军遭遇,全营官兵为扫清迎接中央红军的道路,向敌人勇猛冲杀,营长陈玉清等6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这是他们在两军会师前打的最后一仗。就在两军会师前夕,烈士们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再也无法拥抱自己的红军兄弟,享受会合的欢乐,但是他们却用鲜血和生命铺平了两军会师的道路。

饱尝万苦千辛,历经浴血征战,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会合的曙光,已经显露在川西北的巍巍群山之巅。

————————————————————

(1)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上),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2) 此文原载《干部必读》第99期(1935年1月1日),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3) 《中共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第446页。

(4)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页。

(5)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第379页。(www.chuimin.cn)

(6) 《第三十八军孙蔚如部与红四方面军在陕南战斗详报》(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492页。

(7)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第389页。

(8)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396页。

(9) 程世才:《强渡嘉陵江》,《艰苦的历程》(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4页。

(10) 陈康:《攻克剑门关》,《艰苦的历程》(下),第30页。

(11) 陈康:《攻克剑门关》,《艰苦的历程》(下),第34—35页。

(12) 羊子,即指杨森。奔索索,四川土话,意思是欲逃不能。

(13) 冬瓜:即指田颂尧。因田生得体胖,故有此绰号。

(14) 猴子:即指邓锡侯。

(15) 矮子:即指李家钰。因李长得个矮,故有此绰号。

(16) 引自《许世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05页。

(17) 邓锡侯、杨晒轩、田颂尧、张熙民:《堵截红四方面军过涪江地区的几次战斗》,《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册,第361页。

(18) 王宏坤:《我的红军生涯》,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19) 邓锡侯、杨晒轩、田颂尧、张熙民:《堵截红四方面军过涪江地区的几次战斗》,《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册,第361页。

(20) 《许世友回忆录》,第307—308页。

(21) 孙旅,即敌第二十八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旅长孙礼);卢旅,即敌第二十八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卢齐清);傅团,即敌第二十八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四团(团长傅汝洲);康团,即敌第二十八军特科第一团(团长康伯岷);龚旅,即敌第二十八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龚渭清);陶旅,即敌第二十八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旅长陶凯)。

(22) 邓锡侯、杨晒轩、田颂尧、张熙民:《堵截红四方面军过涪江地区的几次战斗》,《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册,第363—364页。

(23)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谋团大事记》,转引自《徐向前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页。

(24) 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第499页。

(25) 见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412页。

(26) 参见《伟大的长征》,第332页。

(27) 陈昌浩:《克服一切困难!百倍坚决奋斗!争取更大胜利!》,原载《干部必读》第122期(1935年5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28) 参见邓锡侯、杨晒轩、田颂尧、张熙民:《堵截红四方面军过涪江地区的几次战斗》,《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册,第365页。

(29) 郑维山:《烽烟滚滚过土门——北川土门战斗琐忆(节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5—16页。

(30) 郑维山:《烽烟滚滚过土门——北川土门战斗琐忆(节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7页。

(31) 张北斗营,原为邓锡侯第二十八军第二师警卫团所辖,后充实到第五旅第十团;何连,为该营所辖(连长何龙章);廖连,为该营所辖(连长廖有伟)。古友群营,即邓锡侯第二十八军第十三旅第二十五团第三营。马队,系当地藏族奴隶主武装。

(32) 第十四团属邓锡侯的第二十八军第七旅。

(33) 邓锡侯、杨晒轩、田颂尧、张熙民:《堵截红四方面军过涪江地区的几次战斗》,《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册,第372—373页。

(34) 《蒋介石关于特别注意在土门“堵剿”红四方面军给邓锡侯电》(1935年5月14日),原载《陆军第四十五军、四川剿匪军第一路剿匪军事工作报告书》,《红军长征·参考资料》,第449页。

(35) 参见《川军第六路军王缵绪部与红军在四川彰明一带战斗详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574页。

(36) 《蒋介石关于各路军改职守势给邓锡侯、王缵绪、孙震电》(1935年5月22日),原载《四川剿匪军第六路克复墩上、土门、茂县战斗详报》,《红军长征·参考资料》,第504页。

(37) 《西北特区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1935年5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21页。

(38)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28—29页。

(39) 1935年5月中旬在四川茂县成立。

(40)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418—419页。

(41) 孟瑜:《熬盐迎亲人》,《艰苦的历程》(下),第38—41页。

(42)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419页。

(43)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43页。

(44) 韩东山:《攻克懋功,会师达维》,《艰苦的历程》(下),第48—49页。

(45) 《蒋介石关于在川康地区“围剿”红军的战略方针给贺国光的手令》(1935年5月21日),原件系蒋介石手稿,《红军长征·参考资料》,第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