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彝民区抢渡大渡河粉碎蒋介石的企图!

彝民区抢渡大渡河粉碎蒋介石的企图!

【摘要】: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后,按照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三军团与干部团围攻会理,其他部队在会理地区进行短期休整。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三军团继续围攻会理,其他军团就地转入休整。根据上述情况,中革军委按照中共中央会理会议的决定,于5月14日决定放弃对会理城的围攻,以主力沿会理至西昌大道北进,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以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后,按照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三军团与干部团围攻会理,其他部队在会理地区进行短期休整。

会理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北岸,为川滇交通要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川康边防军第一旅刘元塘部在此防守,守敌加民团共有3000人,机枪六挺、迫击炮三门。环城有已建成和正在建造的大小碉堡20余个。刘元塘还借口防止红军攻城,放火烧毁了东西关民房,给会理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5月9日,红三军团和干部团为解会理人民于水火,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进攻会理城。这时,会理西路驻姜驿、黎溪的敌人向会理增援,进至城西高地,红三军团以一部围城,主力向该敌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该敌一部被击溃,大部窜进城中。这样,城内守敌增加到二个多团,由西昌增援会理之敌一个旅正在南下。

根据上述情况,中革军委决定:红一军团绕过会理城,开至会理以北之五里牌、大湾营、大桥、白云岩地域,向西昌侦察、警戒;红五军团取捷径集结会理城东北之交户保、杉松坡地域,向东、北两方侦察,并受林彪、聂荣臻指挥,打击由西昌增援之敌,保障红三军团进攻会理。干部团仍集结金庄庙、沙坝一带,派队分向白沙、大拦河两方侦察。5月12日,红三军团采用坑道爆破方法,对会理发动总攻,仍不克。同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在会理及其附近停留五天,进行休息与补充。同时,要求各军团以备战姿态在部队中进行战术教育、队列整理,并加紧扩红、筹款及开展地方工作等。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三军团继续围攻会理,其他军团就地转入休整。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会理郊区的铁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会理会议,林彪在会上掀起了一场风波。

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一反过去的被动状态,声东击西,机动灵活,打了不少胜仗。有时为了甩掉敌人,不能不跑一些冤枉路。对此,教条宗派主义者心中不服气,即使原来拥护毛泽东的红军将领,有的也不理解,林彪就是后一种人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一直埋怨走的尽是“弓背路”,认为应该走“弓弦”,还说“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像他(指毛泽东——引者注)这样领导指挥还行!?”(35)4月23日22时30分,还在红一军团进占曲靖的路上,他就致电中革军委,建议迅速脱离各路敌人,“须尽可能避免走弓背路,而宁可对不大的敌人(守碉的)采取一部监视掩护主力取捷径通过的办法”(36)。有一次林彪还在电话中对彭德怀说:“蒋介石和龙云的追兵现在虽然暂时摆脱了,但他们是不会停止追击的。我们前有川军阻截,后面追兵又要赶上,只在这一块狭小地区,是很不利的。我看该由你来指挥,赶紧北进吧!”彭德怀回绝了林彪:“我怎能指挥北进,这是中央的事。”(37)在会理会议上,林彪写信给中革军委,要求改换中央军事领导人,大意是毛泽东指挥军队作战是不行的,应当解除其指挥权,让彭德怀指挥中央红军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林彪,说:“你懂得什么?你不过是个娃娃!”他误认为林彪的意见得到了彭德怀的支持,于是又批评彭德怀:“林彪的信就是你鼓动起来的!”(38)彭德怀当时没有解释,以致几十年后毛泽东仍存在着对彭德怀的这种误会,直到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说那封信与彭德怀同志无关,他写信彭不知道,这个误会才得以澄清。

在会理会议上,周恩来等肯定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是正确的,赞扬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艺术。会议除批评林彪反对机动作战,并以此企图改变军事领导的错误外,还着重总结了中央红军自四渡赤水以来的作战和渡过金沙江以后的行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团结,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决定继续北上,抢渡大渡河,会合红四方面军。

在此期间,蒋介石令国民党“追剿”军迅速过江,在川康军的配合下,企图围歼红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同时令第二十四军刘文辉部以有力部队固守会理、西昌待援,主力应在大渡河上游富林以西,沿大渡河北岸,赶筑碉堡,严防红军北上;薛岳部各纵队迅速渡江,解会理之围,并进至西昌筑碉,左与盐边、盐源之滇军,右与昭觉之川军连成封锁线,严堵红军南返;孙渡纵队进驻盐边、盐源,沿雅砻江西岸筑碉防守,阻止红军西进。

根据上述情况,中革军委按照中共中央会理会议的决定,于5月14日决定放弃对会理城的围攻,以主力沿会理至西昌大道北进,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以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5月15日,中央红军主力沿会理至西昌大道北进。16日,红三军团撤会理之围北进。同日黄昏,红一军团先头第一团在半站营、八斗冲一带击溃国民党川康边防军一个旅的拦阻,并乘胜追击,于17日占领德昌,俘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当天,红一军团前卫第一师全部到达德昌,并向西昌派出侦察部队。红五军团进至高桥附近。

西昌为会理至雅安之间的一个重要城镇,刘元璋的川康边防军司令部驻此,有敌四个团及彝兵两三千人固守。这是刘文辉阻止红军北进的一个重要据点。为阻止红军攻城,刘元璋下令纵火,把距城垣较近的西街和鱼市街全部烧毁。

根据以上情况,中革军委于5月19日决定:以红五军团监视西昌之敌,主力绕过西昌城向礼州北进。20日,红一军团攻占礼州,当晚进至泸沽地域并向冕宁侦察。次日,右纵队红九军团进至礼州,与红三军团部队会合。

5月20日,中革军委就目前战略方针和任务致电各军团和军委纵队,指出:“我野战军目前应以迅速北进,争取渡江先机,首先进到清溪、泸定桥、洪雅地区与川敌进行作战机动,争取赤化,为战略上基本方针。”为实现这一基本方针,中革军委令“各兵团以极迅速、坚决、勇猛、果断的行动,消灭阻我前进的川敌各个部队。敌如固守工事据点,则绕过之。对追我之蒋敌中央军应尽力迟阻之,如逼我过紧,使我不便过河或迂回,则应坚决回击,以消灭其一部。”(39)

5月21日凌晨1时左右,红军先头部队进入冕宁县城。冕宁地形险要,有近1/3人口是彝族。早在红军到来之前,由西昌师范学校撤回冕宁的地下党负责人陈野苹和地下党员廖志高,就发动群众,准备迎接红军。所以红军一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22日,陈云召开由陈野苹等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成立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由陈野苹任主席,李井泉任副主席。23日,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在文庙大成殿正式成立。与此同时,红军特委书记王首道还主持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中共冕宁县工委,书记亦由陈野苹担任;建立地方武装冕宁县抗捐军,由红军干部黄应龙任总司令,陈野苹任政委,萧佩雄任大队长,他们立即开展了斗争。(40)

从5月21日开始,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为左右两路北进:主力为左路,经冕宁大桥、拖乌等地,通过彝族聚居区,向石棉县安顺场前进,抢渡大渡河;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为右路,由军团参谋长左权、红二师政治委员刘亚楼率领,沿西昌至雅安大道前进,经越嶲(今越西)向大树堡(今属石棉)前进,以迷惑和牵制大树堡对面富林(今汉源县城)之敌。此外,以红三军团一部阻击从西昌尾追之敌。

5月22日,左权、刘亚楼率红五团进入越嶲县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立即释放了监狱里的几百名彝汉群众,焚毁了县府的地亩银两册簿和人犯、人质文书档案,处决了群众控告的恶霸地主、县参议官高子清父子,建立了游击队,不少彝族青年还踊跃参军。据有的材料说:“这里对红军的认识,是更加清楚了。于是附近群众自动投入红军的愈来愈多,在二三个钟头内,加入十一团当红军的达七百余人,就是‘倮倮’(即彝人——引者注)加入红军的也有百余人。”(41)然后,他们迅速到达大渡河大树堡渡口,伪装主力红军由此北上,以牵制对岸富林之敌。(www.chuimin.cn)

与此同时,中革军委率红军主力经冕宁北进。为顺利通过彝族区,由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和一个工兵排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由刘伯承兼司令员,聂荣臻兼政治委员,率先向大凉山彝族区进军。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长期遭受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以及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其贫困。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他们对汉族不信任,不准汉人的军队进入他们的地区。红军要从这里过路,困难是很大的。

为了顺利通过彝民聚居区域,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号召彝族人民同红军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其内容是: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42)

同时,在中央红军各部队中,普遍深入地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纪律的教育,严格要求指战员尊重彝族风俗习惯,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秋毫无犯,以模范的行动来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队从冕宁大桥出发,进入彝族地区。当部队行至冕宁北25公里处的袁居海子(今彝海子)地区时,遭到彝族罗洪、老伍、沽基〔鸡〕等家支的拦阻。红军先遣队一面向彝族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宗旨,一面派代表同彝族首领谈判,并按照各家支不同的政治态度,采取不同的政策。对受国民党蒙蔽,对红军政策不了解的老伍族说服其保持中立;对受国民党利用同红军对立,并截去红军器材及枪支的罗洪族,采取政治上争取,军事上予以一定程度的打击政策,迫使其停战言和;对同红军比较友好的沽基族,则采取热情友好、赤诚相待的态度,争取其全力支持。刘伯承司令员按照彝族的习俗,同沽基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并赠送武器、弹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武装。由于红军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正确政策,从而争取了大多数彝族同胞站在红军一边,化干戈为玉帛。当晚,刘伯承司令员邀请小叶丹等同返大桥营地,热情款待他,进一步加深了汉彝两民族间的兄弟情谊。刘司令员还代表红军授予小叶丹一面书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正式成立了中国红军彝民支队。

当时参加过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仪式的萧华,后来回忆结盟时的情景说:

结盟仪式的准备工作十分简单:两碗清清的湖水,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把公鸡的嘴破开,鲜血分洒在两只碗里,碗里的清水立刻变成了殷红色。这便是结盟仪式的全部准备工作。

结盟仪式决定在横断山脉的一个小山谷间谷麻子附近的海子边上举行。海子里的水,清彻(澈)如镜,倒映着浓密的森林。春风吹起微波,激荡着岸边的岩石,像是在为这个可纪念的盟誓唱着赞歌。

我们把结盟的仪式安排妥当之后,刘伯承同志和小叶丹叔侄来到海子边上,他们面前摆着滴过鸡血的水碗。

不用香,不用烛,面对着蔚蓝的天和清明的水;主宰这个盟誓的是兄弟民族团结的赤诚。

刘伯承同志高高地端起了大碗,大声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当他念完最后一句,便把鸡血水一饮而尽。小叶丹叔侄也立即把“盟酒”饮完,结盟的仪式便告结束。

夕阳的余晖映红了海子里的水,海子边上呈现出的是友爱、团结的气氛。虽然暮春傍晚的大凉山还是凉风习习,然而人们的心中却是温暖的。(43)

第二天,小叶丹的四叔便引导红军先遣部队,顺利通过了彝族居住地区。

5月23日,中央红军主力由小叶丹带路,进入彝族区,受到彝族同胞的热烈欢迎。红军指战员为感谢彝族兄弟的支援,每人都准备了一件礼物赠给彝族兄弟。红军所到之处,充满着彝汉兄弟团结的欢声笑语,彝族同胞到处传颂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的动人事迹,许多彝族青年还踊跃地参加了红军。在广大彝族同胞的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利用彝汉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隔阂,以阻止红军前进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