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关于灵魂不朽的证明,与其西方思想史上的前辈们一样,涉及了许多的经验领域中的生命体会,而并非完全诉诸形而上学的分析,尽管这种分析构成了他的证明的重要基础。但是具有理性能力的灵魂却与永恒不变的“共相”相关联,因此灵魂是不朽的。其实这已成为天主教的一个经典性的论证。只是问题在于,按照儒家的看法,灵魂这一存在也是气化的产物。然而,利玛窦的这个论证也是明显存有问题的。......
2024-01-09
对于整个基督教义来说,证明天主的存在当然不是终极的目的,因为《圣经》的根本思想是拯救滥用了天主赋予的自由意志而选择恶并因此远离了天主的人。天主的存在构成了这种拯救的基础,而要落实这种拯救,则必须进一步使人认识自己。耶稣会士欲使晚明归化于福音,向中国人陈述关于人的理解,同样是必然之举。
基督教关于人的教义,虽然主要是通过对天主与人之间的创造与被创造关系的说明来展开的,但是面对异教徒的中国人时,实不宜直接由此切入。利玛窦与晚明士林关于人的跨文化对话,首先便是从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理解谈起。按照利玛窦所推出的中士的认识,人生实在是一苦难的过程,这种苦难不只是身心的劳顿与焦虑,更是人对于“人之道”的不知而引来的精神的飘泊无着。其实,这种苦难人生的感悟是常人常会产生的,并不稀奇,即便是利玛窦所述的“庆死吊生”习俗,中国人也早从《庄子》中读到过了。问题并不在于对现实生活作何种体会,而在于如何来处理这种体会。利玛窦据此现实人生的苦难感叹而作出的处理是:
现世者,吾所侨寓,非长久居也。吾本家室,不在今世,在后世;不在人,在天。当于彼创本业焉。(《天主实义》第三篇,《天学初函》(一)第428页,下引此书只注篇数与页码)(www.chuimin.cn)
换言之,在人世间之外,别立一天国,并以之为世人所创业而长居之处,这是利玛窦为晚明社会开出的诊断处方,天主教的后世论也由此而提出。
在中国“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传统中,后世的问题是不予考虑的。佛教传入中土,关于后世的天堂地狱观念始得传播,但“吾儒不信”(同上)。这种不信,盖源于儒家对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这一自然法则的确信。事实上,人死如灯灭,死去原知万事空,诸如此类的意识左右着中国人对生命消逝的理解。因此,当天主教以后世论晓谕世人时,必须首先向中国人说明,人在自然生命消逝以后,生命究竟以何种形态存在于后世?与此同时,当传教士们面对佛教的天堂地狱说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取认同的态度,利玛窦以为,“释氏借天主天堂地狱之义,以传己私意邪道”(同上,第429页)。这个“私意邪道”,便是佛教的后世论所建基于其上的转世投胎的轮回学说。这意味着,传教士们在晚明传播基督教关于人的教义时,不仅要立,而且要破。
有关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的文章
利玛窦关于灵魂不朽的证明,与其西方思想史上的前辈们一样,涉及了许多的经验领域中的生命体会,而并非完全诉诸形而上学的分析,尽管这种分析构成了他的证明的重要基础。但是具有理性能力的灵魂却与永恒不变的“共相”相关联,因此灵魂是不朽的。其实这已成为天主教的一个经典性的论证。只是问题在于,按照儒家的看法,灵魂这一存在也是气化的产物。然而,利玛窦的这个论证也是明显存有问题的。......
2024-01-09
但是必须意识到,钱德洪主张事上磨练,并不是将学问的关注点定于事的成就,而仍是定于人的良知本体的确定。王阳明对良知进行了多维规定。(同上)心体尽呈现于意志的指向之中。主意说的根本观点是要将功夫专注于意识最初的萌动上。因为这个呈现是以后一切问题的源头,故必须于此意识(心体)的动而未形之处终日乾乾,方可庶几近道。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
2024-01-09
刘宗周所以认为《功过格》有害于儒道,是因为《功过格》的思想基础是因果报应,行善与改过并非因为善与过本身的原因,而只是一种获得酬报的手段。此处路头不清,未有不入于邪者。从《人谱》、《人谱杂记》与《功过格》的关系看,前者无疑是对后者的回应,但是决不可将这种回应视作是单纯的拒斥,而应理解为是扬弃。从目前所见史料看,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说明刘宗周读到过《七克》,但这并不足以否定《人谱》与《七克》间的关系。......
2024-01-09
〔2〕金胜惠所讲的《七克》受到东亚知识界的重视,虽然是根据天主教的这些汉文著作后来传入韩国所引起的反应,他举了韩国的代表性学者李翼和丁若镛为例,但晚明的情况同样如此。庞迪我不仅得以与利玛窦并称为“利庞”,而且七克工夫实为其后晚明社会中人所津津乐道。《口铎日抄》卷二载:林鸣见问曰:“七克工夫,用之甚难,固有强制一时,而一发遂不可御者。”而《破邪集》中所见的对七克的批评,则从反面印证了七克理论的影响。......
2024-01-09
刘宗周指出,当独体未动,以自身之静态而存在时,称为中;当独体发动,由静态而生发时,称为和。而但恐《中庸》之教不明,将使学“慎独”者以把捉意见为功夫,而不觌性天之体。刘宗周通过设立道德行为之底线的方式,为道德实践提供明确的对象性目标,从而以反向的方式来迫使道德践履步步着实,直至成就合乎德性的人生。这在刘宗周的思想中是一个整体,而集中反映这一思想整体的著作首推他的《人谱》及其扩编《人谱杂记》。......
2024-01-09
实际上,这在朱熹思想上是一不得已而为之的地方。然而后世却因此误读了朱熹的理气论。然而这个善的定向,即义理,必得依傍着气的流化,人的罪过便在这气的流化中产生。由这个解释,我们唯一可确定的只是,因为妄是无病可指,故而与其说妄是一种显性的过错,毋宁说是一种隐性的精神状态。......
2024-01-09
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对于徐光启入教,无疑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徐光启的思想无疑与此一时期的思想主流相合拍。对于徐光启学术上的科学偏重为学界所共认,但徐光启思想上的关注及其性质,却不免有误,个中原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徐光启与王学的关系。事实上,阳明以后的晚明思想裂变,其思想的开放性已使权威意识的滑落成为整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2024-01-09
前辈与时贤论王畿,“逃禅”与“三教合一”是众口一词的评定,这确实是不刊之论。因此,当王畿将心意二分时,所强调的是迷失心体真性的意。但是,王畿既以良知本性为天然明觉,则所谓于日用上料理,便谈不上道德实践者的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致良知没有实际内容,“料理”其实也只是一句空话。......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