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学裂变晚明思想-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

西学裂变晚明思想-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

【摘要】:耶稣会士欲使晚明归化于福音,向中国人陈述关于人的理解,同样是必然之举。基督教关于人的教义,虽然主要是通过对天主与人之间的创造与被创造关系的说明来展开的,但是面对异教徒的中国人时,实不宜直接由此切入。利玛窦据此现实人生的苦难感叹而作出的处理是:现世者,吾所侨寓,非长久居也。吾本家室,不在今世,在后世;不在人,在天。这个“私意邪道”,便是佛教的后世论所建基于其上的转世投胎的轮回学说。

对于整个基督教义来说,证明天主的存在当然不是终极的目的,因为《圣经》的根本思想是拯救滥用了天主赋予的自由意志而选择恶并因此远离了天主的人。天主的存在构成了这种拯救的基础,而要落实这种拯救,则必须进一步使人认识自己。耶稣会士欲使晚明归化于福音,向中国人陈述关于人的理解,同样是必然之举。

基督教关于人的教义,虽然主要是通过对天主与人之间的创造与被创造关系的说明来展开的,但是面对异教徒的中国人时,实不宜直接由此切入。利玛窦与晚明士林关于人的跨文化对话,首先便是从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理解谈起。按照利玛窦所推出的中士的认识,人生实在是一苦难的过程,这种苦难不只是身心的劳顿与焦虑,更是人对于“人之道”的不知而引来的精神的飘泊无着。其实,这种苦难人生的感悟是常人常会产生的,并不稀奇,即便是利玛窦所述的“庆死吊生”习俗,中国人也早从《庄子》中读到过了。问题并不在于对现实生活作何种体会,而在于如何来处理这种体会。利玛窦据此现实人生的苦难感叹而作出的处理是:

现世者,吾所侨寓,非长久居也。吾本家室,不在今世,在后世;不在人,在天。当于彼创本业焉。(《天主实义》第三篇,《天学初函》(一)第428页,下引此书只注篇数与页码)(www.chuimin.cn)

换言之,在人世间之外,别立一天国,并以之为世人所创业而长居之处,这是利玛窦为晚明社会开出的诊断处方,天主教的后世论也由此而提出。

在中国“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传统中,后世的问题是不予考虑的。佛教传入中土,关于后世的天堂地狱观念始得传播,但“吾儒不信”(同上)。这种不信,盖源于儒家对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这一自然法则的确信。事实上,人死如灯灭,死去原知万事空,诸如此类的意识左右着中国人对生命消逝的理解。因此,当天主教以后世论晓谕世人时,必须首先向中国人说明,人在自然生命消逝以后,生命究竟以何种形态存在于后世?与此同时,当传教士们面对佛教的天堂地狱说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取认同的态度,利玛窦以为,“释氏借天主天堂地狱之义,以传己私意邪道”(同上,第429页)。这个“私意邪道”,便是佛教的后世论所建基于其上的转世投胎的轮回学说。这意味着,传教士们在晚明传播基督教关于人的教义时,不仅要立,而且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