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学经典·尔雅导读-国学经典导读·尔雅

国学经典·尔雅导读-国学经典导读·尔雅

【摘要】:《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隋书·经籍志》载:“《尔雅》五卷,郭璞注。”

旧唐书·经籍志》载:“《尔雅》三卷,郭璞注。”

《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据《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好古文奇字,但不善于言辞,对于阳阴历算均有研究,其著作除《尔雅注》外,又“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仓》、《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赋》、《上林赋》数十万言。”可知郭璞对于文字、音韵、训诂均很有造诣,治学非常广博。

《郭注》的巨大影响,只要看两个事实就可以了。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经典释文序录》认为:对于《尔雅》,“先儒多为亿必之说,乖盖阙之义,唯郭景纯洽闻强识,详悉古今,作《尔雅注》,为世所重,今依郭本为正。”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四库全书总目》云:“璞时去汉未远……所见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据,后人虽迭为补正,然弘纲大旨,终不出其范围。”【39】《郭注》的成就和特点,表现在他的《尔雅序》和注文凡例之中。

1.《尔雅序》

郭璞《尔雅序》很短,仅二百三十五字,但内容却很丰富,在《尔雅》研究中,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史料和依据,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了《尔雅》的性质和特点。《尔雅序》云:“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而殊号者也。”

(2)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尔雅序》云:《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3)论述了《尔雅》的产生及其时代。《尔雅序》云:“《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

(4)交代了作注的缘由和发凡起例。《尔雅序》云:“貌鼠既辩,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钻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群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祛未alt。辄复拥彗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2.《尔雅注》释例

从《尔雅注》的内容来分析,大致有以下这些释例。

(1)引用文献例。《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尔雅》作为一部训诂之书,“所以通训诂之指归”,“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它取之于群书又证之于群书。据统计,郭璞注解中引用的文献种类近四十种,遍及经史子集,如经部有《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以及《仓颉篇》、《方言》、《广雅》等等。史部有《国语》、《史记》、《逸周书》、《汲冢竹书》等等。子部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穆天子传》、《山海经》、《孔子家语》、《本草》等等。集部有《离骚》等。其中《诗经》引用最多。也有不引书名,仅引用某书篇名的,如《月令》为《礼记》的篇名,《夏小正》为《大戴礼记》的篇名,而《周官》则为《周礼》一书的别称。

(2)古今异语例。《郭注》中,有今人云某、今人呼某(或今呼某、今呼之某),今之某、犹今言某、今人称某、今某地呼某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说明古语今语的区别,所谓“总绝代之离词”,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如《释言》:“间,俔(qiàn)也。”郭注:“《左传》谓之谍,今之细作也。”说明间谍一词在郭璞以前或称为“间”,或称为“谍”,郭璞时则称为“细作”了。

(3)同实异名例。《尔雅》中,一个名物往往有多种名称,所谓“辨同实而殊号者也”。如《释诂》:“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厐、墳、嘏、丕、奕、洪、诞、戎、骏、假、京、硕、濯、訏(xū)、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菿、昄、晊、将、业、蓆,大也。”郭注:“此皆大有十余名而同一实。”实际上这里远不至十余名,而是三十九名。又如《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注:“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4)方言俗语例。郭璞曾经注过《方言》一书,所以对于方言俗语很有研究,《郭注》中,许多就是用方言俗语来训释的。如《郭注》中有方言曰某、某地之间曰某、今俗语呼某(或俗呼之曰某)、今某地通言某(或今某地通谓某)、某地人呼某等等,这些都是“通方俗之殊语”的训释方法。如《释言》:“剂、剪,齐也。”郭注:“南人呼剪刀为剂刀。”今天吴方言区的江浙一带仍保留着这一方言的读音。又如《释器》:“不律谓之笔。”郭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有时郭璞径直注之“今俗语亦然”、“方俗语耳”、“见《方言》”等等。

(5)辗转相训例。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郭注》或云“转相训”,或云“通其名”,或云“反复相训,以尽其义”,或云“互相训”,或云“转相解”,或云“展转相解,广异语”等等。这种辗转相训,或者是被释词群之间的互相训释,如《释诂》:“允、季、亶、展、谌、诚、亮、询,信也。展、谌、允、慎、亶,诚也。”郭注:“转相训也。”或者是采用递训的方法,如《释器》:“繴谓之罿(tóng);罿,罬也。罬谓之罦(fú);罦,复车也。”郭注:“展转相解,广异语。”

(6)同词异训例。同词异训是指某一语词具有多义项性,也就是多义词。有的是同篇同词异训,有的异篇同词异训,也有的是“随事为义”,即训诂学上讲的“随文立训”,就是一个词的意义往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其不同的特殊含义。这种同词异训的情况,大多集中在《释诂》篇中。如《释诂》:“幠、厐,大也”,又云:“幠、厐,有也”。郭注:“二者又为有也。”又如《释言》:“济,渡也;济,成也;济,益也。”郭注:“所以广异训,各随事为义。”

(7)说明词义例。《尔雅》的释词与被释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有的是用本义,有的是用引申义,有的是用假借义。那么某词在《尔雅》中用的是哪一义项,《尔雅》原文简略,没有予以说明,《郭注》在那些容易引起歧义、误解或难以领会的地方,往往加以说明。如《释诂》:“悠、伤、忧,思也。”郭注:“皆感思也。”《释诂》接下去又云:“怀、惟、虑、愿、念、惄(nì),思也。”《郝疏》云:“按,思兼二义,心所蓄藏谓之意思,心所思存谓之思念。《尔雅》前一条为意思,后一条为思念,故郭注于前条注云‘皆感思’。”又如酬、酢等词与饮酒有关,《释诂》云:“酬、酢、侑,报也。”郭注:“此通谓相报答,不主于饮酒。”有的词是用的引申义,不加说明,很难理解。如《释诂》:“珍、享,献也。”郭注:“珍物宜献。”《释言》:“窕,肆也。”郭注:“轻窕者好放肆。”《释言》:“基,经也。”郭注:“基业所以自经营。”

(8)义反兼通例。此例讲的就是反训的方法。如《释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郭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又如:“徂、在,存也。”郭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9)以双释单例。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一大区别。古汉语多单音节词,言简意赅;但从逻辑上来讲,单音节词较之双音节词外延要大得多,这样对于词义的理解就不够具体明确。《郭注》中多以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或云“谓某某”,或云“皆某某”。如《释言》:“宣、徇,遍也。”郭注:“谓周遍也。”又:“越,扬也。”郭注:“谓发扬。”不少地方,郭璞对于释词与被释词,一起用双音词训释。如《释诂》:“覆、察、副,审也。”郭注:“覆校、察视、副长,皆所以为审谛。”《释言》:“探,试也。”郭注:“刺探尝试。”《尔雅·释训》篇中,郭璞几乎都用“皆某某”的方式进行注解。如“明明、斤斤,察也。”郭注:“皆聪明鉴察。”又“肃肃、翼翼,恭也。”郭注:“皆恭敬。”

(10)总名别名例。《尔雅》训释名物,有总名子称,有通呼别名,不加注释,难以区分。如《释草》:“卉,草。”郭注:“百草总名。”又《释鱼》:“鲲,鱼子。”郭注“凡鱼之子总名鲲。”此总名例。《释器》:“黄金谓之alt,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郭注:“此皆道金银之别名。”此别名例。《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郭注:“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注:“春、秋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此通名例。

(11)未闻未详例。郭璞治学十分严谨,遇未闻未详处,不轻下断语,均付诸阙如。如《释诂》:“元、良,首也。”郭注:“良未闻。”《郭注》中引用了许多文献记载与词义相互证明,但也有个别词义未见其义所出的,则采取了“不知盖阙”的方法。如《释天》:“夏曰复胙。”郭注:“未见义所注。”有时候郭璞对于一整段《尔雅》文字均不甚理解,如《释天》:“正月为陬……十二月为涂。”郭注:“皆月之别名。自岁阳至此,其事义皆所未详,故阙而不论。”

(12)通言常语例。《郭注》简明扼要,遇文义通见,则不复详述。如《释诂》:“亏、坏、圮、垝,毁也。”郭注:“亏,通语耳。”又:“暀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祎、懿、铄,美也。”郭注:“自穆穆以上皆美盛之貌,其余常语。”有时候,郭璞以“皆见《诗》、《书》”,“皆见《诗传》”作注,以免赘述。

(13)说源释名例。郭注《尔雅》,有时探明语源,说明所以取名的原因。如《释天》:“载,岁也。夏曰岁。”郭注:“取岁至行一次”;“商曰祀”,郭注“取四时一终”;“周曰年”,郭注“取禾一熟”;“唐虞曰载”,郭注“取物终更始”。又如《释虫》:“蚬(xiǎn),缢女。”郭注:“小黑虫,赤头,喜经死,故曰缢女。”

(14)异篇互见例。《尔雅》共分为十九篇,但篇与篇之间也有联系,郭璞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在注释中常常把各篇的内容用来互相证明。如《释诂》:“alt,继也。”郭注:“alt见《释水》。”又,《释言》:“殷、齐,中也。”郭注:“《释地》曰:‘岠,齐州以南’。”又,《释畜》:“鹣鹣比翼。”郭注:“说已在上。”

(15)亦某或某例。郭《注》多阐述《尔雅》所释名物的异类别称,或云“亦某”,或云“即某”,或云“或某”,或云“一名”。如:

《释宫》:“石杠谓之徛。”郭注:“或曰今之石桥。”

《释草》:“莪萝。”郭注:“亦曰alt蒿。”

《释草》:“菲苟。”郭注:“即土瓜也。”

《释草》:“筮荑(wú yí)。”郭注:“一名白蒉。”

(16)描绘物状例。《尔雅》所释器物,郭璞多经目验,所以训释往往具体形象。如《释器》:“椮谓之涔。”郭注:“今之作椮者,聚积柴木于水中,鱼得寒入其里藏隐,因以簿围捕取之。”又如,《释木》:“枫altalt。”郭注:“枫树似白杨,叶圆而歧,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又如,《释虫》:“荧火即炤。”郭注:“夜飞,腹下有火。”

(17)分别类属例。《尔雅》的分类实际上有两级类目,十九篇的篇名为一级类目。《释宫》中的“宗族”、“母党”、“妻党”、“婚姻”,《释兽》中的“寓属”、“鼠属”、“齸属”、“须属”等,此为二级类目,这些二级类目比较清楚,因为在目录上和内容上均有明确的标示。另外还有许多二级类目,《尔雅》本身没有标示,但《郭注》中多有说明。如:

《释器》:“木豆谓之豆。”郭注:“豆,礼器也。”

《释草》:“啮彫蓬、荐黍蓬。”郭注:“别蓬种类。”

《释鱼》:“螣,螣蛇。”郭注:“龙类也。”

《释鸟》:“alt鸰(líng),雍渠。”郭注:“雀属也。”(www.chuimin.cn)

此外,尚有个别情况在二级类目下又有种属之分的。如《释地》“九府”:“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郭注:“黄金礝石之属。”这种例子可以把它看作是三级类目。说明《尔雅》的分类还是比较细密的。

(18)阐明功用例。此例《释草》篇中最多。如:

alt(qíng),鼠尾。”郭注:“可以染草。”

“孟,狼尾。”郭注:“今亦以复屋。”

“竹篇蓄。”郭注:“可食,又杀虫。”

其他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释木》:“椐,alt。”郭注:“肿节可以为杖。”

(19)怀疑重出例。《尔雅》非出一人之手,所以类例未尽统一,内容亦或有重复,郭璞对此类现象已抱有怀疑,如:

《释木》:“菋荎著。”郭注:“《释草》已有此名,疑误重出。”

《释鸟》:“密肌系英。”郭注:“《释虫》已有此名,疑误重。”

(20)注释字音例。如:

《释鱼》:“altalt鲔。”郭注:“音洛。”

《释鱼》:“alt,当alt。”郭注:“音胡。”

《释鱼》:“鲂alt。”郭注:“音毗。”

《释鸟》:“舒雁,鹅。”郭注:“音加。”

(21)叙述史实例。郭《注》中或有叙述史实,这些可以用来证史,也可以用来考证《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如:

《释兽》:“豹文鼮鼠。”郭注:“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

《释兽》:“麠,大麃,牛尾一角。”郭注:“汉武帝郊雍,得一角兽,若麃然,谓之麟者,此是也。”

(22)评判孙注例。郭璞的《尔雅注》是在博采众家注解之长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有评判孙炎(叔然)《尔雅注》的例子。如《释虫》:“莫貈,螳蜋蛑。”郭注:“螗蜋有斧虫,江东呼为石蜋。孙叔然以方言说此,义亦不了。”其他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都是批评孙炎的。

(23)虚言语辞例。郭《注》中或有注明虚言语辞的例子,这在中国语法史上也应提上一笔。如:

《释诂》:“伊,维也。”郭注:“发语辞。”

《释言》:“憯(cǎn),曾也。”郭注:“发语辞。”

《释训》:“谁,昔昔也。”郭注:“谁,发语辞。”

此外,郭璞还在注解中说明词性及构词特点。如:

《释言》:“俾,职也。”郭注:“使供职。”(明动词)

《释言》:“蠲,明也。”郭注:“蠲,清明貌。”(明形容词)

《释训》:“绰绰、爰爰,缓也。”郭注:“悠悠、偁偁、丕丕、简简、存存、懋懋、庸庸、绰绰,尽重语。”(明叠音词)

(24)比喻修辞例。此例多见于《释训》篇中。如:

“丁丁、嘤嘤(yīng),相切直也。”郭注:“丁丁,斫(zhuó)木声;嘤嘤,两鸟鸣,以喻朋友相磋相正。”

“如切如磋,道学也。”郭注:“骨象须切磋而为器,人须学问以成德。”

“如琢如磨,自修也。”郭注:“玉石之被琢磨,犹人之自修饰。”

上面所归纳列举的二十四例,尚不包括《郭注》的全部内容,只是选择其中主要的或释例比较多的介绍了。宋邢昺在《尔雅疏序》中高度评价了《郭注》,邢昺指出:“其为注者,则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最为称首。”宋代学者晁以道将《郭注》与王弼的《老子注》、张湛的《列子注》、郭象的《庄子注》、杜预的《左传注》、范宁的《谷梁传注》、毛萇的《诗经注》并列,认为这些注解“宛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40】但《郭注》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郭璞多博采旧注但往往不标明出处,有些词不得其义而望文作训。【41】

3.《尔雅音义》、《尔雅图谱》

郭璞除了写有《尔雅注》之外,另有《尔雅音义》、《尔雅图谱》二书。郭璞《尔雅序》云:“别为《音》、《图》,用启未alt。”《晋书·郭璞传》云:“别为《音义》、《图谱》。”《隋书·经籍志》经部论语类载:

梁有《尔雅音》二卷,孙炎、郭璞撰。

《尔雅图》十卷,郭璞撰。梁有《尔雅图赞》二卷,郭璞撰,亡。

根据以上文献的记载,郭璞所撰《尔雅音义》、《尔雅图谱》曾与《尔雅注》别行,且有同书异名,卷数不一的情况,这两部书早在隋以前就亡佚了,仅在陆德明的《尔雅音义》及邢昺的《尔雅疏》的引文中还能看到一些。宋代以后,出了一些《尔雅音图》的本子,尽管作者署名为郭璞,但有人认为其图为梁代江灌所作,其音为五代孟蜀毋昭裔所注。【42】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曾据光绪十年上海同文书局本影印了《尔雅音图》,此版源出宋椠,分卷上、卷中、卷下三卷,但卷下又析为前、后两卷,故此书实分四卷。卷上自《释诂》至《释亲》四篇有音无图。卷中自《释宫》至《释水》八篇,卷下自《释草》至《释畜》七篇皆有音图。这些注音对于我们认识一些僻字的音义很有帮助,而那些图谱更是为我们理解《尔雅》文字提供了形象具体的认识,如《释地》“五方”(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