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学经典导读,帮你学好国学

国学经典导读,帮你学好国学

【摘要】:用《尔雅》同《说文》互相对照,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如果将《说文》与之对照,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用《说文》与《尔雅》相对照,我们可以知道寙字当作。据《尔雅》可以校正《说文》的失误。清代雅学研究者,如邵晋涵、郝懿行、王念孙、严元照、俞樾等等,都采用了《尔雅》、《说文》对照法。

《尔雅》是一部义书,《说文》是一部形书;《尔雅》释词申义有本义,也有引申义,假借义,《说文》析体解字,主在文字的本义;《尔雅》先成,《说文》后出。《说文》引用沿袭《尔雅》的内容并不是个别的例子。用《尔雅》同《说文》互相对照,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明《说文》所本

《说文》撰作之时,“博采通人”,引诸经以相证明,有的注明出处;有的虽不标明,但通过互相对照,也可看出其所本。

《释诂》:“弼,重也。”“弼,辅也。”《说文》卷十二下弜部:“弼,辅也,重也。”

《释诂》:“怙,恃也。”《说文》卷十下心部:“怙,恃也。”

《释训》:“懽懽、愮愮,忧无告也。”《说文》卷十下心部:“懽,喜alt也。从心雚声。《尔雅》曰‘懽懽、愮愮,忧无告也。’”

《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说文》卷五下门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

2.明《尔雅》释义

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序》指出:“《尔雅》经文之字,有不与经典合者,转写多歧之故也。有不与《说文解字》合者,《说文》于形得义,皆本字本义;《尔雅》释经,则假借特多,其用本字本义少也。”【95】我们用《说文》与《尔雅》互相对照,就可以知道《尔雅》是用本义,还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www.chuimin.cn)

《释诂》:“京,大也。”《释丘》:“绝高为之京。”检《说文》卷五下京部:“京,人所为绝高丘也。”可证《释丘》所言是“京”之本义。李巡注:“丘高大者为京也。”京者,丘之大也,故京引申有大义。可证《释诂》所言是“京”之引申义。

不仅如此,《尔雅》释词,往往几个词甚至几十个词连在一起,用一词加以解释。读者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如《释诂》:

弘、廓、宏、溥、介、纯、夏、憮、厖、alt、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alt、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蓆,大也。

这里一连串举了三十九个词,均解释为“大”。但为什么这些词解释为大呢?不得而知。如果将《说文》与之对照,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试举数例。宏,《说文》卷七下宀部:“屋深响也。”屋深,指房屋建筑内部深广,故发出的声音大而宏亮,故宏有大义。厖,《说文》卷九下厂部:“石大也。”引申为凡大之称。洪,《说文》卷十一上水部:“洚水也。”“洚,水不遵道。”洪水泛滥,水大为洪,故洪有大义。硕,《说文》卷九上页部:“头大也。”

3.《尔雅》、《说文》互校错讹

《释诂》:“愉,劳也。”郭注:“劳苦者多惰愉,或作寙同。”这里的愉是瘉字的假借。《释诂》:“瘉,病也。”病、劳意义相涉互通,故瘉训病又训劳。愉又通借作寙。用《说文》与《尔雅》相对照,我们可以知道寙字当作alt。《说文》卷七下瓜部:“alt,本不胜末,微弱也。”《段注》:“本者,蔓也;末者,瓜也。蔓一而瓜多,则本微弱矣。”《玉篇》:“alt,劳病也。”可以证明劳苦的训释来源于微弱。郭璞以“劳苦者多惰愉”,解释“愉,劳也”句,显然是错误的。

《释言》:“葵,揆也。揆,度也。”揆,《说文》卷十二上手部:“葵也。”可见《说文》本源于《尔雅》。但《尔雅》此字的释义却是解释《诗经》的。《诗·小雅·采菽》:“天子葵之”,此葵字为揆之假借,《尔雅》“葵,揆也”用的是假借义,而《说文》主于训释文字的本义而不是假借义。揆字本义应解释为“度”。据《尔雅》可以校正《说文》的失误。

清代雅学研究者,如邵晋涵、郝懿行、王念孙、严元照、俞樾等等,都采用了《尔雅》、《说文》对照法。清代雅学独隆于前古,与这种方法的普遍使用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