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拆解《尔雅》编写体例,掌握解读钥匙

拆解《尔雅》编写体例,掌握解读钥匙

【摘要】:每部书总有它的编写体例及其内在逻辑,掌握了这部书的发凡起例,就等于拿到了理解这部书的钥匙,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功效。关于《尔雅》的发凡起例,主要有两部书。因此著之科条,立为凡例,成《尔雅释例》五卷。根据《尔雅》凡雅俗多同名而稍变其音的情况,王国维条理了以下凡例:雅俗之名同音者。清刘台拱《论语骈枝》和近人黄侃《尔雅略说》均认为雅即夏之假借字。

每部书总有它的编写体例及其内在逻辑,掌握了这部书的发凡起例,就等于拿到了理解这部书的钥匙,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功效。关于《尔雅》的发凡起例,主要有两部书。

1.陈玉澎《尔雅释例》

陈玉澎认为:“释《尔雅》之不可无例,犹之释诸经之不可无例也。”【99】因此著之科条,立为凡例,成《尔雅释例》五卷。《尔雅释例》内容很多,不能一一举例介绍,这里把此书的释例条目列举如下,据以知此书之大概。

卷一:有假借无假借例

   经文在上在下例

   上下皆经文例

   经有异文而尔雅并释例

   释训释诗例

   文同训异例

   文异训同例

卷二:训同义异例

   训异义同例

   相反为训例

   同字为训例

   同声为训例

   两句相承例

   转相训例

   释地四篇例

   释草七篇泛言例

卷三:释草七篇专释例

   释畜释兽二篇例

   用韵例

   名同文异例

   文同义异例

   义同文异例

   文同形异例

   名同义异例

   名异义同例

   物异名同例

   名异物同例

   蒙上文而省例

   一字重读例

   因此及彼例

   举此见彼例

   释鸟释兽释畜言雌雄牝牡例

   语助例

卷四:衍文宜删例

   脱文宜补例

   错简宜正例

   上下互误例

   涉上下文而误例

   误以上文属下下文属上例

卷五:形近致误例

   不当分而误分例

   不当合而误合例

   郭氏改经例

   释文改郭例

   附益例

以上五卷,重点是掌握前三卷的内容,第四、第五卷主要是校勘方面的内容。

近人顾实读了《尔雅释例》,“诧为杰作,洵初学者研治雅诂之入门”。清末学者黄以周看了陈玉澎寄给他的《尔雅释例》,称赞其书“标明纲格,统括大归,畴昔《尔雅》例之言,得此大畅,《尔雅》明,群经亦可治,庶乎训诂声音,各得分理,不至泛滥无归浸如洪水也”。【100】这些均非过誉之词。

2.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101】

王国维写《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一书是受了沈子培的启发。1914年,王国维侨居日本,为罗振玉作《殷虚书契考释后序》,沈子培看了以后,认为王国维学问不浅,可以同其讨论音韵之学。1916年,王国维来到上海,住处同沈子培寓所很近。一天,沈子培对王国维说:“郝氏《尔雅义疏》于诂、言、训三篇皆以声音通之,善矣。然草、木、虫、鱼、鸟、兽诸篇以声为义者甚多,昔人于此似未能观其会通,君盖为部居条理之乎。”【102】王国维听后有所感慨,于是“思为《尔雅》声类以观其义之通”,“为《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一篇,既名释例,遂并其例之无关声音者亦并释之”。【103】

关于《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一书的写作宗旨及其主要内容,王国维在此书卷首讲得很清楚:“物名有雅俗,有古今,《尔雅》一书,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者也。其通之也谓之释,释雅以俗,释古以今。闻雅名而不知者,知其俗名,斯知雅矣。闻古名而不知者,知其今名,斯知古矣。若雅俗古今同名,或此有而彼无者,名不足以相释,则以其形释之。草木虫鱼鸟多异名,故释以名。兽与畜罕异名,故释以形。”

根据《尔雅》雅俗古今之语有同实而异名或异实而同名的情况,王国维条理了以下凡例:

(1)雅与雅同名而异实,则别以俗。

(2)俗与俗异名而同实,则同以雅。

(3)雅与雅异名而同实,则同以俗。

(4)雅与俗同名异实则各以雅与俗之异者异之;雅与俗异名同实则各以其同者同之。

根据《尔雅》凡雅俗多同名而稍变其音的情况,王国维条理了以下凡例:

(5)雅俗之名同音者。

(6)雅俗之名有参差而二字或二字中之一与其他名音相近者。

根据《尔雅》凡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其别别之的情况,王国维条理了以下凡例:

(7)有别以地者,则曰山、曰海、曰河、曰泽、曰野,更细别之则曰桑、曰樗、曰棘、曰栾、曰萧、曰茅。

(8)有别以形者。形之最著者曰大小:大谓之荏,亦谓之戎,亦谓之王;小者谓之叔,谓之女,谓之妇,妇谓之负。大者又谓之牛,谓之马,谓之虎,谓之鹿;小者谓之羊,谓之狗,谓之菟,谓之鼠,谓之雀。

(9)有别以色者,则曰皤,曰白,曰赤,曰黑,曰黄。以他物譬其色则曰藑,曰乌。

(10)有别以味者,则曰苦,曰甘,曰酸。

(11)有别以实者,则草木之有实者曰母,其无实者曰牡,实而不成者曰童。

根据《尔雅》雅名多别,俗名多共,雅名多奇,俗名多偶,其他偶名皆其物德名之的情况,王国维条理了以下凡例:

(12)有取诸其物之形者。

(13)有取诸其物之色者。

(14)有取诸其物之声者。

(15)有取诸其物之用者。

(16)有取诸其物之生活习惯者。

(17)有取诸他物者,或取诸生物,或取诸非生物。

(18)其余或以形状之词,其词或为双声,或为叠韵。

根据《尔雅》雅俗古今之名凡同类之异名与异类之同名,往往于其音义相关的情况,王国维条理了以下凡例:

(19)同类之异名,其关系尤显于奇名。

(20)异类之同名者,其关系尤显于偶名。

此外尚有:

(21)名之上或加以冠字。

(22)名之下或承以且字。

以上就是“雅俗物名之大例也”。掌握了这些凡例,阅读草、木、虫、鱼、鸟、兽、畜等篇的内容,就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注 释

【1】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释典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314页。

【2】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孝经家”“《尔雅》三卷二十篇”注文。

【3】 《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第17页下栏。

【4】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

【5】 今人顾实认为尔训为依,依或作衣,衣者隐也。雅为疋,或曰胥字,胥者,谞也,胥者,疏也;疏,记也,得自故书雅记而深美也。是故《尔雅》者,依托雅诂,其雅诂本自故书雅记,乃至绝国方言,无所不包,而决非日常行用之辞也。雅训正者,正乃疋形近之讹也。此可备一说。参见顾实《尔雅释例序》。清刘台拱《论语骈枝》和近人黄侃《尔雅略说》均认为雅即夏之假借字。黄侃还认为明乎此者,“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正义。”亦可备一说。参见黄氏《尔雅略说》。

【6】 《西京杂记》旧或称为汉刘歆所作。清孙诒让《札迻》卷十一云:“《西京杂记》,确为稚川所假记。”稚川为晋代葛洪的字。今人余嘉锡于此更是辩证详尽,参见《四库提要辩证》卷十七,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第1007~1017页。

【7】 见《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8】 欧阳修《诗本义》,转引自谢启崑《小学考》。

【9】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尔雅注疏》十一卷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上册,第338~339页。

【10】 除了以上三种说法之外,尚有其他一些说法,然也大同小异。可以参见清谢启崑《小学考》。

【11】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上册,第538页中栏。(www.chuimin.cn)

【12】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尔雅注疏》十一卷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上册,第338~339页。

【13】 转引自谢启崑《小学考》。

【14】 转引自谢启崑《小学考》。

【15】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第206页。

【16】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注,下同。

【17】 《后汉书·张衡传》:“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alt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

【18】 宋翔凤《尔雅义疏序》。

【19】 周祖谟《尔雅校笺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20】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尔雅注疏》十一卷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上册,第338~339页。

【21】 《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及大小序文均承袭刘歆《七略》,因此,将《尔雅》分在“六艺略·孝经家”的,首先应当是刘歆而不是班固。

【22】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4页。

【23】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第82页。“案,宋以后以《易》、《书》、《诗》、《礼》、《三传》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如赵氏言,则汉初四经已立学矣,后世以此四经并列为十三经,或即赵氏之言启之。但其言有可疑者,《史记》、《汉书·儒林传》皆云,文帝好刑名,博士具官,未有进者,既云具官,岂复增置?《五经》未备,何及传记?汉人皆无此说,惟刘歆《移博士书》有孝文时诸子传说立于学官之语,赵氏此说当即本于刘歆,恐非实录。”

【24】 《旧唐书·文宗本纪》。

【25】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70页。

【26】 黄侃《尔雅略说》,载《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新1版。

【27】 转引自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释诂》。

【28】 齐佩瑢曾将反训列为五类,即授受同词之例、古今同辞之例、废置同辞之例、美恶同辞之例、虚实同辞之例。见《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145~155页。

【29】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12月据以影印。

【30】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一,上册第342页。

【31】 唐杜牧阿房宫赋》。

【32】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贵溪县文化馆《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11期。

【33】 蔡声镛《〈尔雅〉与百科全书》、《辞书研究》,1981年第1期。方衍《世界最早的百科全书——〈尔雅〉》,《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4期。

【34】 《文选》卷八,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上册,第131、134页。

【35】 黄侃《尔雅略说》,《黄侃论学杂著》,第370~371页。

【36】 黄侃《尔雅略说》,《黄侃论学杂著》,第371页。

【37】 黄侃《尔雅略说》,《黄侃论学杂著》,第372页。

【38】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七《音辞》第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473页。

【39】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一《尔雅注疏》十一卷提要语,见上册第339页中栏。

【40】 韩淲《涧泉日记》卷中,《丛书集成》初编第2983册,第2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排印本。

【41】 黄侃《尔雅略说》。

【42】 曾燠《尔雅图重刊影宋本叙》。《尔雅音图》,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

【43】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版,第170页。

【44】 宋大樽《尔雅新义叙录》,《丛书集成》初编第1142册。

【45】 程敏政曰:《尔雅疏序》在舒雅《直馆集》中题曰:代邢昺作。则此序当出舒雅之手。

【46】 钱大昭《尔雅释文补》自序,邵晋涵《尔雅正义》自序。

【47】 黄侃《尔雅略说》“论尔雅注家三”节。

【48】 钱大昭《尔雅释文补》自序,《小学考》卷三《尔雅释文》提要。

【49】 黄侃《尔雅略说》“论清儒尔雅之学下”节。

【50】 郝懿行的生平,可参阅李桓:《国朝耆献类证》卷一百四十八,缪荃孙:《续碑传集》卷七十二,《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清史列传》卷六十九,《登州府志》卷三十九,许维遹:《郝兰皋夫妇年谱》,《清华学报》第十卷第一期,1935年。

【51】 《晒书堂外集》卷上《与两浙转运使方雪浦书》,《晒书堂文集》卷三《又与王伯申学使书》,《郝氏遗书》本,清嘉庆至光绪间刊本。

【52】 黄侃《声韵通例》,《黄侃论学杂著》第162~163页。

【53】 陈玉澍《尔雅释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排印本。

【54】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66页。

【55】 《尔雅》研究书目往往一书涉及多种内容,辑佚的著作中含有校勘的内容,校勘的著作中时有注释的内容,注释的著作中或有释例的内容。本书为使叙述和阅读的方便,粗略地分为四类加以介绍。

【56】 余萧客《古经解钩沈序》,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55页。

【57】 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序》,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55页。

【58】 卢文弨《尔雅汉注序》,下引文同。

【59】 李星沅《尔雅古义序》。

【60】 阮文藻《尔雅古义序》。

【61】 黄奭《尔雅古义·尔雅众家注》上卷卷首题辞。

【62】 匡源《玉函山房辑佚书序》。

【63】 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序》。《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65页。

【64】 阮元《经义述闻序》。

【65】 江藩《尔雅小笺序目》。

【66】 孙星衍《尔雅释地四篇注序》。

【67】 胡承珙《尔雅古义》卷首题语。

【68】 《尔雅匡名·例言》,下引文同。

【69】 冯一梅《十三经札记序》。

【70】 汪柏年《尔雅补释序》。

【71】 瞿灏《尔雅补郭》卷首题语。

【72】 刘岳云《尔雅补注残本跋》。

【73】 王树楠《尔雅郭注佚存补订弁言》。

【74】 罗振玉《尔雅郝注刊误序》。

【75】 李拔式《尔雅蒙求序》,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

【76】 陈庆镛《尔雅启蒙序》。

【77】 王祖源《重刻尔雅直音序》。

【78】 《旧唐书·文宗纪》。

【79】 严可均《唐石经校文·叙例》。清光绪十六年(1890)四川尊经书局刊本。

【80】 严可均《唐石经校文·叙例》。清光绪十六年(1890)四川尊经书局刊本。

【81】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9月新1版,第74页。

【82】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9月新1版,第74页。

【83】 周祖谟《尔雅郭璞注古本跋》,《问学集》下册,中华书局,1966年1月第1版。

【84】 瞿良士《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第19~20页。

【85】 《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编著,文物出版社,1961年3月再版,增订本。

【86】 参见《故宫善本书影初编目录》提要,1929年6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影印。

【87】 见《尔雅》三卷,光绪九年(1883)据宋蜀大字本影刊,收入《古逸丛书》。

【88】 黎庶昌《古逸丛书叙目》。

【89】 见《开有益斋读书志》卷一《元平水曹氏尔雅注》提要,光绪庚辰(1880)秋金陵翁氏茹古阁校刊本。《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经部三《尔雅》二卷提要,1948年11月初版。

【90】 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提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66页。

【91】 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提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66页。

【92】 钱大昕《小学考序》。清嘉庆丙子(1816)树经堂刻本。

【93】 胡元玉《雅学考序》。

【94】 周祖谟《重印雅学考跋》,《问学集》下册,第690页。

【95】 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565页。

【96】 葛其仁《小尔雅疏证》五卷,《丛书集成初编》,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97】 毕沅《释名疏证补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98】 俞樾《尔雅平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在堂全书》本。

【99】 陈玉澎《尔雅释例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排印本。

【100】 黄以周《尔雅释例序》。

【101】 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王国维先生遗书》,上海古籍书店印行,1983年9月第1版第6册。

【102】 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弁言》。

【103】 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