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阅读中华国粹·黄梅戏:班社概述

阅读中华国粹·黄梅戏:班社概述

【摘要】:第一节黄梅戏的班社像其他剧种一样,黄梅戏也有它的班社和班规、行话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些班社形式:道情班:道情班是黄梅戏中出现最早、延续最长的一种班社。随着黄梅戏发展壮大,它也形成了系统而个性的班规。

第一节 黄梅戏的班社

像其他剧种一样,黄梅戏也有它的班社和班规、行话等。

一、黄梅戏的班社形式

安庆地区有文字记载的较早出现的黄梅戏半职业性的班社有光绪八年(1883年)太湖徐桥地区的“合记新长春京戏班”、1892年宿松县方玉珍组织的黄梅戏班、1896年潜山县的洪金水班、1897年怀宁的仁义社、光绪末年徐桥的春台班等等。其中长春班是京剧与黄梅戏合演的,一直演到1944年,前后达62年。下面简要介绍一些班社形式:

道情班:道情班是黄梅戏中出现最早、延续最长的一种班社。它是灾年灾民外出逃荒时,由能唱黄梅戏的灾民三五个人一伙,手持渔鼓、云板、车锣组成,到赣东北、皖西、鄂东地区的一些乡镇,走乡串巷,沿门卖唱。演唱者没有行头,也不化妆,没有伴奏,只是清唱。剧目主要是正本戏中的片段和折子戏、小戏,也有唱全本的。演唱者多为男青年,农民也有少数的艺人和妇女。

连厢班:也是早期的一种主要班社形式。灾荒之年,年轻的妇女三五个人一起,手持连厢,到外省非灾地区,一边舞动连厢,一边唱黄梅采茶调小戏或大戏的边词,借以换取报酬,维持生活。打连厢的妇女不穿戏装,但用胭脂、花粉在脸上稍作打扮,穿上整洁的衣服边舞边唱。

草台班:是黄梅戏“三打七唱”阶段中主要的演出班社。它以少数“铺堂”的艺人为骨干,有10余人至20人左右的班子,有一些简易的行头,能唱整本戏,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常常在临时的露台上演出,所以称为草台班。

草台班

成堂班子:是黄梅戏“三打七唱”阶段中的高级班社。它的主要特点是,绝大多数人都曾经铺堂拜过师,都熟悉唱腔和剧目,每个行当的演员都有。有著名老艺人领班或做箱老板,班社人数较多,一般都有三四十人,既能在本县各地演出,也能到鄂、赣、皖相近地区的一些乡镇演出。班里多有一些著名的老艺人,他们有时也会与赣、皖地区的艺人互相搭班演出。

家庭班:是指在一个著名的老艺人的家庭内部,有三到五个人能化妆登台演出,有少数行头和全副锣鼓,再邀请三五个艺人或班主自己的徒弟,在本县和邻县周边乡村唱草台或在堂屋、村头、禾场演出折子戏和小戏的班社。家庭班形式较为灵活,它里面的成员也可以分别搭别的班子演出。而家庭班也可以邀请一些名艺人到班上演出。

采茶戏

布袋班:是指用采茶戏的唱腔,一人在布袋里操纵木偶演出的戏班子。布袋班的上四角和下四角,根据木偶角色出场的先后顺序而分别演唱。黄梅县在晚清的时候有这样的班出现,到民国年间就没有了。

糯米班:是黄梅戏艺人和观众对低级草台班的蔑称。所谓糯米班,是指农村百姓自唱自乐的草台班,他们的台词、唱腔、锣鼓点都不准确,东拉西扯,像糯米一样连在一起,不干净利落。行当也不齐全,都拼西凑。服装也不完备,胡乱穿戴。班里一个铺堂的艺人也没有。这种班子在民国年间的农村比较普遍。

洋盘会:是晚清到民国初期出现于皖、鄂相邻地区的黄梅戏班社的一种名称。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成堂班子对一些没有名艺人和较好的行当、打击乐器的草台班子、糯米班的贬称,意思是说他们像洋人吃西餐的盘子那样,平而又浅,装不了什么东西;二是个别名艺人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没有搭上成堂班子,而参与了没有名气的草台小班,他们惭愧地自叹唱洋盘会。

二、班规及习俗

(一)班规

黄梅戏进入安庆城演出之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班规,共有十条:

炮响登台即先放鞭炮,然后才能打闹台。

锣歇归把锣停之后才能回住处。

不准私游乡村

不准欺师骂友

不准欺兄霸嫂

不准吵闹公堂

不准挑拨离间

不准招摇撞骗

不准见戏推诿

不准见班思班

这些只是黄梅戏初期形成的一些基础性的约定,较为粗陋。随着黄梅戏发展壮大,它也形成了系统而个性的班规。

(二)习俗及禁忌

踩台:这个规定源于黄梅戏初期,当时还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在演出前必须由班社头目和邀班唱戏的主户商定演出地点。定点以后,演什么戏,在哪里搭台,何时开锣,班社头目都要一一落实。特别是搭台的地方,要去仔细查看台搭得是否严实,向阳与否,就叫踩台。

踩台i0.sinaimg.cn

不唱巴老台:巴老是对老虎的代称。巴老台是指临时赶搭的东边台柱低、西边台柱高的戏台。这样的戏台如果不调整台柱,艺人们就不演出,他们害怕上台演出会出现不吉利,会遭到像老虎似的统治者的迫害。反之,如果东边台柱高,西边台柱低的草台,就是平安台。

丑不发笔,旦不上妆:这个意思是说黄梅戏在化妆时要由丑角先发笔勾脸,然后旦角和其他行当才能上妆。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戏曲,曾经在宫中扮演过丑角,黄梅戏艺人们便尊他为丑角的祖师爷。出于对君主的尊崇,班社也尊重丑角,由丑角先化妆。

旦角

操场:即打闹台。操场时,本班所有旦角都上好妆,按戏中人物穿戴整齐,站在后台,然后锣鼓齐响,营造出热闹的气氛。锣鼓响后,其他角色都走向后台,化妆待场。有演出任务的艺人不再下台,经过班主或班里有名望的老艺人清点人数就开始出戏。如果有较多有名的艺人,在首场戏打闹台之后,由穿红袍或官衣的老生,一手拿着拂尘,一手卷着布的或纸的条幅,在锣鼓声中走向前台正中,向观众展开,内容多为:“天官赐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话。(www.chuimin.cn)

老生

跳加官:戏班开演之后,末角戴着假面具登场,一手拿朝板,一手拿加官进禄的红布条幅,根据事先拟就的台下三教九流的头面人物的名单,一个一个跳着喊:“某某老爷加官!”“某某太太加官!”被喊到的人觉得这是戏班子瞧得起他,就会向台上掷银元、铜板、纸币、烟卷之类的作为赏赐。跳加官也是戏班增加收入的一个方法。

讨彩:这也是黄梅戏班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接彩艺人拿着彩物会当场向观众宣布某某老爷(先生)赏号多少,这样打彩的人就会碍于脸面给出较多的彩物。

送托盘:是邀请班社唱戏的东道主对全班艺人的奖赏。黄梅戏的班社受邀在某一个地方演出,如果演出的剧目和挑大梁的演员特别受观众的欢迎,那么演出中间或结束时,由邀请者选择本地相貌端正的青年男女端着一尺六寸长、一尺左右宽的木质红托盘,向班社赠送礼品,包括糕点水果钱币,少则十几托,多的可以达到百余托。

挂银牌:这是对艺人个人的奖赏。如果上四角和下四角,特别是小旦、小生在唱戏时有出色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的欢迎,当地头面人物或是喜欢黄梅戏的观众以个人的名义,向演员赠送银牌。银牌方圆约六到八寸,上面写着赠者和受者的名字。

小生

守箱子:戏唱完以后,不能马上离开后台,特别是小旦,要穿着戏衣在后台略等片刻,看有没有人到后台打彩,这就叫做守箱子。如果有人打彩,就由守箱子的旦角到前台左边的台口跪着,丑角跟在旦角后边,拿着彩物高喊:谢某某老爷(先生)赏号!

小旦

拜老郎:所谓老郎是指祖师爷。黄梅戏一般尊后唐庄宗李存勖为祖师爷,也有尊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爷的。每年正月初聚班时和应邀演出的初一或十五,黄梅戏的班社就由著名老艺人或领头,向临时书写的老郎牌位烧香、鸣鞭、叩头,以图万事如意。

唐玄宗

开箱与封箱:戏班每年正月初十前后出门,老板要请全班艺人喝“开箱酒”。腊月,演过最后一场戏,艺人暂时解散回家过年,解散前老板要请大家喝“封箱酒”,当众公开账目,进行分红。

开公堂:戏班中如果有人犯了班规,要在老郎神前开公堂,由打鼓佬坐堂审讯,给以应得的惩罚,因此,班规中有“不许吵闹公堂”一条,指受罚者要甘愿受罚,不得吵闹。

打鼓佬坐堂

禁忌与行话:黄梅戏艺人还有很多讲究和禁忌,有自己的行话。开台要杀鸡,以图吉利。因为轻视妇女,演旦角的不准坐衣箱,行路不能走在前面,不准摸其他角色的头部。碰见谐音不详的事物,不得直言,要说行话,比如说“死”为“士”,说“雾”为“帐子”,“鬼”为“矮路子”,“上场”、“下场”、“过场”叫“马上”、“马下”、“马过”,“伞”(散)叫“雨盖子”。随着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这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禁忌和行话逐步被淘汰了。

三、艺人报酬

黄梅戏艺人的演出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报酬。

(一)打厘制

这种报酬形式是黄梅戏艺人获得演出报酬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根据收入的多少,确定厘值(有点确定股份来分红的意思),然后按人头实行打厘。打厘的多少,又根据本人艺术水平的高低和对班社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厘数。打二厘是最少的,打十厘是最高的。一般来说,打六厘到九厘的人最多。打二厘的多是那些尚未铺堂,跟老师到班上来学艺的徒弟。打十厘的多是德高望重的著名的老艺人,他们虽然不一定挑大梁演出,但常常在后台帮忙说戏,指点年轻艺人的技艺,所以有资格拿最高的报酬。而演出任务最重的小旦和小生,不管演技如何超群,他们的报酬也不能超过九厘五,一般都只是八厘五到九厘。为了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问题,常常采用补贴的方法,补贴的金额少则一厘,多则两厘。

箱老板大多数是由演员或鼓师兼任,也参加打厘分账,根据行头的多少,参加分厘,大约分十五厘到二十厘左右。

黄梅戏艺人们很讲究江湖义气,只要戏班子唱戏,凡本县和外地铺过堂的艺人都可以搭班演出,参加演出的照样分厘。

讨彩的收入一律归班上所有,纳入厘账进行分配。

(二)教场收入

黄梅戏的艺人成名以后还经常会被附近地区邀请教场,每场根据所教徒弟和场次的多少确定报酬。具体支付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付,一个场一年交给教场的师傅八到十担的谷,二百到三百斤绒,以此为据折成货币交给师傅;二是零付,每教一个晚上,付给师傅两到三块银元。这些酬金由徒弟们平摊,也有村湾按丁出钱,还有村湾用鱼塘、藕塘、果木等集体收入支付学戏的酬金的。

银元

(三)清唱酬金

黄梅戏艺人除了参加班社演出和教场外,为了养家糊口,往往在没有组班唱戏的夏秋之夜或冬闲,应人邀请,到村头、场地、堂屋、茶馆里清唱,收取一定的酬金。

这些就是黄梅戏艺人们的报酬收入,非常公开透明。

黄梅戏的故事

《青风岭》(《杜氏卖身》)

杜氏丈夫早亡,留下一男一女,儿子叫薛丁安,儿叫薛金莲。小叔薛光亮为了霸占寡嫂的财产,给自己的儿子官保一把刀让他去杀丁安。官保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孩子,他装傻把父亲的阴谋宣扬了出来。后来薛光亮又打算三更时放火把杜氏一家烧死。官保知道父亲的阴谋后赶紧通知了杜氏。杜氏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儿女逃往外地,官保也和他们一起逃走。不料走到青风岭上,被猛虎冲散了。杜氏流落到王家饭店,丁安和金莲被陈荣收留,官保靠乞讨为生。结果丁安考中了状元,后来遇到了官保,杜氏卖身到陈家为奴,也与女儿相会。薛光亮却被天雷打死。

薛金莲

《剪发记》(《三难记》)

美容与高文举本是表亲,二人自幼定了亲。高文举考中状元后被宰相文通招为女婿。他表面答应只让女儿做高文举的妾,却暗中把高文举的家书改成给张美容的休书。张美容的父亲看到休书以后气得当场身亡,张美容的继母逼迫她嫁给其他人。张美容不从,离家只身去京城寻找高文举。路上经过飞虎寨,遇到了强盗,劫走了衣物银两,幸亏被武艺高强的王大娘母女所救,才免了性命之忧。后来张美容辗转走到京都,身无分文,只好把自己卖到文相府中当丫鬟,以希望有机会见到高文举。但不幸被文小姐知道她的身份,于是对她百般折磨,剪去她的头发,罚她每天去花园浇花。一次,高文举夜宿花亭,认出了张美容。高文举把这件事情上奏给皇帝,皇帝罚了文通十万两白银,并把张美容封为一品节烈夫人。

高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