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顺治帝与妃嫔之间的生死共同

顺治帝与妃嫔之间的生死共同

【摘要】:为了一个女人,置锦绣的江山于不顾,与其生死相随。1661年,顺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仅年24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顺治对董鄂妃的迷恋。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

清朝的皇帝中,顺治无疑是个异类。他审时度势,更张成法祖制,且倚重汉官,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他热爱写诗,并极具才情,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可同样的,他又是个痴情种子。为了一个女人,置锦绣的江山于不顾,与其生死相随。仅仅24年的生命,伴随着定鼎中原的辉煌,终结在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上。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带着传奇的色彩。

那么,那个让他爱到放弃生命的女人董鄂妃,又是何许人也?

1661年,顺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仅年24岁。当然,这是正史的记载。野史又是另外一个说法,即他并未驾崩,而是在董鄂妃死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在五台山的清凉寺出了家。我们先暂且不管正史野史对顺治的去留怎么说,但对他的评价都是如出一辙的:顺治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浪漫,多愁善感,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诗人。他羡慕出尘脱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恋荣华富贵、江山皇权。这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见。同时,顺治皇帝还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痴情皇帝。

因为痴迷佛学,他甚至要放弃皇位,皈依佛门;因为深爱董鄂妃,他可以不顾任何政治影响、不顾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恋尘世。

关于他和董鄂妃的爱情传说,几百年下来经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个谜,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个版本。一说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这个版本很快就被历史学家们否决。还有一个版本则真实性比较高,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

清代有选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16岁,而董鄂妃18岁才进宫。所以可以断定,董鄂妃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进入皇宫的。据考证,董鄂妃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那年董鄂妃16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

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妃因此经常到后宫拜见皇太后。她天生丽质,又很朴素,看上去宛若仙子,引起了顺治的注意。很快,两人相识并坠入情网。大伯子与兄弟媳妇乱来,这在汉人伦理规范中属于乱伦,而在满人中似乎还可以接受。但是已经接受过汉家文化熏陶的孝庄皇太后察觉后,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曾采取措施,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为由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顺治对董鄂妃的迷恋。

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妃的机会,顺治十二年二月,顺治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优宠。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了董鄂氏。顺治知道这件事情后,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博穆博果尔死的同年,顺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董鄂妃接到宫中,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顺治皇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想册封董鄂妃为皇后。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以及政治影响,他无奈只好作罢。可是,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皇后。

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宠爱有史可查,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www.chuimin.cn)

一是晋升之速和典礼之隆。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九月二十八再晋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顺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天下人分享,给予董鄂妃他所能给予的极致。

二是尽改恶习、专宠一人。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顺治“和一切满洲人一样,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结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顺治确实沾染了满洲贵族子弟那种好色淫纵之习。可是奇迹出现了,遇到董鄂妃后,少年天子变得专一起来。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从此顺治视六宫如无物,专宠她一人。

然而这场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不被人祝福的。先不说那些失宠的女人,还要面对因为他们的爱情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孝庄皇太后。爱情遭到了政治、亲情的围攻,两个年轻人在甜蜜之余也忧心忡忡。特别是董鄂妃,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茬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

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像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他的妃嫔也是如此,其中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无微不至地照料这三个小姑娘,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言观色,小心翼翼,“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处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皇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妃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然而董鄂妃毕竟只有18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不久,董鄂妃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人儿坐上去的,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108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108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原因不明地死去了。

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一病不起。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22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

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为了表达他的悲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哀痛的皇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陵。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一死,原本就痴迷佛学的他,更是消极厌世。在董鄂妃去世的当月,他就为自己举行了剃度仪式,据说还取了个法号叫“行痴”,一心想遁入空门。这遭到孝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顺治皇帝无奈只好让自己的太监替自己出家

他说:“财宝妻孥,人生最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觉也风云聚散,没甚关系。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失去爱妻的顺治,“若早睡则终宵反侧,愈觉不安,必谯四鼓,倦极而眠,始得安枕”。不久,便染上了天花,在董鄂妃去世半年之后,顺治皇帝福临也追随她于地下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