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细菌性脑膜炎中唯一能造成流行的疾病。与普通人群相比,在流脑流行期间,与患儿密切接触者感染脑膜炎奈瑟菌的风险将升高2~3倍。研究证实,涉及这些途径的基因多态性与人体对流脑的易感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2023-08-13
脊髓(spinal cord)
1.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全长42~45cm,最宽处横径达1~1.2cm。
2.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自第4颈节至第1胸节)和腰骶膨大(自第2腰节至第3骶节)。
3.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4.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长约20cm,向上与软脊膜相连,向下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的表面。
5.脊髓表面可见6条纵形浅沟:前正中裂、后正中裂沟、后正中隔、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
6.脊髓可分31个节段:8个颈节、12个胸段、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7.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见图11-1、图11-2、图11-3。
检索关键词
脊髓、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终丝、马尾。
脊神经(spinal nerves)
1.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连于一个脊髓节段。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2.上颈髓节(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节(C5~8)和上胸髓节(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中胸部的脊髓节(T5~8)约与同序数椎骨上2椎体平对,下胸部的脊髓节(T9~12)约与同序数椎骨上3节椎体平对,全部腰髓节约平对第10~12胸椎,全部骶、尾髓节约平对第1腰椎。
见图11-1、图11-2、图11-3。
检索关键词
脊神经。
脊髓的内部结构
1.脊髓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
2.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的灰质,有前角、后角,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
3.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称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
4.灰质的外面是白质,被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和前外侧沟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
5.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有交叉纤维经过此处。
6.网状结构:由灰、白质交织而成,位于前、后角之间,颈部显著。
见图11-1、图11-2、图11-3。
检索关键词
灰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前索、侧索、后索、网状结构。
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1.薄束和楔束为长上行纤维之一,位于后索内,是同侧后根内侧部纤维的直接延续。
2.薄束起自同侧T5以下,楔束起自同侧T4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肢体和四肢肌肉、肌腱、骨骼、关节以及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3.薄束传导下肢及躯干下半部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楔束传导上肢及躯干上半部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在脑内经两次中继,最后传至大脑皮质。
见图11-7、图11-9。
检索关键词
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1.脊髓丘脑束位于外侧索前半部(脊髓丘脑侧束)和前索(脊髓丘脑前束)内,其起始细胞主要位于脊髓灰质Ⅰ和Ⅳ~Ⅶ层,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向上斜越1~2节段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
2.脊髓丘脑束主要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觉(脊髓丘脑侧束)和粗触觉(脊髓丘脑前束),若脊髓丘脑束病变损伤时,病人对侧伤面水平1~2节段以下痛、温觉丧失。
见图11-7、图11-9、图11-11、图11-13。
检索关键词
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1.脊髓小脑后束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主要起自同侧板层Ⅶ的背核,但也有来自对侧背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www.chuimin.cn)
2.由于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脊髓小脑后束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
3.脊髓小脑后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外感觉信息至小脑,可能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见图11-7、图11-9、图11-25。
检索关键词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1.脊髓小脑前束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板层Ⅴ~Ⅶ层的外侧部,大部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在同侧上行,以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
2.脊髓小脑前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外感觉信息至小脑,所传递的信息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见图11-7、图11-9、图11-11、图11-13。
检索关键词
脊髓小脑前束。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皮质脊髓束为最大的下行传导束,此束起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2.在延髓下部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后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外侧索下行,沿途直接或经中间神经元中继后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3.小部分不交叉纤维继续在同侧前索前正中裂旁下行,一般不超过胸节,称为皮质脊髓前束。
4.另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沿同侧外侧索下行,称为Barne前外侧束。
见图11-40。
检索关键词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Barne前外侧束。
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1.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至板层Ⅴ-Ⅶ,仅投射至上3个颈髓段。
2.红核脊髓束对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较强兴奋作用,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见图11-9、图11-25。
检索关键词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
1.前庭脊髓束起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Ⅷ和部分板层Ⅶ。
2.前庭脊髓束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作用。
检索关键词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
1.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板层Ⅶ、Ⅷ。
2.网状脊髓束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检索关键词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
1.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上丘,向腹侧行,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侧交叉越过,在前索内下行,终止于上段颈髓板层。
2.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见图11-11、图11-13、图11-14、图11-15、图11-16。
检索关键词
顶盖脊髓束。
有关医学影像解剖图谱的文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细菌性脑膜炎中唯一能造成流行的疾病。与普通人群相比,在流脑流行期间,与患儿密切接触者感染脑膜炎奈瑟菌的风险将升高2~3倍。研究证实,涉及这些途径的基因多态性与人体对流脑的易感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2023-08-13
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一)脊髓的被膜考点提示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硬脑膜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粒。......
2023-11-02
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中央有纵贯脊髓全长的小管称为中央管。一侧脊髓损伤时,对侧出现痛、温觉、压觉减退或消失。③脊髓小脑前、后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周边的前部和后部,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主要传递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以及皮肤触压觉至小脑。因此当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发生瘫痪。......
2023-11-02
1889年,Achard和Guinon首先报道了NMO的病理改变,并且描述了视神经髓鞘的完全丢失。多发性硬化颈髓MRI与视神经脊髓炎颈MRI影像,见图1.20。图1.20多发性硬化颈髓MRI与视神经脊髓炎颈髓MRI影像图1894年,Devic总结了16例文献报道及1例经其诊治的死亡病例,并用“视神经脊髓炎”命名了既有视盘或球后视神经炎又有急性脊髓炎的病例。......
2023-11-30
中文名 红腹红尾鸲拉丁名 Phoenicurus erythrogastrus英文名 White-winged Redstart分类地位 雀形目鸫科体长 16~19cm体重 22~31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比其他红尾鸲体形偏大。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棕灰色,具不明显的白眼圈,腰至尾羽棕色。除繁殖期外单独或小群活动,栖息在石滩、灌木或地面上,尾部不住上下摆动。主食甲虫等昆虫,兼食蠕虫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种实。窝卵数3~5枚,卵白色具红棕色斑。分布与居留分布于中亚至东亚等地。......
2023-11-03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共有3个血清型,分别命名为1、2和3型。脊髓灰质炎患者自疾病的潜伏期至整个病程都具有传染性。与儿童相比,成人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症状一般较重,病死率也较高。......
2023-08-13
中文名 红尾伯劳拉丁名 Lanius cristatus英文名 Brown Shrike分类地位 雀形目伯劳科体长 18~20cm体重 26~35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和牛头伯劳相似,但红尾伯劳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飞羽上无明显白斑。雏鸟晚成,经双亲共同喂养约16天离巢,离巢后仍随亲鸟在巢区活动一段时间学习捕食。分布与居留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多地,较为常见,在东北、华北等地繁殖,在繁殖地以南越冬。......
2023-11-03
开关电器中的电弧是在动、静触头之间燃烧的,电弧弧柱紧贴触头表面的部分被称为电弧的弧根,而弧根在电极表面上形成的圆形明亮点被称为斑点,在阴极表面所形成的斑点称为阴极斑点,在阳极表面的被称为阳极斑点。阳极斑点是电子进入阳极的主要入口,其面积一般情况下大于阴极斑点,故阳极斑点的电流密度相对较小。......
2023-06-30
相关推荐